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李靖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李靖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祖父李崇義在北魏時期擔任過殷州(治所位於今河北省隆堯縣)刺史。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愬之祖);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薰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如果遇到聖明的君主和時代,應當建立功業求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之討論孫、吳之術的人,只有你啊。”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後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讚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僕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你終當坐到這個位置!”
大業(605—617)末年,李靖任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東)丞,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
這時,反隋暴政的叛亂已風起雲湧,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盪著隋朝的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於是李靖把自己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密告。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淵於太原起兵(參見李淵太原起兵),並迅速攻佔了長安(參見李淵攻取長安之戰),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您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麼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讚賞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衛。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了平定割據勢力,公元620年(武德三年),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當進擊王世充的戰役(參見洛陽、虎牢之戰)打響不久,盤踞在江陵(今屬湖北)的後梁蕭銑政權派舟師溯江而上,企圖攻取唐朝峽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峽州刺史許紹擊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荊門城。為了削平後梁蕭銑這一割據勢力,唐高祖李淵調李靖赴夔州(今重慶奉節)安輯蕭銑。李靖奉命,率數騎赴任,在途經金州(今陝西安康)時,適遇蠻人鄧世洛率數萬人屯居山谷間,廬江王李瑗進討,接連敗北。李靖為廬江王出謀劃策,一舉擊敗了蠻兵,俘虜甚多。於是順利透過金州,抵達峽州。這時,由於蕭銑控制著險塞,再次受阻,遲遲不能前進。李淵卻誤以為他滯留不前,貽誤軍機,秘密詔令許紹將他處死。許紹愛惜他的才幹,為他請命,才免於一死。
不久,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叛唐,率眾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率唐軍出戰失利,李靖則率八百士卒襲擊其營壘,大破蠻兵。後又在險要處佈下伏兵,一戰而殺死肇則,俘獲五千多人。當捷報傳到京師時,唐高祖高興地對公卿說:“朕聽說使用有功勞的人不如使用有過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立即頒下璽書,慰勞李靖說:“卿竭誠盡力,功績特別卓著。天長日久才發現卿無限忠誠,儘量給你嘉獎賞賜,卿不必擔心功名利祿了。”李靖的精誠至忠博得了李淵的信任,改變了對他的成見,並親筆寫敕與李靖說:“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正月,李靖鑑於敵我雙方的情勢,上陳了攻滅蕭銑的十策,得到了唐高祖的重視,二月即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擢任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孝恭行軍長史。高祖又以為孝恭不太精通軍旅之事,“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實際上已成為三軍統帥,李靖組織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艦,組織士卒練習水戰,做好下江陵的準備。同時,他見巴、蜀之地歸附唐皇朝不久,各部族還不太穩定,為了解除後顧之憂,他勸說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長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據才能的優劣分別授以官職,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實以為質”。這對於穩固巴、蜀政局起了積極的作用。
李靖雖在戰場上勇猛善戰,叱吒風雲,但卻性情沉厚。事後御史大夫蕭瑀妄加劾奏李靖治軍無方,在襲破頡利可汗牙帳時,一些珍寶文物,都被兵士搶掠一空,請求司法部門予以審查。太宗狠狠地訓責李靖,李靖叩首謝罪。過了好久,太宗對李靖說“: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打敗了達頭可汗,可是隋朝對有功的不加以獎賞,因此導致滅亡。我就不是這樣,應當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勳。”於是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封地連同以前的達到五百戶。不久,太宗又對李靖說:“以前有人誹謗你,現在朕已經明白了真相,你千萬不要把這事放在心裡。”這時又賜給李靖絹二千匹,提升他為尚書右僕射。李靖生性沉穩厚重,平時與大臣一起參議國事時,總是蠕動著嘴唇,像是不會說話一樣
