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穰帖》為王羲之草書作品。《行穰帖》2行,15字,筆畫厚實,不顯鋒稜,有篆籀意味。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行穰帖》頗有雄渾圓融之氣。雄渾是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元代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寫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突出“雄秀”二字,可謂得其綱要。書法須有靈,有朝氣,才能雄秀兼善,即所謂力與美的兼備。古法雄而不秀,或秀而難雄者,因而王羲之書法新體之變,是質的變化。
《行穰帖》為王羲之草書作品。《行穰帖》2行,15字,筆畫厚實,不顯鋒稜,有篆籀意味。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行穰帖》頗有雄渾圓融之氣。雄渾是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元代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寫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突出“雄秀”二字,可謂得其綱要。書法須有靈,有朝氣,才能雄秀兼善,即所謂力與美的兼備。古法雄而不秀,或秀而難雄者,因而王羲之書法新體之變,是質的變化。
王羲之《遠宦帖》亦稱《省別帖》,為《十七帖》叢帖第十五通尺牘。草書,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對周撫對家人的問候表示感謝,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況時,對其病重非常擔憂。信中還問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況。《遠宦帖》用筆的來龍去脈交代得非常清晰,體現了王羲之草書線條的豐富性。
1、釋文如下:此粗平安。修載來十餘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無由,同增慨。
2、王羲之行書《平安帖》,與《何如帖》、《奉橘帖》,三帖連為一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最早見於北宋著名叢帖《絳帖》,後經《宣和書譜》著錄,當時共有九行,後被一分為二,此次中國嘉德秋拍亮相的為前半部。 據悉,此帖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乾隆御題兩次,且歷經多位收藏家收藏,流傳有序,極其難得。 經考證,在元代被鑑定大家柯九思收藏。此後這件作品入明初收藏家李錦之手,之後為文徵明所得,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將其刻入《停雲館法帖》卷四,被認定為唐人所摹,後此帖歸其長子文彭所有。萬曆年間流入北京,被王世懋、孫鑛等發現。明末藏於安徽歙縣收藏家吳家鳳處。清初分別藏於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標家,之後被收入內府。乾隆帝盛譽本帖“可亞時晴”,媲美“三希堂”瑰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民間流傳王羲之高古摹本無出其右,堪稱頂級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