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禾樓舞:“活化石”在舞動

禾樓舞:“活化石”在舞動

  

  每年的正月十五,2000多年前曾經在鬱南連灘鎮盛行的的禾樓舞就“復活”了。禾樓舞堪稱民族舞蹈中的“活化石”。

  

  鬱南縣連灘鎮西壩石橋頭村的光儀大屋被稱作亂世中的“諾亞方舟”。這是光儀大屋的航拍圖。鬱南縣委宣傳部提供

  【核心提示】

  從信宜市雞籠山發源,流經信宜、羅定、雲浮、鬱南,最終在鬱南的南江口鎮注入西江,現在的地圖上,大家習慣地把這條河流稱之為南江。從河流區域的角度看,南江是西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南江文化是雲浮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羅定的青銅文化、鬱南的大灣古民居村落、鬱南連灘的禾樓舞和山歌……罕有的嶺南文化和許多彌足珍貴的原生態文化,深藏於南江流域的諸多大山之後和深嶺溪壑之間。一條短短200公里的河流,勾勒出的卻是一幅多姿多彩、令人謂嘆的歷史文化畫卷。

  





禾樓舞 古老的民間舞

  禾樓舞,被稱為是民族舞蹈中的“活化石”,是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源於中原神農氏的神話傳說。該舞是古時百越烏滸族人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舞蹈。

  禾樓舞的發源地連灘是嶺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禾樓舞的具體創作者已不可考證,但是對本民族的興旺繁榮有貢獻的人,對本地區有造福施恩的人,自然有人以各種方式來感恩戴德,緬懷並頌揚其功德。神話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文明的進化使得原有的耕牛崇拜信仰只能作為隱性符號潛伏在舞蹈之中,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拯救黎民的假想的女性英雄的誕生,她就是“禾花夫人”。她因拯救了黎民而被人們當作英雄般的愛戴,作為一種顯性的符號得以在舞蹈中展現出來。

  禾樓舞的演出一般都是在豐收以後,人們跳舞為了酬神,便有了從請神到送神的完整過程,送神以後還有上樓臺、調雨、倒禾樓三節,這也是禾樓舞相比較於其他儺戲的獨特之處。禾樓舞一般為鄉村舉辦,秋收後搭戲臺,由巫師在臺上邊跳邊唱,唱詞為禾樓調。整套歌舞共十三節,分別為調香、請神、調扇、調鈴、造禾樓、調旗、調花、梳妝、調遮(傘)、送神、上樓臺、調雨、倒禾樓。舞者要向東南西北四方起舞,邊擺身踏足,邊唱禾樓調:“登上樓臺跳禾樓,風調雨順慶豐收”,這種禾樓調整齊壓韻,易於記誦,在舞者看來更是與鬼神進行交流的咒語與禱詞,表達出先民心中良好的願望。

  禾樓舞的動作原始、粗獷,舞者頭戴假面具,身穿黑色衫裙,頭戴小竹笠,腰扎圍巾,腳蹬麻鞋。身披紅袍的“族長”(亦是人神相溝通的巫師)頭戴蓮花冠,系紅色間黃披肩,左手執牛頭錫杖,右手搖著一個繫有綵帶的銅鈴,鈴聲起著震懾和號召眾“族人”的作用。

  禾樓舞唱腔獨特,節奏感強,能隨著舞者的感情變化而起伏,優美明快,詞句流暢押韻,曲調生動悅耳,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禾樓舞者戴面罩,頭頂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一幅少數民族裝束,手持火把圍繞火堆亦歌亦舞,而看者圍著溫暖火堆在河灘竹林邊觀賞,在古樸而悠揚的音符下,沉醉而不能自拔。

  禾樓舞舞者的面具多是滑稽可笑、古樸幼稚的,不以現實人模為依據,這種自由任意的娛人與滑稽性審美追求顯然是內在統一的,它所表達出的象徵美感體現了南江人在漫長而艱苦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凝聚的精神,吸引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群體的團結、統一、秩序,增強群體為生存而拼搏的鬥志,它是南江人群體意識的象徵,洋溢著一種浪漫主義情懷。

海馬舞:彝族村寨的“狂放歡歌”

  

  一人扮馬郎耍馬,四人扮烈馬,其餘三人配合舞蹈激烈的節拍,以鈸、鑼、鼓伴奏。這是貴州彝族人特有的“海馬舞”。

  事實上,海馬舞在彝人族群中已延續了2000年。作為黔西南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馬舞據傳最初由東漢末年的南蠻王孟獲所創,現流傳於普安縣地瓜鎮格拱、三板橋鎮梅子井一帶。在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海馬舞被列為表演專案。

  大山深處的獨特舞蹈

  皮鼓沉悶而厚重的擊打聲響起。

  馬郎單腳起跳,4匹“烈馬”也隨著馬郎的動作開始舞動。清脆的馬鈴聲,在厚重的鼓聲中響起。海馬舞開始了。

  馬郎踮步跳開,“烈馬”隨即跟上,馬頭向天,大有仰天長嘯之勢。同時,不停變換著單腳的跳躍步伐緊緊跟隨馬郎。

  鈸、鑼響起,鼓聲沉悶而緩慢的聲響漸漸加快。人群開始沸騰。有人大喊:“高潮要來嘍!”

