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登高採菊是什麼節的習俗

登高採菊是什麼節的習俗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登高採菊是哪個節的

  登高採菊是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除了登高,人們也有采菊的習俗。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秋高氣爽重陽日 登高飲菊話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2-10-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中秋才過近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在金色的秋天,我國有兩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一個是中秋節,一個是重陽節。重陽節也叫重九節,因為正值農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日月並應。古時,人們把“九”作為陽數,“六”代表陰數,所以又稱重陽節。三國 魏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相傳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危害一方百姓。有個名叫恆景的青年,決心為民除魔,於是遍訪高山名士,終於拜了一位仙長為師,苦練降妖本領。這一天仙長對恆景說:你技藝已成,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來作怪,你這就回家去為民除害吧。初九早晨,恆景回到家鄉,照仙長的吩咐將鄉親們領到附近山上,並把仙長贈予的茱萸葉和菊花酒分給眾人。中午時分,瘟魔衝出汝河,被茱萸和菊花的香氣攝住,恆景手執降妖劍幾個回合就殺死了瘟魔。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習俗便年復一年地傳了下來。

  在《易經》中,九是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據史料記載,魏晉時期就有了重陽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明代,更有了官民登高並且食重陽糕的風俗,不過民俗常因地區與時令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的意義。重陽節時有出遊登高、插茱萸、放風箏、賞菊、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

  古時人們登高,還要佩茱萸,飲菊花酒。杜甫有“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唐代詩人郭元振也有“避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之句。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七絕中吟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詩把佳節思親的心境寫盡了,堪稱千古佳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千百年來,使人們為重陽節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茱萸本身是一味中藥,全名為吳茱萸,為芸香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果實扁圓形,約有一分大,綠色或綠褐色。農曆九月成熟,熟後紫紅色,帶有濃郁的香氣。吳茱萸的果實、葉、根均可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止嘔功效,是中醫治療胃病、腹痛、疝氣痛、霍亂轉筋,以及溼氣、頭風、口瘡等的常用藥。我國使用茱萸防病祛病的歷史極為悠久,《淮南萬華術》上載:葉落井“井上宜種茱萸,中,人飲其水無瘟疫。”《五行志》上也說:“舍東種白楊、茱萸,增年除害。”這些說法有無科學道理呢?有!現代藥理學研究完全證實了這一點。據有關實驗證實,吳茱萸煎劑對霍亂弧菌確有很強的抑菌作用。吳茱萸與抗生素配合使用,對許多種細菌性感染、腹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實驗還證明,吳茱萸對十多種皮膚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近年來,臨床上使用吳茱萸軟膏治療溼疹、神經性皮炎、黃水瘡等都收到了滿意療效。吳茱萸內的生物鹼不僅鎮痛,而且還能加強腎上腺素的作用,可使小腸平滑肌鬆弛達到溫中止痛效果。吳茱萸次鹼的分解物芸香鹼還有較強的刺激子宮收縮功能。據報道,將吳茱萸用醋調後敷在足心,還有明顯的降低血壓功效。吳茱萸的根還能驅治蛔蟲、蟯蟲。由於祖國醫學把能夠致病的諸多因素統稱為“病邪”,所以,古時人們稱茱萸為“辟邪翁”。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重陽賞菊,飲菊花酒給佳節增添了無限情趣。人們愛菊不僅是因為“寒花開已盡,菊蕊獨迎枝”。菊花除了具有觀賞價值外還能“服之輕身耐老”,除疾去病。漢武帝時,宮廷中每逢重陽必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漢 應劭《風俗通義》中載:古時河南酈縣的甘谷村莊,山上遍生大菊花。菊花落在山泉小溪,使水充滿了菊花的清香,谷中30多戶人家由於飲用菊花水,成了“長壽谷”。長壽者一百二三十歲,中壽者百餘歲,下壽者也七八十歲。這與菊花的延年益壽之功有一定的關係。菊花葯性甘寒微苦,有疏風除病、養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裡含有菊苷、腺嘌呤、膽鹼、氨基酸、黃酮等,對許多化膿性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近年來又發現菊花有擴張血管的功能,可以降血壓,對冠心病也有一定療效。此外,菊花還可以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其苗中說:可蔬,葉可啜,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漢 劉歆《西京雜記》中說:並採莖葉雜“菊花舒時,蜀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謂菊花酒。”重陽佳節,賞菊花飲菊花酒,不僅妙趣橫生,而且還有保健作用。

