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農民夏季習飲生水,或加醋解渴防暑,或加大蒜解毒,秋.冬飲竹葉或桑葉茶。富人飲茶。建國後,城鎮居民飲茶之習慣逐步普及,農村仍以飲白開水為主。70年代後,夏季飲用汽水、果露的日趨增多。
民國時期,農民夏季習飲生水,或加醋解渴防暑,或加大蒜解毒,秋.冬飲竹葉或桑葉茶。富人飲茶。建國後,城鎮居民飲茶之習慣逐步普及,農村仍以飲白開水為主。70年代後,夏季飲用汽水、果露的日趨增多。
老人年屆66、73或80歲.兒孫,親友持壽儀登門祝壽。“六十六”送"雙刀內”(肉中間割一刀),俗謂“六十六吃塊肉”。另備“壽桃”(面蒸制)、饅頭(上加紅紅點)、扁食、糕點、酒等禮品,數目全取“六”,意取“六六大顧”。“七十三”奉鯉魚.“七十三送條鯉魚猛一宙”(意取闖關)。“慶八十”較為隆重?是日張燈結綵,貼壽聯,掛壽幛,懸壽星圖,紅燭雙燒,鞭炮齊鳴,鼓樂充庭,親友來賀。兒女以壽冠、壽服、壽鞋為老人添壽。中午,主人置辦壽酒、壽麵待客。祝壽日期多選正日.慶“六十六”選初六.“七十三”選初三或初七,“慶八十’選初八。
舊社會富家60歲便籌備“壽材”、“壽衣”.請陰陽先生卜窀穸(墓地)。歿後,孝子敞頭赤足先到至親後到朋友家報喪。親友鄰里攜紙箔、挽幛.抬祭盒,待芻靈(紙人、紙馬等)相吊。兒女兒媳披麻戴孝‘守靈”。當晚“燒鋪”.翌晚“入殖”.“封材口”,到家廟或十字路口“送湯”。停靈三日。殯日.孝子扛紙蟠.摔老盆.在櫬前引路.親友族人隨後,送至墓地安葬。貧家無力置辦.用薄匣子或蘆蓆、秫秸,卷死者要葬。葬後三日添土上墳叫“巒墳”。每七日上墳燒紙祭奠一次,叫“燒七紙”,直到“七七”。百日內孝子不剃頭.不著華麗衣服,不宴會逢週年、忌辰燒紙祭奠。守制期內禁辦喜慶人事,春節貼藍紫色對聯。如系中青年.妻卒.夫可續絃.而夫隕,妻再嫁則指為不貞。“望門寡”(未婚夫殤上門守節).“已婚寡”和“殉節”的悲劇時有發生。民國4年版<蒙城縣志》載.被封建統治階級大力旌表從 而終的所謂“血姑節婦”.明萬曆年間有“人,清初G9人.民國初年1025人。其中入節孝祠的13人.建坊旌表的14人。民國16年(1927年)。城關居民張大存,婚後不久,其夫暴卒,大存年僅18歲,其叔父張廷揚唯恐她年輕難守,強迫大存服毒殉節,死後為她立貞烈碑。建國初,提倡喪葬從簡,搭靈堂,懸遺像,革除看風水.唸經、燒紙錢.冥幣等陋習,親友持錢、花圈、或挽幛等前往弔唁,不待客,不破孝,男女臂帶黑紗,女胸佩白花。60年代末期,提倡深埋或利用壩嶺廢地埋葬。1975年,縣城西五里堡建火葬場推行火葬。火化前為死者整容,向遺體告別,火化後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去。1976至1985年,共火化屍體465具(多系國家職q2)。?o年代末,“吹響”、“破孝”、“送湯”、“燒紙”、“打幡”和“摔老盆”等舊習再次出現,大辦喪事之風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