  話音剛落,馬郎就開始飛快地踮步急跳,喉嚨深處發出陣陣有力的吼聲。身後的“烈馬”也似乎發了性子,在演員極快的變腳跳躍下,道具馬頭上的幾十個銅鈴同時響起,鼓聲幾近被其淹沒。

  忽然,馬郎跳躍起身,領著“烈馬”在場地上狂奔,鼓聲、鑼聲、鈸聲的節奏急速加快,汗水順著演員們黝黑的肌膚淌下,身後踏起陣陣塵土。

  接著,鼓聲漸漸變緩,馬郎緩緩停下腳步,“烈馬”將其圍在中間,站定,鞠躬。

  這裡,就是全國僅有的幾個還流傳著彝族海馬舞的村寨。

  茂林深山中,駕駛著L3蓮花汽車,走過三小時的蜿蜒山路,我們才得以看見這個彝族小山村——格拱。

  因為是新車,很擔心它的底盤,好在它很爭氣。據貴航青年蓮花汽車有限公司相關人員介紹,作為一款家用車,蓮花L3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它的底盤。源自英國蓮花的“X-TEC”底盤系統,多連桿的後懸結構,讓其底盤結構在緊湊級家用車中尤顯先進,而更難得的是在前後懸掛都配備了橫向穩定杆,其發動機艙內的橫向穩定杆更是在家用車型中很少見的配置,無疑對提高車身剛性以及行駛穩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號稱10萬元級別底盤最優車型。在實際操控中,我們也切實感受到了這一點. 來到格拱,已是午時。村裡的“馬頭”(隊長之意)吳興進和自己的隊友們表演了一場彝族特有的海馬舞。

  整個海馬舞表演時長5分鐘。就像來自遙遠洪荒的更鼓,擲地有力的吼聲、節奏感極強的伴奏輔以觀眾們的吶喊,原始而古樸的氣息在大山蔓延。

  全民參與的“狂歡”

  在格拱,提起“跳海馬”,村民們都透露著一絲難以掩飾的自豪:“得過好多獎,現在除了我們,都沒好多地方會了。”

  如今,在村西頭的木樓外,做了30餘年海馬舞“馬頭”的吳興進已經68歲了,但在他看似黑瘦的身上卻看不出明顯的衰老。吳說,但凡是跳海馬舞的,沒人身體不結實,因為海馬舞節奏激烈,運動量很大。

  最早,海馬舞的表演分為三人一組。其中,一人扮馬郎,二人扮烈馬.馬郎持一根一人高的竹竿,兩端各系一朵紅白花,烈馬則由馬頭與馬臀兩部分分別系在扮馬舞者的腰間,道具由竹條編織成骨架,糊上白棉紙做成。表演時,舞者手持馬頸,步伐有雙腳並跳,踮步跳,變腳跳,自由奔跑等跳法。馬郎手中的花棍則用作引導烈馬作各種舞步。

  “跳海馬”雖然運動量極大,但卻是格拱村男女老幼都津津樂道和全村參與的運動。

  大多時候,村裡跳海馬,像村民謝龍這樣的“門外漢”都會參與。彼時,無論是否有舞蹈道具的人大多都會在烈酒和鈸、鑼、鼓的感染下跟著像吳興進這樣的“專業人士”載歌載舞。

  最早起源於彝族喪葬習俗

  海馬舞據傳已在彝族聚居地流傳了近2000年。

  相傳,它的創始人就是《三國演義》中經歷了諸葛孔明七擒七縱的彝族首領,南蠻王孟獲。

  在彝族人的傳說裡,東漢末年之前的歷位蠻王都有生啖活人的習慣,唯獨孟獲愛護百姓,且足智多謀,被彝族人視為英雄。海馬舞是他生前自創的一套舞蹈,最初名為馬舞,但由於彝族對自然界的水有著強烈的崇拜,遂將“馬舞”改為了“海馬舞”,並在每年農曆6月24日跳此舞以紀念他們的英雄。

  清康熙年間,謝、柳、車、毛等姓氏彝族從雲南遷到貴州普安,海馬舞也隨之傳入。

  在彝族的喪葬習俗中,由扮馬郎與扮烈馬的人組成一隊圍繞棺材進行表演。

  第一圈表演馬幫跋涉,意思是告訴親朋鄰里,馬幫來了,已請回亡靈入棺。第二圈表演調遣馬隊,馬郎帶領烈馬不時朝靈堂叩拜,表示向亡靈磕頭。第三圈表演烈馬爭鬥,情景熱烈,表示亡靈年輕結婚時那熱鬧的場面又回來了,告慰亡靈不要憂傷,高興地去吧。第四圈表演降服烈馬,馬郎用法器打馬錶示亡靈已上西天,丟法器表示餵馬,休息一會還得繼續趕路前進。

  後來,隨著政府對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視,海馬舞逐漸走向田間地頭,應用於婚喪、農耕、慶典、節日等場合。上世紀80年代,海馬舞開始走上舞臺,並多次參加省、州、縣組織的各種文藝演出。

