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張說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張說

  張說(667年~730年)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張說(667~730)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復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嶽州等地刺史,又召還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僕射,中與張嘉貞有過權力爭鬥,最後扳倒張嘉貞,自任首席宰相。卒諡號文貞。與蘇頲(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壽63歲。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職卑微,僅為洪洞縣丞。張說為文運思精密,年輕時很有造詣。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策試賢良方正,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詔對策為天下第一。武則天以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張說遂屈居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遷左補闕。

  長安初年(701年),詔令張說與徐堅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臺監張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嶠總領此事。昌宗不學無術,只是廣引文詞之士,高談闊論,“歷年未能下筆”。唯張說與徐堅“構意撰錄,以《文思博要》為本,更加《姓氏》、《親族》二部,漸有條流”。書修成後,遷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後又擢任鳳閣舍人。

  長安三年(703年),女皇男寵張昌宗誣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與人私議“太后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稱此是謀反,並脅迫張說作證,張說應允了。當上廷作證時,再次威脅他,張說卻慷慨陳詞,對女皇說:“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誣證之耳!”張昌宗陰謀敗露後,又氣急敗壞地反誣稱張說與魏元忠同謀反。張說又據理反駁,最後並說:“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臺衡,附元忠立致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張說理正詞嚴,揭露了張昌宗的非法行為,保護了耿直大臣魏元忠,但武則天卻不分是非曲直,反認為張說是“反覆小人”,再次鞫審,最後竟被無辜流放於嶺外。

  唐中宗復位後,張說入為兵部員外郎,後轉工部侍郎。景龍年間(707年—709年),遇母喪離職,服喪未滿,中宗欲起復授黃門侍郎,當時“風教頹紊,多以起復為榮”,張說卻推辭不受,頗受有識之士的稱讚。服喪期滿,復授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張說遷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這年秋天,譙王李重福潛入東都,欲謀奪皇位。兵敗後,東都留守捕獲了其黨羽數百人,審訊多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獲了譙王的主謀張靈均、鄭愔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狀,其餘誤捕下獄的一律宣佈無罪釋放。張說辦事幹練,深受睿宗的嘉獎,稱讚他說:“知卿按此獄,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豈能如此?”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這時,李隆基尚居東宮為太子,張說為侍讀,備受親近禮敬。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結朝臣,朋比為奸,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這年二月,唐睿宗曾對待臣說:“有術者上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侍臣們明白,此事顯然是旨在離間挑撥父子關係,以動搖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覷,不知說什麼好。張說則直言不諱地說:“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睿宗聽後十分高興,即日下制止皇太子監國。第二年,又下制皇太子即位。

  睿宗雖然退居為太上皇,但仍控制著朝政大權。太平公主仍依恃皇兄權勢繼續幹預政事,變本加厲地謀害玄宗。她恨張說不趨附自己,便奏請睿宗,將他貶為尚書左丞,並出為東都留守。張說洞知太平公主之黨暗中懷有異謀,遂遣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剷除太平公主之黨。故史稱“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太子監國,平定禍亂,迄為宗臣。”在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謀亂之後,玄宗即召張說拜中書令,封燕國公。

  開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姚崇為相。張說因與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玄宗不予理睬。接著,張說又使殿中監姜皎向玄宗建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相。玄宗知是張說的計謀,不顧一再阻撓,仍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後,張說就私自到岐王李范家申述誠意。姚崇告發此事,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張說被貶不久,又因他事牽連,再貶為嶽州刺史。蘇頲擢任宰相,張說與其父蘇瑰為故交,撰《五君詠》獻蘇頲,其中一則是記蘇瓖事。蘇頲讀後很感動,上奏稱張說為“忠貞謇諤,嘗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遐方”。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遷任荊州長史。不久又遷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開元十年(722年),詔命張說為朔方節度大使,並去朔方巡視邊防,處置兵馬。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進為中書令。開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張說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並御筆寫藥方賜予他。由於醫治無效,這年十二月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諡曰文貞,玄宗還親自為張說撰神道碑文。

