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端午什麼活動紀念屈原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什麼活動紀念屈原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為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國家,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我們紀念屈原,也是在紀念所有的愛國先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又逢五月初五端午節。如果說,端午節這個形成於2000多年前的節日,與其他傳統節日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節日的主題,不是團圓、相聚和慶賀,更多的是紀念和緬懷。

  端午節緬懷屈原,婦孺皆知。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後,屈原不忍目睹祖國被侵略,五月初五,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愛國主義樂章。

  自此以後,端午節成為紀念和緬懷屈原的節日,掛艾蒿、吃粽子、喝雄黃、賽龍舟、驅五毒,這些節日習俗與屈原無不相關。相傳,屈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船隻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其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撈救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之後,為了寄託哀思,五月初五人們盪舟江河之上,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龍舟競賽。

  雖然據考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就初具雛形,吳越划龍舟劃了3000多年,中原掛艾蒿也有3000年了,都比 屈原要早上1000年。那麼,為什麼人們要在端午節紀念屈原呢?因為是屈原的愛國心。面對著國家、民族的災難,他保持著一種清白,保持著一種民族氣節,“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屈原是端午節留給每個中國人的一份精神文化遺產。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用他的詩歌,用他的生命,實踐了自己崇高的人生抱負和人格理想。屈原是一個儒家信念的信奉者,他的價值信念首先在於個體的道德人格與情操的完善。而這種道德人格的完美理想又與歷史形態中的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聯絡在一起。屈原的形象是愛國憂民的形象,屈原的情懷是愛國憂民的情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能有人並沒有讀過屈原的《離騷》,但這並不影響對屈原身上那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習,並不影響對他的家國情懷的理解和認同。愛國主義似乎是無形的,但同時愛國主義又是最充滿力量的,這種力量可以貫穿華夏曆史。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綿延不息,抗爭延續,原動力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愛國,是端午節的靈魂――即使幾千年後的今天,這種意義仍然高居無可比擬的絕對地位。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生命。愛國主義作為我們民族的根基,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中,應該有更加淋漓盡致的展現。因此,我們要在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這種精神,成為端午之魂。

  我們紀念屈原,也是在紀念所有的愛國先驅。這些勇敢的志士身上凝聚著愛國憂民的思想境界和傳統美德。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追溯到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們紀念和傳承的就是中華民族不屈的愛國情懷。它激勵著無數後人奮發圖強,臥薪嚐膽,始終懷抱振興國家和民族的決心。

  端午什麼活動紀念屈原

  划龍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雞蛋和粽子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雄黃酒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大型民間傳統活動紀念閩王王審知 珨瑚公王(公太)

  閩西在長汀、連城兩縣交界處的“河源十三坊”(即 1 3個村社 )輪流祭祀珨瑚候王。當地人把瑚候王尊稱為“公太”(公太 ,在閩西客家地區即祖先之意 ),因此 ,十三坊輪流 )奉祀珨瑚侯王又被通稱為“迎公太”。十三坊中最早參加輪流祭祀珨瑚侯王的姓氏 ,大都是在宋末元初到元末明初這段時間遷入的。經過世代發展 ,當地的社會經濟日益發達,宗族社會也逐漸形成 ,因此 ,從明代中葉起 ,便開始有了十三坊輪流祭祀珨瑚侯王的活動了。這種祭祀活動透過“十三坊聯盟”來組織,每年都要召開十三坊代表會 ,而且一年之中還要舉行各種集體性活動,如遊公太、參公太等。透過這些活動 ,各鄉村 (或宗族 )之間經常溝通、合作 ,也就必然不斷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和友誼 ,因而平時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容易及時得到化解 ,這對一個地區的相對穩定,顯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據調查 ,該區域在歷史上沒有發生過什麼械鬥事件。

