search

獨坐觀心出自哪裡

獨坐觀心出自哪裡

  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自己獨自靜靜坐著觀察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

  《菜根譚》全文及譯文:

  【全文】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譯文】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自己獨自靜靜坐著觀察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覺得精神十分舒暢,應用自在之機油然而生;若這種真心能常有該多好,可希望之心偏偏難以全消,於是心靈會感覺慚愧不安,到最後才幡然悔悟而有改過向善的意念出現。

君子論跡不論心出自哪裡

  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圍爐夜話》。《圍爐夜話》是晚清近代著名文學品評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讀物。對於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寓意深刻。

  王永彬(1792年2月15日-1869年3月7日),字宜山,人稱宜山先生,湖北荊州府枝江(今湖北宜都)人,清代學者,一生經歷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個時期。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出自哪裡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出自《傳習錄》,作者,王守仁。《傳習錄》此以種樹培根為喻,說明道德修養要從心底開始。意謂道德修養只有發自內心的自覺要求才有效果。

  作品原文: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欲樹之長,必於始生時刪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於始學時去夫外好。如外好詩文,則精神日漸漏洩在詩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論學,是無中生有的工夫。諸公須要信得及。

  只是立志。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

  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樹初生時,便抽繁枝。亦須刊落。

  然後根能大。初學時亦然。故立志貴專一。

  作品含義:俗話說澆花澆根,交人交心。講的就是同樣的道理:要想培育一棵大樹,要從樹根培育。要想教育一個人就要從德開始。種樹木必須將樹木的根系培養好,修養品德的人必須先培養好自己的心性。這是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傳習錄》中的話。對於“養心”通常的理解是:加強道德的自我修養。但實際上王陽明將的養心,意思是要守住心性,立志專一,不分神過雜,如同種樹,要砍去雜亂的枝杈一樣。


不論跡出自哪裡

  出自:《古今賢文》(《增廣賢文》《昔時賢文》)   意思是:所有的惡行中最惡的就是淫,如果心裡曾經產生過邪念的人就算壞人,那這世界上就沒有好人了。每個人的心裡都曾有過淫的念頭,這並不是惡,但如果把邪念付諸於行動,就是萬惡之首了。   作者:《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 ...

若芷蘭出自哪裡

  詞意:讚美人心地美好,想香草一般。芷:白芷,一種香草。蘭:蘭草,也是一種香草。   出處:心若芷蘭,處處幽萱。芷蘭即岸芷汀蘭,是范仲淹岳陽樓記裡的詞。芷:白芷,一種香草。蘭:蘭草,也是一種香草。   運用:《周易·繫辭上》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自食慾知本味出自哪裡

  出自於魯迅散文集《野草》裡的《墓碣文》。   《墓碣文》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作者在文中透過一個夢境,描寫了墓中人內心的虛無與灰暗,以及意欲認識和擺脫這種心境而不能的焦灼和痛楚。最後以“我疾走,不敢反顧”來表示對這種思想情緒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作者當時深刻的思想苦悶和嚴格進行 ...

萬事歲月長出自哪裡

  閒觀萬事歲月長出自網路架空小說《閒觀萬事歲月長》,作者是無問不言。   慢品人間煙火色,閒觀萬事歲月長。這句話表達了一種閒適、達觀、順其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觀。   上句“慢品人間煙火色”,指的是人間百態,世事無常,如同煙花一樣多種多樣、絢爛多彩,又如同煙花一樣時間短暫、終將逝去,所以不用刻意追求,世上的 ...

若人散亂入於塔廟中出自哪裡

  簡稱《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   《妙法蓮華經》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   1983年北京 ...

字成灰出自哪裡

  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夢江南》:“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也有一種說法,出自李商隱的《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心字成灰:形容心如死灰,傷心已極。   近義詞: ...

醫者仁的成語出自哪裡

  醫者仁心一詞,出自宋朝文人司馬光所著的《馬病》一詩:“羸病何其久,仁心到棧頻。”   解釋:做醫生的人應當具有仁愛之心。常用於讚頌醫生醫德高尚。古人云:“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此謂之醫道”,作為醫者,需心懷天下百姓,悲天憫人,治療病痛。我國提出醫學必須關注人本身,要求醫者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