  性格特點

  張說有才智,但脾氣暴躁,又好受人賄賂。百官凡奏事有不合他心意的,“好面折之,至於叱罵”,所以與同僚的關係不甚融洽。開元十四年(726年)二月,玄宗召回河南尹崔隱甫,欲授任要官,張說卻認為他不通文學,遂奏請擬任金吾大將軍;前殿中崔月用與張說關係密切,便推薦他為御史大夫。玄宗拒絕了他的意見,即以隱甫為御史大夫,隱甫心裡怨望張說。

  御史中丞宇文融,曾建議檢括天下游戶及籍外佔田,設定十道勸農事,分行郡縣督責檢查,張說擔心擾民,屢次從中阻止。這時,宇文融又請求吏部設立十銓,與蘇頲等分管選舉,凡有論奏,張說又極力抑止,“於是銓選失序”。宇文融憤怒已極,即聯合崔隱甫、李林甫共同彈劾張說,說他招引術士王慶則“祠禱解,而奏表其閭”,引僧人道岸“窺詗時事,冒署右職”;其親吏張觀、範堯臣依據張說權勢,“市權招賂”,又擅自給太原九姓羊錢千萬,言辭“醜慘”。玄宗十分惱怒,即敕令源乾曜、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於御史臺鞫審張說。

  源乾曜奉詔鞫審張說,罪狀多屬實,玄宗派高力士去看張說,見他蓬首垢面,坐在草地上,使用的是瓦器,吃的是粗食,以表示“自罰憂懼”。高力士將此情況回報玄宗,並說:“說往納忠,於國有功。”玄宗聽後也很憐憫他,僅罷去中書令職務,命在集賢院專修國史,只誅殺王慶則等人,受株連者十餘人。

  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御史大夫崔隱甫與中丞宇文融唯恐玄宗再進用張說,一再上言詆譭他。於是“各為朋黨”,相互攻訐。玄宗疾恨朝臣朋比為奸,因命張說致仕,隱甫被免官,宇文融也被出為魏州刺史。

  開元十六年(728年)二月,以尚書右丞相致仕的張說兼任集賢殿學士。張說雖罷知政事,專文史之任,但玄宗對他的寵遇不衰,“朝廷每有大事,上常遣中使訪之”,以徵詢張說的意見。

  開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張說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又代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他上任那天,玄宗特命有司供帳,奏音樂,具酒饌,並作御詩一篇以敘此事,儀式熱烈而隆重。不久,又以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其長子張均為中書舍人,次子張垍尚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當時榮寵,莫與為比。”

  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並御筆寫藥方賜予他。由於醫治無效,這年十二月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諡曰文貞。玄宗還親自為張說撰神道碑文。

  張說曾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時人皆呼其為周郎。漢末偏將軍,南郡太守,右都督。廬江舒人。建安四年(199年),周瑜攻皖城,得大小二喬。隨後拔彭澤,下尋陽,在桑落洲修築軍事營壘,築巢湖城。按照八卦的原理和桑落洲形態,修建了九洲八卦陣。這座九洲八卦陣修建歷時10年左右。建安一十三年(208年),周瑜就是從桑落洲出發,才有了赤壁大戰的輝煌戰績。這點可以從袁宏《東征賦》中窺見一斑。“爾乃出桑落,會通川,背彭澤,面長泉”,這其中的“桑落”就是古桑落洲。也就是當年周瑜此練兵點將時的軍事營壘。想當年,周瑜為右都督,程普為左都督,屯兵在桑落洲。程普在桑落洲紮營的地方,後世稱之為程營。

  周瑜在桑落洲上修建的九洲八卦陣,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有包藏宇宙,吞吐萬物之機。洲與洲之間互為聯動,按照八卦原理修建而成。修繕了九洲,疏通了九條江,把水匯入大澤之中,按照八卦命名原則,命名這個大澤為雷池,這就是雷池的來歷。自此,潯陽才有九江之名。根據東晉張須元《緣江圖》記載“一:三里江,二:五州江,三:嘉靡江,四:烏土江,五:白蚌江,六:白烏江,七:(缺字)江,八:沙提江,九:廩江。參差隨水短長,或百里,或五十里,始於鄂陵,終於江口,會於桑落洲”。唐代賈耽曰“江有八洲:曰沙,曰人,曰九江,曰葛,曰象,曰烏,曰感,曰蚌,此八洲者曲折,而與江為九”。