  鎮川廟祭祀珨瑚公王,據傳即五代十國時建立閩國的閩王王審知(長汀稱白馬公王),廟在縣南城外。宋紹興(1131~1162)間建,明洪武(1368~1398)間重建,崇禎(1628~1644)末年水圮,順治七年(1650)復建,後復圮,乾隆十年(1745)復建。為連城祀珨瑚公王最早建的廟宇。此外,祀王審知的還有莒溪璧洲的永興廟、新泉和朋口馬埔的珨瑚廟。

  馬埔珨瑚廟 建於明英宗正統(1436~1449)年間,佔地約700餘平方米,屬斗拱梁結構,飛簷翹角,雄壯肅穆,是目前連城保護得比較完整的古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河源(過去宣和全鄉叫上河源,朋口的馬埔、張家營、洋坊、文坊、朋口五個村叫下河源,統稱河源裡)十三鄉的群眾都要舉行祭祀廟會,文亨的湖峰、莒溪的璧洲、長汀縣的塘背村曹屋等鄰近鄉村也參加十三鄉的祭祀廟會。奉祀的鄉村每年農曆七月初四把珨瑚公太送

  回廟裡,叫“入廟”,二月初二讓十三鄉和鄰近鄉村的人去頂禮膜拜;二月初三或初四接去奉祀的鄉村就將珨瑚公太抬去,叫“出廟”,也叫“入公太”。凡是輪到“入公太”的鄉村就要遊公太、請戲班唱戲和招待客人。

  在長汀、連城一帶,有一大型的傳統活動為“祭公太”。這活動在長汀南山鎮塘背村曹屋輪流舉行,目的似為祭祀王審知。

  活動從去蛤瑚廟迎接“公太老人”開始,由舉行這個活動所在地派人去接,時間為陰曆七月初始,公太老人被安置在各家祠堂。兒童扮八仙騎著竹馬去迎接,還有其他人如彩旗隊, 放銃開路的,非常熱鬧(本人曾在11歲時騎布馬接公太,印象尤為深刻)。

  活動在一定的區域內舉行,主要以姓氏為依,十三年為一週期。活動正式開始時場面極其宏大,期間伴有各種活動,包括搭臺唱戲等,許多人還將牲畜送到“公太老人”前宰殺,既表示對他的尊敬,也祈求好運。當活動在某個地方舉行時,其餘地方也要派人來參加,稱為“迎公太”。這個活動保留了許多風俗,較有特色客家人祭祖不只是敬自己家祖先,也不忘祭祀當年率河南子弟兵開閩奠立基業的閩王王審知。在客家聚居地,多有祀奉閩王的廟宇,如連城各地的珞瑚廟、永興廟,祀奉的便是被尊稱為“各府公太”的閩王王審知。傳說明朝初年河源裡十三鄉輪流祀奉“公太”,規定每年農曆二月初三送“公太”回馬埔珞瑚廟,初四日迎奉“公太”進村。明朝中葉這三地群眾就分出香火各自建廟祭祀。隨著時間推移,各地祭祀閩王的儀式逐漸演化成為一種帶有很大娛樂成分的民俗活動,如長汀縣南山鎮塘背村曹屋每逢13年農曆七月初四,廣大群眾從初一清早洗盥後就提著大閹雞和香燭紙炮,前往廟裡焚香點燭、割雞獻紅花,也有的獻三牲(魚、肉、雞),還有抬豬到廟裡頂禮膜拜。處四早飯後,集合鑼鼓、十番樂隊、舞獅隊、樂隊、三角大彩旗、花臺、神銃,抬著神像、香案等,排成長隊,由廟坪出發,從村頭游到村尾。沿路各家擺設香案食品焚香點燭燒紙放炮,以示誠敬。廟會期間還請來地方劇團演戲助興,晚上游龍、遊船燈、游龍燈。全村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樂聲不絕,各地親屬朋友都藉此機會探親訪友喝酒娛樂,喜慶非凡。中原古老的這些民間娛樂活動形式也由此遺傳下來,並與閩地原有民間娛樂形式相融合。

端午時節憶屈原作文2篇

  端午時節憶屈原作文1

  “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每當我唱著這首歌的時候,心潮澎湃,感慨萬分,我的心猶如春天到來,百花盛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更是吹遍了我的家鄉—南嶺。