李靖在青少年時曾銳意進取,然而一旦富貴在身,又深懼盈滿,能知足而退。到了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十月,擔任宰相職務剛滿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辭任,而且言辭懇切。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意,並十分欣賞他的這一舉動,派遣中書侍郎岑文字轉告他說:“朕縱觀從古至今的歷史,身處富貴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們不論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勝任,也竭力想要任職,縱然有疾病,還自己勉強為官,不肯放棄職權。您能夠識大體,見識深遠夠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現在不僅成全您的美德,還想讓您成為一代楷模。”特頒下詔書,加授特進,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如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書、門下平章政事。公元635(貞觀九年)正月,太宗賜給李靖靈壽木手杖,用這幫助他腳不方便時使用。
可此事還未過兩個月,就發生了吐谷渾進犯涼州的事件,朝廷決定興兵反擊。在任命統帥時,唐太宗自然想到了足智多謀、威名震撼邊庭的李靖,認為他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可惜足疾未愈。而這位年逾花甲的老將軍一聽到朝廷將遠征吐谷渾的訊息,頓時精神抖擻,他顧不上足疾與年事已高,主動去求見宰相房玄齡,請求掛帥,親自遠征。唐太宗大喜過望,這年十二月,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又分別任命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衛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為各道行軍總管,統由李靖指揮(參見唐擊吐谷渾之戰)。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反擊吐谷渾的戰爭序幕拉開了。
李靖奉命赴任之時,正值寒冬臘月季節。他一路踏著冰雪,風餐露宿,備嘗艱辛。翌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與吐谷渾交戰,李道宗部大敗吐谷渾,唐軍首戰告捷。狡詐的吐谷渾可汗伏允一面往西敗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燒光,以斷絕唐軍馬草。乾草已被燒光,春草尚未萌生,諸將大都認為戰馬瘦弱,不可長途追擊。侯君集認為吐谷渾已“鼠逃鳥散,斥候亦絕,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後必悔之”。李靖完全贊同他的意見,決定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於是兵分兩路:李靖與薛萬均、李大亮等從北道,侯君集、李道宗從南道,兩路大軍一齊進發。
李靖親自率領的北路軍進展順利。不幾天,其部將薛孤兒於曼頭山(今屬青海)擊敗吐谷渾軍,殺其名王,用繳獲的大批牛羊充作軍食。接著李靖的主力軍也先後於牛心堆、赤水源兩次大敗吐谷渾軍。侯君集、李道宗所率南路軍進展也很迅速,他們深入荒漠二千餘里。這裡荒無人煙,溫差變化大,有時酷熱難忍,有時寒冷得令人顫慄。有時無水,他們只能刺馬飲血解渴。唐軍克服了種種困難,長途奔襲,到了五月,終於在烏海(今青海興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又大敗其軍,俘獲了其名王。薛萬均等於赤海也打敗了吐谷渾的天柱王軍。
李靖都督各軍繼續進擊,又連戰告捷。李大亮軍於蜀渾山擊敗吐谷渾軍,獲其名王二十人。部將執失思力也在居茹川擊敗吐谷渾軍。唐軍乘勝進軍,經過積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將契苾何力追擊伏允可汗,破其牙帳,殺數千人,繳獲牛羊二十多萬頭(只),並俘虜了其妻子。
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騎兵逃到磧中,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部下紛紛離散。不久,伏允可汗為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眾降唐。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攻滅了吐谷渾,並向京師告捷。唐朝為了控制吐谷渾舊境,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趉故呂烏甘豆可汗,並留下李大亮協助防守。
在進擊吐谷渾時,利州刺史高甑生任鹽澤道總管,未按期到達,貽誤了軍機,受到李靖的責備,他心懷不滿。戰事結束後,即串通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誣告李靖謀反。唐太宗令調查此事,弄清事實真象,判定高甑生以誣罔罪減死,流放邊疆。從此,李靖“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公元637年(貞觀十一年),太宗改封李靖為衛國公,授濮州刺史,依舊命他世襲爵位,後因子孫喪命而未執行。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李靖的妻子去世,太宗詔令墳塋規格依照漢代衛青、霍去病的舊例,把墳墓修築成突厥境內的鐵山、吐谷渾境內的積石山的形狀,以此表彰李靖特殊的戰績。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又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影象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親自到李靖的府第問候病情,還賜絹五百匹,晉封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唐太宗準備征伐高句麗,把李靖召入閣內,對他說:“公在南邊平定吳會,北邊掃清沙漠突厥,西邊安定吐谷渾慕容,只有東邊的高麗沒有徵服,您意下如何?”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將雖染病在身,仍表示願意從行,對太宗說:“我過去憑藉天子的威力,做了點微小的貢獻,現在已是殘年朽骨,只打算這次出征。陛下如果不嫌棄的話,我的病可望痊癒。”太宗憐惜他衰老,沒有準許。