  又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尋陽縣東四十二里有巢湖故城”。而桑落洲剛好處在這個位置。這就表明,巢湖故城在桑落洲上。袁宏的《東征賦》對這座城有過描述,“鑽靈龜以相土,橫酆鎬之制度,窮河洛之規矩。經始郛郭,築室葺宇建,金城萬稚,崇庸百堵。.......修城以營郭,引通流而發津”。建安一十五年(210年),周瑜西征途中,在巴丘(湖南)得了重病,返回柴桑後,沒多久就病故了。按周瑜的遺願,他被葬在了自己一手經營的巢湖故城中了。

  周瑜墓原址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古桑落洲巢湖故城裡,始建於公元210年。隋唐時期,因桑落洲崩岸,在此守墓的周本家族把周瑜墓搬遷到宿松圭山。建國後,“文革”期間,表層碑碎,僅留下衰草荒丘。六十年代,興修水利,周瑜墓沉入黃大口水庫。

  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東晉300年左右,袁宏就在周瑜墓所在地桑落洲鄧林來緬懷周瑜。在他的《東征賦》裡,開篇就是“惟吾生於末運,託一葉於鄧林”,這個鄧林,就是周瑜墓所在地的封樹。南北朝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江水對雷水處,有周瑜廟”,唐代徐堅《初學記》記載“江水對雷州之北側,有周瑜廟”。南唐時期徐鉉《騎省集》中《故汝南縣太君周氏夫人墓誌銘並序》“公瑾葬舒之宿松,今裔孫奉祀者百餘家”。宋元時期,馬令,陸游《南唐書-周本傳》“瑜葬宿松,即墓為祠,子孫居其旁者,猶數十家”。明代解縉《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慶宿松”,《文毅集》有詩曰“皖水青林繞墓田”。根據《水經注》記載,“青林水,至尋陽,通大雷”。這青林水就是雷水。明末清初,釋照影在《安慶》中寫道“欲尋公瑾墓,目落大龍西”。董樵在《同安江上》“三月同安江,桃花夾岸明。春風公瑾墓,細雨呂蒙城”。同安江,也就是安慶段長江。

  史書記載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瑜還。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谷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復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官亭)〔宮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 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後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于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江表傳曰: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瑜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胤,初拜興業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黃龍元年,封都鄉侯,後以罪徒廬陵郡。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慾,招速罪闢。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衝扞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於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於興繼,為胤歸訴,乞匄餘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後效。”權答曰:“腹心舊勳,與孤協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後告喻,曾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騭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陳乞,權乃許之。會胤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護為將。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家族資料

  祖輩

  周景:字仲饗,周瑜從祖父(或從祖),周興之子,官至司空、太尉,追封安陽鄉侯。

  父輩

  周尚:周瑜從父,周興之孫(周異之兄,存疑),官至丹楊太守。

  周崇:周瑜從父,周興之孫,周景長子,嗣安陽鄉侯。

  周忠:周瑜從父,周景之子,官至太尉、錄尚書事。

  平輩

  周暉:周瑜再從兄,周忠之子,官至洛陽令。

  子侄

  周循:周瑜長子,官至騎都尉,娶公主孫魯班(孫權與步夫人之女)

  周胤:周瑜次子,官至興業都尉,封都鄉侯,因罪免。娶孫氏宗室女。

  周氏:周瑜之女,名不詳,嫁太子孫登(孫權長子)。

  周峻:周瑜兄子。官至偏將軍。

  孫子

  周護:周瑜侄孫(或從孫),周峻之子。

  配偶

  小喬:橋公之女,大喬之妹(古代“橋”與“喬”為一個字。)

  連襟

  孫策:吳武烈帝孫堅長子,其弟孫權稱帝后追諡為長沙桓王。

  後人

  孫璠:外孫,早卒

  孫希,早卒

  孫英,封吳侯

  注:(1)孫璠、孫希、孫英為孫登之子,《三國志》中雖未記其母親是誰,但為孫登嫡子的可能性極大,故這裡推測他們的母親是孫登的正妃,即周瑜之女。(2)周瑜長子周循早卒,無子。按周氏家譜,周瑜應有子女,但未見史書明確記載。(3)現湘鄉柳家灣(今湖南雙峰)《周氏族譜》上有記載,這一族就是周瑜次子周胤的後裔。〔周瑜家族詳細內容請看《周氏族譜》(在江西省新餘市鳳陽鄉焦木村內)約P756〕