  1982年,在他和隊友們的改良之下,將扮演烈馬的人增加到4個,鈸、鑼、鼓伴奏各一人,舞步和節奏更為激烈,海馬舞舞臺效果得以提升。

  吳興進認為,能將海馬舞帶到民間文化生活中,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成就。

  古老舞步“跳紅”小村經濟

  在距裡格拱村約3公里的地方,有一處十分寬闊的場地叫做瓦場坪,是當地政府特意為彝族海馬舞表演和排練而修建的。

  每逢農曆6月24日和其他節日,吳興進等人都會在這一帶跳海馬舞。就這樣,漸漸吸引了途經此地的外地遊客或商販前來觀看。

  在吳的記憶中,他們那時每跳一場,都會有觀眾在一旁邊鼓掌邊扯著嗓子喊“帶勁”。“大家喜歡看我們跳海馬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吳興進和隊員毛大龍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來自五湖四海,特意跑到大山深處來觀看海馬舞的人越來越多。

  後來,有人發現了商機。之後,每當格拱村的海馬舞隊來此表演或排練時,總會有人提著大包小包的雜貨到此販賣,久而久之,這裡發展成了一個小集市。

  每逢星期二,格拱村的海馬舞隊就要來這裡免費給大家表演,大山裡開始變得熱鬧起來。這種熱鬧引來的不僅是商機,還引來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當地政府耗資20萬,在吳興進等人跳舞的地方修建了一個場地,一方面是為了供他們排練表演更方便,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機會多形成一個小集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如今,每逢週二,各個鎮的人們都還會到瓦場坪趕集。

  對於格拱村的人們來說,這是他們除了種植農作物之外少有的其他經濟來源。村民謝龍一邊回憶一邊笑著說:“咋個都沒想到,幾千年前的海馬舞,現在還能給整個村子和周邊村寨跳出經濟效益來。”


(宜黃)

  “禾槓舞”流傳於宜黃縣河東一帶,來源於農民砍柴之餘的娛樂,是山區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椏柴,利用禾槓和柴刀打著節拍進行歌舞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   據宜黃縣蘭水鄉(現合併為中港鄉)農民吳家福介紹,禾槓舞是由“禾槓歌”演變而來的。禾槓歌是以歌為主,禾槓的表演很簡單,將禾槓拿在手上或在肩上,用柴刀進行單一 ...

土族人的看家土族人的安召的細節

  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的特色舞蹈,土族也不例外。安召舞是土族地區廣泛流傳的舞蹈。土族“安召”意為“圓圈舞”,是土族人民歌頌人畜兩旺,五穀豐登,祝願吉祥如意的無伴奏圓圈歌舞。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土族文化中瞭解關於安召舞的細節都是什麼。   土族“安召”舞蹈歌詞主要內容多半和周邊藏族的安召舞沒有 ...

廣州上下九騎地址荔灣區上九路

  形形色色的騎樓建築分佈在廣州的各個街道里,其中就有這麼一條名為上下九的步行街。在這裡人們可以感受到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其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其獨具風味的飲食文化。這麼一個歷史悠久的老街,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上下九步行街地處廣州市荔灣區(俗稱西關)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是廣州市三大傳統繁榮商業 ...

嘎且且撒勒“來跳美好的舞蹈”

  傈傈族,一個舞蹈的民族。傈傈族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愛好跳舞,也都會跳舞。而嘎且且撒勒舞則是傈傈族舞蹈中最具有寓意的一個舞蹈,也是傈傈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嘎且且撒勒舞有什麼寓意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傈傈族舞蹈的嘎且且撒勒舞。   “嘎且且撒勒舞”傈僳語意為來跳美好的舞蹈。相傳是由72種曲調組成的 ...

音樂較勁好對手娘蔡依林(圖)

        音樂較勁好對手:舞娘蔡依林   音樂較勁好對手:舞娘蔡依林   速配指數88分   Jolin一直是大家公認周董的最佳情人,不論在才華年紀或是人氣都很匹配,兩人的速配指數也是排行第二,雖然處女跟魔羯是絕配情侶,不過由於周董的女人緣太好,依舊是兩人感情的致命傷,太陽婚神處女的Jolin並不像外表 ...

永定土白髮魔石頭髮長了10年

     在龍巖永定集慶樓土樓內,一塊“白髮魔石”,賺足了遊客眼球。   這奇石,乍一看,像“白髮魔女”,橢圓形的腦袋上,長著“白頭髮”,更加令人叫絕的是,10多年來,“白髮”一直在長,每年能長約2釐米。   這石頭是有“魔力”,還是有生命?昨日,導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這叫“生髮石”,“頭髮”是一種附在石 ...

中秋節中華文化的活化石

  中秋節是濃縮了幾千年儒家文化現代非物資遺產的活化石,它以獨特的血親團圓為基礎,將民族團結和國家一統融合於儒家“團圓文化”之中,造就了東方式的、強大的“思親”、“思鄉”文化流。在市場文化多元的今天,我們不能只是在將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場危機之時,才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焦慮和憂傷。我們應該以東方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