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
2、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許多說法,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3、屈原死後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五月初五祭祀屈原,端午節由此而來。
4、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
5、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棕”。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節日清晨,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1、端午節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
2、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許多說法,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3、屈原死後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五月初五祭祀屈原,端午節由此而來。
4、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
5、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棕”。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節日清晨,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1、端午節來歷
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2、端午節習俗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1、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2、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
3、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