生肖為兔的賢相良將:劉琨

  劉琨,字越石(271年-318年6月22日),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縣)人。西晉文學家、音樂家、軍事家,“金谷二十四友”成員之一。琨曾與祖逖聞雞起舞,永嘉之亂任“幷州刺史”據太原孤城抵禦匈奴劉淵、劉聰和羯人石勒十餘年,後敗歸遼東,欲與鮮卑合力恢復中原,被鮮卑猜忌而死。劉琨有音樂癖有“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典故,他臨死前的名句“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流傳千古。

  早年生活

  劉琨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祖父劉邁,有經國之才,曾為相國參軍、散騎常侍。父親劉蕃,清高衝儉,官至光祿大夫。劉琨少有“俊朗”美譽,與祖納(祖逖兄)俱以雄豪聞名。二十六歲時,為司隸從事。劉琨與兄長劉輿是尚書郭奕的外甥,名著當時。京城人都說“洛中奕奕,慶孫、越石”(《晉書·劉輿傳》)。慶孫即劉琨兄劉輿的字。劉琨工於賦詩,頗負文名。當時,賈后之侄賈謐權過人主,身旁聚集了一批出身於豪族貴戚的文人,互相唱和,號為“二十四友”,名氣很大,而劉琨兄弟也廁身其間。“二十四友”的首領是以奢侈聞名天下的石崇,他在金谷澗有一處無比豪華的別墅,成了這些人的聚會場所,他們常在這裡飲酒賦詩。

  八王之亂

  劉琨歷職太尉掾、著作郎、太學博士和尚書郎。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執政後,劉琨任記室督,又轉從事中郎。劉琨的姐夫是司馬倫之子司馬荂,所以劉琨父子兄弟以趙王姻親並被委以重任,從而捲入了“八王之亂”的鬥爭中。司馬倫篡位後,劉琨遷太子詹事。

  永康二年(301年)三月,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聚兵數十萬進攻洛陽。四月,司馬倫以劉琨為冠軍、假節,與孫會率領三萬宿衛兵迎戰司馬穎於溴水(原出河南濟源縣,經孟縣入黃河),因為麻痺輕敵,加之各部互不相從,不能統一指揮,司馬穎趁勢發動反攻,大敗而還,因焚燒了河橋,才得以自保。

  隨著前線兵敗,司馬倫親信、左衛將軍王輿與洛陽城內諸將起兵反司馬倫,率兵700餘人由南掖門攻入皇宮,殺孫秀、孫會、士猗、許超等,囚司馬倫,旋即賜死,迎惠帝自金墉城還宮。隨後,司馬穎、司馬頤進佔洛陽。司馬穎又派軍南下陽翟,配合司馬冏擊降張泓等。六月,司馬同率軍數十萬入洛陽,詔為後司馬,執掌朝權。司馬冏因劉琨父兄名望很高,故未加罪,並且以其兄劉輿為中書郎,以劉琨為尚書左丞,轉司徒左長史。

  永寧二年(302年),驃騎將軍司馬乂與司馬顒等裡應外合攻殺司馬冏,司馬乂掌握朝權。范陽王司馬虓引劉琨為司馬。

  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馬越發動兵變殺司馬乂,迎司馬穎進佔洛陽,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馬越等挾惠帝進攻司馬穎,兵敗東逃。司馬顒乘機出兵攻佔洛陽,迫惠帝與司馬穎遷都長安,獨專朝政。永興二年(305年),司馬越再度起兵,西攻長安,司馬顒戰敗。次年六月,司馬越迎晉惠帝還洛陽,不久,司馬顒與司馬穎相繼被殺。王司馬越執政後,以司馬虓代劉喬為豫州刺史,劉喬舉兵抵抗,劉琨率領突騎5000救司馬虓,兵敗與司馬虓俱逃往河北,父母卻陷於劉喬。司馬虓領冀州,劉琨到幽州向王浚借突騎800,渡河擊敗劉喬,才救還父母。接著,劉琨又與司馬虓連敗司馬穎部,以功封廣武侯,封邑二千戶。