李靖雖未從徵高句麗,但對前線的戰事頗為關注。唐太宗進至駐蹕山(今遼寧遼陽南)時,高句麗兵傾國出動,內部空虛,李道宗曾請求率精兵五千,奇襲平壤,太宗未答應。事後回京,太宗詢問李靖說:“吾以天下之眾,困於蕞爾之夷,何也?”素以出奇制勝的李靖以為太宗未能聽從李道宗的計謀,便說:“此道宗所解。”太宗詢問李道宗,他說明了當時的建議未被採納,太宗聽後悵然說:“當時忽遽不憶也。”
李靖明察事件,善於見微而知著。唐太宗要他教給侯君集兵法,後來侯君集上奏太宗,說李靖將反,因為每到精微之處,李靖則不教授。太宗聽後責備李靖,李靖卻回答說:“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盡臣之術者,是將有異志焉。”此時,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跡,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後回尚書省,君集騎馬越過省門數步尚未發覺。李靖見到這種情況,便對人說:“君集意不在人,必將反矣。”至貞觀十七年四月,侯君集果然與太子承乾謀反,事情敗露後被殺,證明了李靖的預見準確無誤。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情惡化,唐太宗親臨病榻慰問。他見李靖病危,涕淚俱下,十分難過地對李靖說:“公乃朕生平故人,於國有勞。今疾若此,為公憂之。”這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歲。唐太宗冊贈司徒、幷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諡曰景武。墳墓如同衛青、霍去病故事,築墳形如同突厥內燕然山、吐谷渾內積石二山形狀,“以旌殊績”。因為他戰功顯赫,死後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為其建廟供奉,於是到晚唐時候,李靖漸漸被神化了。
兵法傳世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僅見於《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有《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還有《韜鈐秘書》1卷,《韜鈐總要》3卷,《衛國公手記》1卷,《兵鈐新書》1卷和《弓訣》等,可惜後世都失傳了。今傳世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或稱《李衛公問對》)可能系宋人所撰,盜用李靖之名,不足為據。原著有《李衛公兵法》,原書今佚,但從散見於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覽·兵部》中的《衛公兵法》,猶能管中窺豹,有關李靖的治軍、行軍作戰、紮營斥候等都有所記載。
李靖嚴於治軍,賞罰分明,不避親疏與仇讎,以懲惡勸善,激勵將士。《衛公兵法》說:“盡忠益時、輕生重節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惰、敗事貪財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質直敦素者,雖重必舍;遊辭巧飾、虛偽狡詐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讚,惡無纖而不貶,斯乃勵眾勸功之要術。”他欣賞諸葛亮斬馬謖的軍法嚴明,又稱道曹操因違犯軍紀而割發示眾。為了嚴肅軍紀,提高軍隊的戰鬥素質,李靖申明瞭二十四條法令:如漏洩軍事斬之,背軍逃走斬之,或說道釋、祈禱鬼神、陰陽卜筮、災祥,訛言以動眾心,並與其往還言議者斬之,吏士所經歷侵略者斬之,奸人妻女及將婦人入營斬之,吏士破敵濫行戮殺、發冢焚廬、踐稼穡、伐樹木者斬之……。這樣,就能造就出一支戰鬥力強、軍紀嚴明、深得民心的軍隊。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後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於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李德裕(787—850年1月26日),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詩人;字文饒,真定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幼有壯志,苦心力學,尤精《漢書》、《左氏春秋》。穆宗即位之初,禁中書詔典冊,多出其手。歷任翰林學士、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左僕射、並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和武宗開成五年(840年)兩度為相。主政期間,重視邊防,力主削弱藩鎮,鞏固中央集權,使晚唐內憂外患的局面得到暫時的安定。
公元844年,輔佐武宗討伐擅襲澤潞節度使位的劉縝,平定澤、漣等五州。功成,加太尉賜封衛國公;李德裕長期與李宗閔及牛僧儒為首的朋黨鬥爭,後人稱為“牛李黨爭”,延續40年,牛李黨爭最早可上溯唐憲宗時文饒父吉甫與牛等的矛盾,縱觀史實,文饒執政功勳卓著,威震天下;牛黨執政,無所作為,國勢日弱,武宗即位,信用文饒,一掃朋黨,內平河北藩鎮,強藩觫手;外擊破回紇,威震土蕃、南詔;唐室幾竟中興,宣宗即位,嫉文饒威名,初貶荊南,次貶潮州;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貶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瓊山區大林鄉附近)司戶,次年正月抵達。
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十二月十日(850年1月26日)卒於貶所,終年63歲;李德裕逝後10年被追封為太子少保、衛國公,贈尚書左僕射。公元849年,李德裕病逝在崖州。與他同時代的李商隱稱他為“成萬古之良相,為一代之高士”。近代梁啟超把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稱他是中國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然而,與上述五個人比起來,李德裕的名字畢竟不響,之所以不響,是不是因為在“會昌中興”和“牛李黨爭”的問題上,他太平均用力了呢?
