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石泉傳統民間舞蹈—火獅子

石泉傳統民間舞蹈—火獅子

  石泉舞火獅子產生於民眾的勞動之中,據考古調查,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已在秦巴山地、漢水流域繁衍生息、人們常與百獸率舞。今石泉城關馬嶺壩、長安壩、毛家灣、池河鎮譚家灣、後柳鎮八畝地就是儲存遺物較多的新石器時代和秦漢時期遺址,從文化堆積層和石制器具及陶灶等看,當時這裡的農業較發達、先民聚居時間較長。石泉境內群山環繞、山大溝深、先民在勞動生活中必須依靠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勇氣同自然抗爭、與兇猛的野獸搏鬥。在強大的自然面前,戰無不勝的獸中之王——獅子便成為先民的一種圖騰崇拜。人們用樹騰和草、麻製成獅子模型放在門前,震懾野獸、降妖除魔。節慶日,人們頂著獅頭,披著獅皮模仿獅子的動作舞蹈狂歡,以祈求平安、幸福。隨著秦、漢、明、清時期南方移民的大量湧入,帶來了新的文化基因。南方舞彩獅的傳統風谷和舞獅技藝傳入石泉,在與土著人的長期交融中逐漸產生了一種南北相容、極具石泉特色的舞火獅子。舞火獅離不開火、即煙花。火獅子是由山上野生的刺滕、蔑、桐麻等製成,經久耐磨,防火燒。每年春節和大型祭祀時才舞火獅子。傳說石泉舞的火獅子是天宮裡南天門前的兩隻看門神獅的化身。因此舞獅前班首要念經、祈禱神獅下凡給石泉的火獅子賜予神奇的力量,舞獅者也要沐浴、祈禱。火獅出行前,官府、商會、各家各戶要下請貼請火獅子上門表演。當夜幕降臨、火獅子伴著歡快的鑼鼓點、在無數竹筒煙花的噴射下躍然而起,來回不停地搖頭、擺尾、翻、滾、跑、跳、舞得可謂神采飛揚,激情四射,將喜慶、歡樂的節日氣氛推向高潮。千百年來,舞火獅子除娛樂外,在石泉民間一直有祛病、消災,祈求平安、吉祥的講究。如春節火獅子舞到主人門前,若主人祈求兒女,便請其到床上打滾;若主人孩子生病,就把小孩從獅口遞入腹中,又由屁股後送出,意為孩子重生;若主人兒子參加科考,獅子就被請進堂屋,班首用手按住獅頭高聲喊到:“獅子頭上九個包哇、保佑全家身體好哇!”、“獅子來到大門前呀,保佑公子點狀元呀!”等。舞獅者歷來在石泉享有較高聲望,因為不但要求能舞會跳、身板好,還要識文斷字、才學高。石泉舞火獅子不單是迎著煙花狂舞,同時還要根據主人出的各式各樣千巧百怪的節目進行應對錶演,真是集智慧、勇氣於一身、聚舞蹈、雜技於一體極具觀賞性、娛樂性、趣味性、參與性與知識性,深受民眾喜愛。

踢踏舞是什麼國家的傳統民間舞蹈

  踢踏舞起源於美國的下層民眾,主要是愛爾蘭民間舞蹈和非洲黑人舞蹈的結合。這種流派的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很多的程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炫耀腳下打擊節奏的複雜技巧,他們常常聚在街頭互相競技。其整體舞風比較樸實、散漫。後來在長期的發展中,這種流派不斷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踢踏舞歷經近百年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最主要的兩大分支,就是愛爾蘭風格的踢踏舞和美國風格的踢踏舞。

石泉民間遊藝

  毽子

  毽子,是一種腳踢的玩具。毽子有兩種作法。一種是男孩子玩的“缸毽”,用一二板銅錢下面墊一層橡皮或其它富有彈性的皮革,錢孔中穿一根粗壯的雞毛管子,管子裡插上雞毛紮緊即成。另一種是男女孩都可以玩的平底毽,用一層布包上銅錢,紮上雞毛管,插上公雞毛即成,各地各人做法都大同小異。

  “缸毽”的玩法:人數不限,分甲乙兩方,一攻一守。在地上畫兩個同心圓,內圓稱中缸,外圓名外缸。守方守住這個缸。或踢或擲,攻方有兩次進缸的機會。毯子進中缸為勝,進外缸則平,如守方防範嚴密機警,攻方無法使毽子進缸則守為勝。敗者要向勝者“貢毽”。貢氈即敗者為勝者拋毽,勝者任意踢出,直到敗者能在空中接住勝者踢出之毽子方罷,如勝者一踢不中,也當作罷。然後攻守互易,如法對壘。這種玩法對抗性強,利於活動四肢強健身體。