  今年春節時,我回到我的家鄉—南嶺。我的家鄉群山懷抱,左右一座大山叫做文筆山,右有一座大山叫做烏頓山。它們威武挺拔,海拔高達1000多米,每到春天一眼望去,滿山鮮花滿山綠,農民伯伯開山種果,果園果樹鮮花盛開。預示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家鄉的溪水清又澈,河中游魚歡歌躍舞。環境優美,景色迷人,猶如人間仙境。

  家鄉在改革開放後,面貌煥然一新,交通順暢,村村通公路,村道硬底化,水泥柏油公路直通縣城,街道寬闊,並且裝上了路燈,汽車摩托車川流不息,家家戶戶建高樓,特別是南嶺中學對面公路邊,西班牙式別墅樓宇緊相連,據說還是奔小康的樣板村,上過電視還登過報呢!成為南嶺鎮的一個新亮點,像這樣的樓宇已經覆蓋全鎮。

  人們生活水平真是大改變,我看見農民伯伯家家過上了好日子,春節前天,在鎮上的街道上,採年貨的人川流不息,出外打工的都陸續回家,個個人臉上春風得意,露出笑容,歡歡喜喜和家人團圓過年呈現出一片歡歌笑語,熱熱鬧鬧,喜氣洋洋。

  “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這一首歌的旋律環繞在我可愛家鄉的上空。

  端午時節憶屈原作文2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賽龍舟、飲黃酒……中國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個傳統節日。但直到現在,對於端午節的起源民間有著不同說法:楚人紀念屈原,越人紀念勾踐,吳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紀念屈原”說。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後,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並拋灑食物防止魚蝦傷了屈原的遺體。此後每年的這一天,當地群眾都要舉行這樣的活動,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從此,划龍舟、包粽子成為端午習俗的主要內容,這一習俗也逐漸被人稱為端午節的.來由。

  滿懷愛國主義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執著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精神及憂患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執著追求人生的永恆、價值、理想的時候,時刻關注著國家的興衰。然而,屈原的下場卻是個悲劇。假如憂國憂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國是如此強大,看到中國人民正在為奧運加油,看到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屈原還有時間去投江嗎?

  今天的我們是何其幸運,身為中國人,我們既繼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我們又與四川的小朋友們共同地流著淚,分擔著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今天的我們更懂得了珍惜,愛老師、愛家人、愛身邊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節對於每一箇中國人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切身體會到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意義。今天,我們讚美屈原的愛國主義,弘揚屈原精神,但我們不會憂慮,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法定放假幾天2020 2020端午節調休嗎

  端午法定放假幾天2020 2020端午節要調休嗎   2020端午從6月25日至27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8日(星期日)調休上班。   端午節的簡介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 ...

傳統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紀念端午節賽龍舟據說是為了

  傳統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紀念誰 端午節賽龍舟據說是為了   傳統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紀念屈原,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 ...

端午節當天幹什麼 五月端午可以做什麼

  端午節當天要幹什麼 五月端午可以做什麼   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都會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等等,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 ...

端午手抄報屈原故事

  1、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憂鬱的情況下投汨羅江自盡。   2、由於對屈原的愛戴,汨羅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內尋找屈原,並且將米丟入汨羅江中,以平息汨羅江中 ...

端午節吃棕子是為了紀念誰的

  1、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2、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3、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 ...

端午節進行哪些活動

  吃粽子。該活動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此類活動多見於江浙地區。佩香囊。 ...

202x寶寶出生第一年端午節系五彩繩嗎 端午帶五彩繩有哪些講究

  端午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除了吃粽子賽龍舟是各地通用的,像系五彩繩也是很多地方有的習俗,不過由於不是全國統一,所以2022寶寶出生第一年端午節要系五彩繩嗎成了大家極為關注的,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寶寶出生第一年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2022寶寶出生第一年端午節要系五彩繩嗎   看地方的講究。   寶寶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