李德裕在瓊期間,著書立說,獎善嫉惡,備受海南人民敬仰,生前代表作有《會昌一品集》、《左岸書城》、《次柳氏舊聞》等。中國象棋發明者。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時人皆呼其為周郎。漢末偏將軍,南郡太守,右都督。廬江舒人。建安四年(199年),周瑜攻皖城,得大小二喬。隨後拔彭澤,下尋陽,在桑落洲修築軍事營壘,築巢湖城。按照八卦的原理和桑落洲形態,修建了九洲八卦陣。這座九洲八卦陣修建歷時10年左右。建安一十三年(208年),周瑜就是從桑落洲出發,才有了赤壁大戰的輝煌戰績。這點可以從袁宏《東征賦》中窺見一斑。“爾乃出桑落,會通川,背彭澤,面長泉”,這其中的“桑落”就是古桑落洲。也就是當年周瑜此練兵點將時的軍事營壘。想當年,周瑜為右都督,程普為左都督,屯兵在桑落洲。程普在桑落洲紮營的地方,後世稱之為程營。
周瑜在桑落洲上修建的九洲八卦陣,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有包藏宇宙,吞吐萬物之機。洲與洲之間互為聯動,按照八卦原理修建而成。修繕了九洲,疏通了九條江,把水匯入大澤之中,按照八卦命名原則,命名這個大澤為雷池,這就是雷池的來歷。自此,潯陽才有九江之名。根據東晉張須元《緣江圖》記載“一:三里江,二:五州江,三:嘉靡江,四:烏土江,五:白蚌江,六:白烏江,七:(缺字)江,八:沙提江,九:廩江。參差隨水短長,或百里,或五十里,始於鄂陵,終於江口,會於桑落洲”。唐代賈耽曰“江有八洲:曰沙,曰人,曰九江,曰葛,曰象,曰烏,曰感,曰蚌,此八洲者曲折,而與江為九”。
又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尋陽縣東四十二里有巢湖故城”。而桑落洲剛好處在這個位置。這就表明,巢湖故城在桑落洲上。袁宏的《東征賦》對這座城有過描述,“鑽靈龜以相土,橫酆鎬之制度,窮河洛之規矩。經始郛郭,築室葺宇建,金城萬稚,崇庸百堵。.......修城以營郭,引通流而發津”。建安一十五年(210年),周瑜西征途中,在巴丘(湖南)得了重病,返回柴桑後,沒多久就病故了。按周瑜的遺願,他被葬在了自己一手經營的巢湖故城中了。
周瑜墓原址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古桑落洲巢湖故城裡,始建於公元210年。隋唐時期,因桑落洲崩岸,在此守墓的周本家族把周瑜墓搬遷到宿松圭山。建國後,“文革”期間,表層碑碎,僅留下衰草荒丘。六十年代,興修水利,周瑜墓沉入黃大口水庫。
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東晉300年左右,袁宏就在周瑜墓所在地桑落洲鄧林來緬懷周瑜。在他的《東征賦》裡,開篇就是“惟吾生於末運,託一葉於鄧林”,這個鄧林,就是周瑜墓所在地的封樹。南北朝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江水對雷水處,有周瑜廟”,唐代徐堅《初學記》記載“江水對雷州之北側,有周瑜廟”。南唐時期徐鉉《騎省集》中《故汝南縣太君周氏夫人墓誌銘並序》“公瑾葬舒之宿松,今裔孫奉祀者百餘家”。宋元時期,馬令,陸游《南唐書-周本傳》“瑜葬宿松,即墓為祠,子孫居其旁者,猶數十家”。明代解縉《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慶宿松”,《文毅集》有詩曰“皖水青林繞墓田”。根據《水經注》記載,“青林水,至尋陽,通大雷”。這青林水就是雷水。明末清初,釋照影在《安慶》中寫道“欲尋公瑾墓,目落大龍西”。董樵在《同安江上》“三月同安江,桃花夾岸明。春風公瑾墓,細雨呂蒙城”。同安江,也就是安慶段長江。
史書記載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瑜還。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谷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復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官亭)〔宮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 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後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于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江表傳曰: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瑜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胤,初拜興業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黃龍元年,封都鄉侯,後以罪徒廬陵郡。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慾,招速罪闢。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衝扞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於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於興繼,為胤歸訴,乞匄餘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後效。”權答曰:“腹心舊勳,與孤協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後告喻,曾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騭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陳乞,權乃許之。會胤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護為將。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家族資料