  平底毽的玩法:可分甲乙雙方對壘,也可單人獨踢。可以腳尖踢,腳背內側踢,腳背外側踢。技精者有從身後,拐腿翻踢的。踢次數多者為優勝。

  擲摞子

  石泉早有“著摞子”之說,即“擲摞子”。“擲摞子”是一方把一些物體堆積在一起作靶,一方在規定距離以外以物體投擲,擊中者勝,擊不中者負。常見以核桃堆疊起來,又用核桃投擲。若堆積10只核桃,擊中便贏10只核桃;若不中,再投;再不中,又投。投出而末中的核桃則歸設靶者。甲乙雙方隨意協商輪換投擲。這種遊戲多是兒童玩耍,賭注不大,有刺激性,亦可練習投擲中靶技巧。60年代以後絕跡。

  捉嚴顏

  捉嚴顏是在捉迷藏遊戲的基礎上,附會以張飛擒嚴顏的三國故事變化而成的。玩具是小塊竹牌或木牌,分別寫著:劉備、孔明、關羽、張飛、趙雲、嚴顏的名字。先由1人將6張牌子拋擲出去,6人同時搶抓牌子。搶到孔明牌子的發號施令,派“張、關、趙”其中任意1人捉嚴顏,“劉備”坐守“老營”。捉住“嚴顏”回營交令,“嚴顏”受罰。如“嚴顏”安然回到“劉備”身邊,則派去捉拿者受罰。“嚴顏”歸營,遊戲完。重新拋牌、搶牌。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探源:嫦娥在月亮上的那點事

  唐宋時期的中秋節就是以賞月為中心活動的節日。這兩朝吟誦月亮的清詞麗句俯拾皆是,圍繞月亮講的故事自也不能少。在中秋節形成並興盛的同時,此前傳了幾百幾千年的月亮神話、月亮傳說等就跟中秋節聯絡在一起,形成了豐富的中秋節故事群。   月宮裡怎樣出現了嫦娥?古人為什麼將自己崇拜的月亮跟蟾蜍聯絡在一起呢?玉兔、吳剛又 ...

太行山千年民間舞蹈霸王鞭

  全國垂釣俱樂部挑戰賽時下正在山西榆社縣舉辦,當地一流傳千餘年的古老民間舞蹈霸王鞭受到來自天南海北人們的喜愛。節奏明快、粗獷豪放、鏗鏘有力的太行山上農家舞蹈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3日夜晚,人們在當地雲竹湖畔盡情欣賞此民間藝術。   榆社縣委書記粱潞陽告訴記者,榆社縣的霸王鞭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內涵 ...

高山族民間舞蹈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和音樂,這種源於生產和生活的表達喜怒哀樂的方式是樸實而奔放的。高山族同樣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為了表達他們對豐收、對神靈的感情,他們透過肢體的語言來傳達他們的感受,每當舉行祭祀儀式,他們都要用歌舞來“娛神”,把良好的祝願傳達給神,祈求神靈的保佑。   高山族的舞蹈大多為集體舞,這是 ...

吉安民間舞蹈蚌殼精

  蚌殼精在吉安市流傳很廣,是很受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蹈。   蚌殼一般用竹篾扎制,有的外表裱上彩紙,有的縫上彩布,畫上一圈圈殼紋。蚌殼精多為2人表演,即一位花枝招展的少女扮蚌殼精,站在蚌殼裡,兩手提起兩扇蚌殼,能開能合;一位是手握魚網,腰挎魚簍,頭戴草帽的老漁翁。也有的地方由6人表演:1人扮蚌殼精,稱主蚌,1人 ...

泰山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有40餘種。其中, 竹馬、獅子、龍燈、高蹺、跑驢、旱船、抬花轎、騎驢、推車、大頭娃娃、花棍、抬贓官、抬芯子、花車、明月和尚渡劉翠、鋦大缸、雲燈、腰鼓、秧歌、鼓子秧歌、皮筋頂燈、鯉魚戲鳥、大唱板、姜老背姜婆、送娘娘、昆舞劍、花鼓鑼子、“十八大姐鬥王皮”等流轉較廣。較大的村莊,多在春節、正月十五燈會期 ...

新鄉民間舞蹈

  新鄉民間舞蹈,可追溯至公元前。夏禹(約公元前21世紀)祭祀時所用的“禹步”,為新鄉“巫舞”之源。武王伐紂(約公元前1066年),陳兵牧野(今新鄉牧村一帶),丑月(二月)滅商。武王所率卒,歌舞之風頗甚,對新鄉民間舞蹈的昌盛,影響很大。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到過鄘南(今新鄉),在汲縣留下了“孔子擊磬處”。孔子 ...

河北民間舞蹈

  在春節期間,河北各地的農民業餘藝術家們,舞動著五彩繽紛的花扇和綵綢,伴隨著節奏鮮明的鑼鼓聲和旋律優美、高亢清脆的嗩吶聲,在農村、城鎮的街口翩翩起舞,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我省的民間舞蹈基本上是以秧歌為主,其他還有各種燈類、鼓類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獅子舞、竹馬、旱船、花船、小車、大頭舞等共140多種。冀東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