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帖》來歷:《平安帖》上並沒有作者的名款,但歷史上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王羲之所書。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屢次易主。乾隆帝盛譽該帖可亞時晴。
內容: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歲忽終。感嘆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書。知姜等平安。壽故不平。復懸心。頃異寒。
大道帖是典型的一筆書,筆勢連貫迴繞,氣勢暢達,而單字之結體卻近乎行書,末字耶的長豎一反常態,特意誇張,縱長勁挺,約佔四五字的空間,在王字風格中極為少見,故清人孫承澤等書家以為是米芾所作,對於這一類書法的臨習,須關注用筆的使轉,即線條與線條的連線處的換鋒、調鋒過程以及線型狀態,加強對筆鋒的控制,中鋒為主、側鋒為輔,轉折上則以圓轉為主,寓方折的骨力與圓潤、流動的形式之中,即是一種外圓內方型的線條模式,一味地圓,則流於軟弱、無力,一味地方,則顯得僵硬、死板,故不可偏頗,同時,也要注意控制行筆速度,尤其在臨
1、釋文如下:此粗平安。修載來十餘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無由,同增慨。
2、王羲之行書《平安帖》,與《何如帖》、《奉橘帖》,三帖連為一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最早見於北宋著名叢帖《絳帖》,後經《宣和書譜》著錄,當時共有九行,後被一分為二,此次中國嘉德秋拍亮相的為前半部。 據悉,此帖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乾隆御題兩次,且歷經多位收藏家收藏,流傳有序,極其難得。 經考證,在元代被鑑定大家柯九思收藏。此後這件作品入明初收藏家李錦之手,之後為文徵明所得,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將其刻入《停雲館法帖》卷四,被認定為唐人所摹,後此帖歸其長子文彭所有。萬曆年間流入北京,被王世懋、孫鑛等發現。明末藏於安徽歙縣收藏家吳家鳳處。清初分別藏於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標家,之後被收入內府。乾隆帝盛譽本帖“可亞時晴”,媲美“三希堂”瑰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民間流傳王羲之高古摹本無出其右,堪稱頂級藏品。
內容: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意思:王羲之拜上:剛才下了一陣雪,現在天又轉晴了,想必你那裡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沒能幫上忙,心裡糾結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這麼無奈。王羲之拜上,山陰張侯親啟。
評價: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鑑賞 ...
王羲之《遠宦帖》亦稱《省別帖》,為《十七帖》叢帖第十五通尺牘。草書,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對周撫對家人的問候表示感謝,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況時,對其病重非常擔憂。信中還問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況。《遠宦帖》用筆的來龍去脈交代得非常清晰,體現了王羲之草書線條的豐富性。 ...
王羲之寫的行書,一般行書是用長鋒筆。
王羲之,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人,後遷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 ...
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公元353年,亦即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一群文人雅士會於紹興蘭亭,飲酒賦詩中趁興寫下《蘭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
它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 ...
《行穰帖》為王羲之草書作品。《行穰帖》2行,15字,筆畫厚實,不顯鋒稜,有篆籀意味。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行穰帖》頗有雄渾圓融之氣。雄渾是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元代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寫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突出“雄秀”二字,可謂得其綱要。書法須有 ...
《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2006年3月於上 ...
特點: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浮雲,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緻、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影響:
王羲之出神入化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