  征戰幷州

  光熙元年九月,東海王司馬越為了擴張勢力,派劉琨出任幷州(今山西東部、河北西部)刺史、加振威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在此兩年前,匈奴首領劉淵趁八王之亂,已在幷州起兵建立“漢”政權,後改稱“趙”,史稱前趙。劉琨帶領一千餘人輾轉離開首都洛陽,於元嘉元年(307年)春天到達晉陽(今山西太原)。當時的晉陽經歷戰亂,已成一座空城。劉琨在左右強敵環俟的環境下安撫流民,發展生產,加強防禦。不到一年晉陽就恢復了生氣,成了晉在中原的少數幾個存留抵抗勢力之一。

  當時的晉陽南面是強大的匈奴前趙,北面是正在崛起試圖染指中原的拓跋鮮卑的代國,東面是和段部鮮卑結盟的幽州刺史王浚。劉琨和拓跋鮮卑首領拓跋猗盧結盟,和前趙石勒等大將的戰鬥互有勝負。一個叫徐潤東的人因為懂得音律得到劉琨的重用,此人無能而飛揚跋扈。奮威將軍令狐盛進言要劉琨除去徐潤東,反被徐潤東誣殺,造成其子令狐泥等人的反叛。劉琨吸引了許多志願抗擊匈奴、羯人的志士,但當時糧食極端缺乏,而且劉琨的性格和能力又存在一些缺陷,終於使不少人離他而去。建興元年(313年),晉愍帝繼位,封劉琨大將軍、都督幷州諸軍事。此時石勒在晉陽的東南襄國(今河北邢臺)擁兵割據,勢力日盛。他修書劉琨假意降晉,出兵消滅與劉琨有矛盾的王浚,而劉琨作壁上觀。

  建興三年(315年)前趙劉曜擊敗劉琨,但因要攻打長安回兵。劉琨被晉愍帝封為司空、都督並冀幽諸軍事。次年劉曜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建興四年(316年)石勒出兵進攻幷州,劉琨不聽勸阻全軍盡出,中了埋伏大敗,丟了幷州,隻身投奔鮮卑首領段匹磾。

  建武元年(317年),劉琨聯合段部鮮卑的軍隊討伐石勒,因段部鮮卑內部不和而流產。太興元年(318年),段部鮮卑內鬥,劉琨被段匹磾懷疑並投入牢中,並於次年6月22日被縊殺,時年四十八歲。子侄四人一同被害。

  時人景仰

  東晉大司馬桓溫雅重劉琨。《晉書》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載:初,溫自以雄姿風氣是宣帝、劉琨之儔,有以其比王敦者,意甚不平。及是徵還,於北方得一巧作老婢,訪之,乃琨伎女也,一見溫,便潸然而泣。溫問其故,答曰:“公甚似劉司空。”溫大悅,出外整理衣冠,又呼婢問。婢雲:“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溫於是褫冠解帶,昏然而睡,不怡者數日。


生肖良將陶侃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漢族,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中國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咸和 ...

生肖良將謝玄

  謝玄(343—388),字幼度,陳郡陽夏人,漢族。謝裒之孫,謝奕之子,謝安之侄。東晉名將、文學家、軍事家。21歲時為大司馬桓溫的部將﹐後官至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諸軍事。有經國才略﹐善於治軍。東晉太元二年(377年),為抵禦前秦襲擾,經謝安薦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他招募 ...

生肖良將李靖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祖父李崇義在北魏時期擔任過殷州(治所位於今河北省隆堯縣)刺史。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愬之祖);舅韓擒虎為隋朝 ...

生肖良將狄仁傑

  狄仁傑(607—700年),字懷英, 虎,漢族,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舉明經。歷官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後入為內史,後又 ...

生肖良將楊炎

  楊炎,唐代大臣,財政改革家。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卒於德宗建中二年,年五十五歲。美鬚眉,峻風寓,文藻雄麗,豪爽尚氣。父喪廬墓,號慕不廢聲。河西節度使呂崇闢掌書記。德宗時,累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兩稅法,一變租庸調舊制。當時便之。初炎矯飭志節,頗得名。後黨元載,坐貶。及得政,睚眥必仇,果於用私。以 ...

生肖良將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 ...

生肖的文人學者鄭玄

  鄭玄,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   鄭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人,為漢尚書僕射鄭崇八世孫,東漢經學大師、大司農。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