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闈是指鄉試。秋闈是對科舉制度中鄉試的借代性叫法。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2、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鄉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
1、秋闈是指鄉試。秋闈是對科舉制度中鄉試的借代性叫法。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2、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鄉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
1、秋闈,是對科舉制度中鄉試的借代性叫法。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2、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
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
3、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不同朝代時間不一樣。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科舉制考試時長及內容:
古代的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但不是像現在這樣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江南鄉試多在秋季舉行,所以又叫“秋闈”。每闈三場,每場三晝夜。由於中間要兩次換場,因此實際是九天七夜。
第一場考的是八股文,是從四書五經裡邊選擇材料來出題的。
第二場考的則是官場應用文,分上下往來的公文和根據提供案例來撰寫司法判文兩種。
第三場考策問,涉及的是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對策和辦法。
科考在當時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為確保考試順利進行,開考後號舍就會上鎖,其間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便是發生火災,燒死考生也不能開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