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七,亦稱燒七、齋七、理七、七七齋等,是民間常見的祭奠習俗。其大致內容是:人死後,親屬每七天設齋會奠祭一次,前後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間對此有種種講究,如第一個七稱“頭七”,由兒子為亡父(母)設木主焚紙錢,延請和尚誦經;二七則請道士還受生經;三七、四七俗稱“散七”,可由外甥、侄輩來做;五七倍受重視,六七由女兒備酒飯,無女則由侄女;七七稱“斷七”,由喪家供奉酒菜祭奠,並誦經除靈等。有關做七習俗的來源及其信仰內涵等問題,至今聚論紛紜,尚無定論。
按傳統的說法,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託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託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託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
七七四十九天的超度來源於佛教,佛教給中國傳統喪葬禮儀程式帶來了所謂“七七追薦”。七七追薦又稱七七齋、水陸道場、水陸大會、水陸會、水陸齋儀等,是一種超度死者亡靈的大法會,主要來源於佛教信仰。在佛教的輪迴轉世觀念中,人死後在七七四十九日內,經過七個階段隨業力投生,也就是說四十九日是個緩衝期,除了極好的人立即上天,極壞的人立即下地獄外,絕大多數人經過超度可以贖罪,能投個好胎,七七追薦便是為了替死者消罪免禍、誦經修佛,以投入善良之家,因而延請和尚設齋唸經,禮佛拜仟,追薦亡靈。七七追薦在南北朝開始流行於世。
也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本於道教。從該俗的實踐看,做七既請僧眾誦經,也請道士誦經,而民間關於做七由來的種種解釋,多與道教的地獄結構及功能的宣傳相吻合。清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二還結合做七習俗起於元魏、北齊的歷史背景來對此論證:“按元魏時,道士寇謙之教盛行,而道家煉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為斷,遂推其法於送終,而有此七七之制耳”。《韓琦君臣相遇傳》:宋仁宗駕崩,英宗初即位。光獻太后對宰臣韓琦說:“當初立他(指英宗)為皇太子時,臣僚多有言不當立者。恐他見後心裡不好,昨因齋七,並焚於錢爐矣”。
也有人推測,做七習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時“國人”於父母葬後迎其魂靈於殯宮的祭祀儀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靈得到安息。按禮制規定,舉行虞祭的時間和次數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區別,士之喪三虞,大夫之喪五虞,諸侯之喪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為期。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諸侯的七虞之禮。再往後,秦並六國,改朝換代,只要有條件誰舉辦七虞都行,最終流變成了通行民間的做七習俗。
民間相傳,做七習俗始於唐初,大致情節是: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曾囑咐太子:死後每隔七天須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後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辦,尤應豐盛,等等。太宗死後,太子遵旨一一照辦。其後公卿百姓紛紛仿效,由此形成做七習俗。
每逢七日在家裡點燈、焚紙、燒香來祭奠。孝子百日內不準剃頭刮臉,也不準赴宴飲酒、娛樂。服喪期滿,要念經,併到墳前祭奠換孝。至百日、週年、三週年時,至親都來祭奠。遇喪人家,當年春節時一般不貼春聯,如貼只貼黃、綠紙對聯。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祭奠的週期為什麼是“七”而不是“六”和“八”呢?
原來,伏羲的六十四卦方點陣圖是上古的太陽曆,六十四卦的四正卦(乾、離、坎、坤)代表春夏秋冬,其餘六十卦每卦代表六日(每卦有六爻),每爻代表一日,這樣算下來,一年共有三百六十日。而實際上應該是三百六十五天零四分之一天,古人將這五天零四分之一天四捨五入算作五天,這五天不算在八卦記日之內,作為過年的時間。“七日來複”指的是從坤卦(為冬天的這個季節,為陰)的最後一爻至復卦(為冬至,也為“一陽復生”)的初爻,共經歷七天,這七天正是由純陰的坤卦至一陽復生所經歷的時間,也就是說從坤卦的最後一爻算一天,至復卦的初爻算一天,中間經過五天,所以共七天,這就是“七日來複”。
易經的最基本概念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人們認為:人死了便是歸陰了,“做七”是超度他的靈魂,使他來世還做人,而太陽曆上從陰曆的坤卦至復卦(純陰至一陽復生)需要七天時間,因此人們就用“七七四十九”天來超度他。
《禮記·檀弓上》曰:“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也是後世做七習俗的信仰內涵所在。如天以陰陽(日、月)二氣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萬物,謂“七政”,人得陰陽、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氣亦惟七。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人死後要超度魂靈的說法產生了疑惑,對“做七”做法也淡薄了。一般是採用開追悼會的方式來祭奠亡者,以表哀思。
其實,孝親敬長不能僅僅表現在死後,而更應該體現在生前。在現實生活中,生活水平提高了,老人對物質的需求基本不成問題,我們要“常回家看看”,與父母聊聊天,給以精神慰藉,或經常打電話回家與他們聊聊天,千萬不能等親人仙逝後再去“活著不敬喉,死了敬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