  重陽這天,人們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糕”和“高”同音,吃糕是取“步步登高”、“吉祥如意”之意。魏晉時已有吃花糕的風尚,唐代更是盛行。唐代詩人宋子京有詩說:“劉郎不敢提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劉郎即詩人劉禹錫,他在重陽詩中有意避開了“糕”字,招來宋子京的一場評論。《唐六典》已有“九日麻葛糕”的記載。到了宋代,重陽糕的款式花樣已很別緻新穎。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採小旗,摻丁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蠻獅。”南宋時的《武林舊事》“各以中載: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標以採旗。又作蠻王獅子於上,又糜慄為屑,合以蜂蜜,印花脫餅,以為果餌。”明清時“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做者,有發麵壘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皆剪五采旗以為標幟。”

  吃餈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餈耙分為軟甜、硬鹹兩種。其做法是將洗淨的糯米下到開水鍋裡,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裡搗爛,揉搓成團即可。食用時,把芝麻炒熟,搗成細末,把餈耙團搓成條,揪成小塊,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適口,稱為“軟餈耙”(溫食最佳)。硬餈耙又稱“油餈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後不搗爛,放在案上搓成團,擀開後放些食鹽和花椒粉做成“餡芯”,再卷條切片,再入油鍋中炸制,成色金黃美觀,鹹麻香脆,回味無窮。

  吃柿子,也是重陽節一大食俗,在我國民間還有一種傳說。據《奇園奇所奇》中介紹: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訪,這一天正值重陽節。他已經一天未食,感到飢餓口渴,當行至剩柴村時,只見家家牆倒樹凋,均為兵火所燒,朱元璋暗自悲嘆,舉目環視,唯有東北隅有一樹柿子正熟,遂採摘食之,約食了10枚便飽腹,又惆悵久之而去。乙未夏,太祖攻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採石磯),取太平(今安徽太平縣),道經於此,柿樹猶存,便將以前微服私訪在此食柿的事告於侍臣,並下旨:“封柿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陽節均食柿子,以示紀念。“

  重陽佳節正值九月,秋菊飄香,螃蟹膏黃美味,肉質細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節。古人有詩云:“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宋代詩人梅堯臣有詩讚蟹:“樽前已奪螃蟹味,當日蓴羹枉對人。”所以時至今日,陽澄湖的清蒸大閘蟹聞名中外,在港澳臺各家大餐館裡,均被列為九月時令佳餚,極享盛譽。難怪著名學者章太炎和其夫人曾卜居吳中,啖蟹之餘,夫人湯國梨女士曾吟詩曰:”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畫蟹,為後人留下許多軼聞雅事,為人們啖蟹平添幾分韻味。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愚人習俗

  習俗一   愚人節[1]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一新。典型的傳統做法 是佈置假環境,可以把房間佈置得像過聖誕節一樣.也可以佈置得像過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或“新年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   習俗二   4月1日的魚宴。也是別開生面的。參加魚宴的請帖,通常 ...

臘八習俗食俗傳說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說 ...

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收穫習俗

  沙巴的收穫節   每年五月,馬來西亞沙巴州水稻要收割了,沙巴各族人民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慶祝儀式。   沙巴族人民慶祝收穫節,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造物主基諾英安的獨生女兒胡米娜敦為了解除人類饑饉來到人間,她的兩肢一落到土地上,土地就長出了水稻,胡米娜敦也就變成水稻精靈合木巴阿宗。   節日那天,沙巴族人穿上傳 ...

林卡習俗

  過林卡是藏族人最普遍的休閒娛樂方式,多集中在6-9月間。拉薩過林卡的主要地方是羅布林卡、人民公園,龍王潭公園以及哲蚌寺和色拉寺附近的林地裡,日喀則人過林卡主要集中在班禪新宮(德欽頗章宮)外和剛堅果園賓館內的果園裡:澤當鎮的林卡主要在雅江邊、貢布日神山腳等處。過林卡以家族和朋友為主,內容多為吃喝玩樂、唱歌跳 ...

隴端習俗和起源

  雲南省富寧縣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曆一至四月間,要過“隴端節”,即趕風流街。隴端為壯語,“隴”為下之意,“端”為平坦寬闊的地方,“隴端”即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節日裡,要舉行歌舞、雜耍、演壯劇活動,習慣白天演武劇,晚間演文戲。青年男女則聚集唱歌,夜以繼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間一定要回到村內,女在屋內,男在 ...

旭獨龍習俗

  旭獨龍節節前準備和儀式   節日前夕,人們忙著舂米、釀酒、殺豬、宰羊。有些地方還將宰殺的牛、羊連皮破成一塊一塊,分送給同族親友。把牛頭蓋骨懸掛在自己家裡,世代相傳,作為辛勤勞動和富足的象徵。     節日期間,男女老幼身著盛裝,彙集在一起,舉行宗教儀式,祈禱來年豐收。第二天清晨,雄雞啼鳴之時,家家都要殺一 ...

馬奶習俗

      馬奶是蒙古族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飲品,然而只有每年的七八月份才是草原上生產馬奶的季節,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的牧民塔娜在自家的旅遊點舉辦了一次馬奶節。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