祖輩
周景:字仲饗,周瑜從祖父(或從祖),周興之子,官至司空、太尉,追封安陽鄉侯。
父輩
周尚:周瑜從父,周興之孫(周異之兄,存疑),官至丹楊太守。
周崇:周瑜從父,周興之孫,周景長子,嗣安陽鄉侯。
周忠:周瑜從父,周景之子,官至太尉、錄尚書事。
平輩
周暉:周瑜再從兄,周忠之子,官至洛陽令。
子侄
周循:周瑜長子,官至騎都尉,娶公主孫魯班(孫權與步夫人之女)
周胤:周瑜次子,官至興業都尉,封都鄉侯,因罪免。娶孫氏宗室女。
周氏:周瑜之女,名不詳,嫁太子孫登(孫權長子)。
周峻:周瑜兄子。官至偏將軍。
孫子
周護:周瑜侄孫(或從孫),周峻之子。
配偶
小喬:橋公之女,大喬之妹(古代“橋”與“喬”為一個字。)
連襟
孫策:吳武烈帝孫堅長子,其弟孫權稱帝后追諡為長沙桓王。
後人
孫璠:外孫,早卒
孫希,早卒
孫英,封吳侯
注:(1)孫璠、孫希、孫英為孫登之子,《三國志》中雖未記其母親是誰,但為孫登嫡子的可能性極大,故這裡推測他們的母親是孫登的正妃,即周瑜之女。(2)周瑜長子周循早卒,無子。按周氏家譜,周瑜應有子女,但未見史書明確記載。(3)現湘鄉柳家灣(今湖南雙峰)《周氏族譜》上有記載,這一族就是周瑜次子周胤的後裔。〔周瑜家族詳細內容請看《周氏族譜》(在江西省新餘市鳳陽鄉焦木村內)約P756〕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劉琨
劉琨,字越石(271年-318年6月22日),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縣)人。西晉文學家、音樂家、軍事家,“金谷二十四友”成員之一。琨曾與祖逖聞雞起舞,永嘉之亂任“幷州刺史”據太原孤城抵禦匈奴劉淵、劉聰和羯人石勒十餘年,後敗歸遼東,欲與鮮卑合力恢復中原,被鮮卑猜忌而死。劉琨有音樂癖有“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典故, ...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陶侃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漢族,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中國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咸和 ...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謝玄
謝玄(343—388),字幼度,陳郡陽夏人,漢族。謝裒之孫,謝奕之子,謝安之侄。東晉名將、文學家、軍事家。21歲時為大司馬桓溫的部將﹐後官至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諸軍事。有經國才略﹐善於治軍。東晉太元二年(377年),為抵禦前秦襲擾,經謝安薦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他招募 ...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狄仁傑
狄仁傑(607—700年),字懷英, 虎,漢族,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舉明經。歷官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後入為內史,後又 ...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張說
張說(667年~730年)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張說(667~730)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 ...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楊炎
楊炎,唐代大臣,財政改革家。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卒於德宗建中二年,年五十五歲。美鬚眉,峻風寓,文藻雄麗,豪爽尚氣。父喪廬墓,號慕不廢聲。河西節度使呂崇闢掌書記。德宗時,累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兩稅法,一變租庸調舊制。當時便之。初炎矯飭志節,頗得名。後黨元載,坐貶。及得政,睚眥必仇,果於用私。以 ...
生肖為兔的文人學者:鄭玄
鄭玄,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
鄭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人,為漢尚書僕射鄭崇八世孫,東漢經學大師、大司農。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