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由來和風俗意義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由來和風俗意義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以下我為大家介紹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併力主聯齊抗秦,但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楚懷王聽信讒言,將屈原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眼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終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身殉國。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異常哀痛,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弔。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到江裡,讓魚蝦吃飽不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人們看見後紛紛仿效。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後來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風俗習慣

  1、包粽子,這是端午節必須吃的一種特殊美食,家家戶戶都以這種方式來個端午節。

  2、煮鹹鴨蛋,煮大蒜,這是我們最常見的習俗

  3、有些地方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上樹枝葫蘆等。說是葫蘆的寓意是福祿,葫蘆還可以聚財避邪。

  4、栓五色絲線,大多數的地方,端午節當天,大人小孩兒手上都要帶上五色線

  5、佩香囊,香囊內一般都是裝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掛在脖子上。

  6、俗語“五月端午染指甲,蠍子蟲子不咬娃”。端午節當天染指甲,可以去掉各種毒的侵蝕,這個習俗不普遍,只是個別地方的習俗。

  7、賽龍舟,一般都是一些南方地區比較流行,一直到現在,都成了一種文化的傳承。

  8、據《康熙大興縣誌》記載,端午節這一天少女要“佩靈符,簪榴花”,因此又名“女兒節”。

  9、端午節當天,一些江南的風俗,要在屋內焚燒蒼朮、白芷、芸香,再點上蚊香,薰得煙霧騰騰,用以辟邪去毒。

  10、門上掛艾草,可以驅趕蚊蟲

  11、畫額,不少地方,端午節當天,有些人家用雄黃酒塗在孩子額頭和鼻耳之間,或在額上寫一“王”字。據古醫書《本經》講,雄黃“疽痔死肌,殺百蟲毒”。

  12、端午浴,在廣東廣西一些地方,端午節當天,要用艾草水洗澡,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至今還有直到現在還很流行,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13、放紙鳶,就是風箏,這是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節民間習俗

  14、打午時水,這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裡打水,因為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

  端午節名稱的由來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節由來和風俗

  1、端午節的來歷。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2)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內涵相沿迄今。

  2、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在遠古時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陽氣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畫上龍形的舟楫載上古粽籺等貢祭品以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船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吃粽子。有典籍記載的最早出現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4)掛艾草、菖蒲、榕枝。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5)掛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6)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的古詩有哪些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

  該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是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習俗: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等。

  古詩有: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1、和端午,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2、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臘八節的由來風俗 臘八節哪些風俗活動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宗教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 ...

端午節由來風俗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   端午節的起源第一種說法是為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的。   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官至左徒、三閭大夫等。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 ...

端午節由來風俗 端午節的傳統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1、起源於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的俗忌;2、紀念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3、紀念會稽孝女曹娥;4、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5、紀念春秋時代吳國大將伍子胥;6、祭奠龍的節日。   端午節的風俗:1、賽龍舟;2、吃粽子;3、佩戴香囊;4、系五彩繩。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具體就 ...

清明的由來風俗 清明哪些習俗

  清明的由來與風俗 清明有哪些習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 ...

端午節由來風俗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故事   1、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 ...

清明節由來風俗 清明節由來風俗哪些

  清明節的由來:   據史籍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當年避難逃亡在外地,隨行的侍從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曾經在晉文公斷糧時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動不已。後來晉文公回國繼位後,論功行賞,卻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爭利祿,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當時有人為其鳴不平,寫詩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很快 ...

北方怎麼過端午節 北方端午節哪些風俗

  北方怎麼過端午節   1、踏柳   古時,河北趙縣的端午節,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而發展到現在,端午吟詩的習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飲賦詩的雅興。   2、佩戴五毒銅錢   北方端午節有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以辟邪的習俗,不過現在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習俗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