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的民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曆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簷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採藥,採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製、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每到端午佳節,各種賀節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節味濃郁,熱鬧喜氣。正如歌謠:“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掛香囊;門插艾,香滿堂;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端午節期間透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祝福

  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屈原等歷史人物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祭祀或其它意義,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安康"一詞,在生活慣用上一般用於祝福的物件是老年人。“端午節安康”,在文獻上無任何相關記載,於近年才始流傳。很多古人詩文都講到歡喜快樂過端午,祝“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

  事實上,端午節的起源與任何人的投江都沒有關係,端午節是可以慶祝、可以快樂的節日,而真正起源於祭祀的節日同樣也可以慶祝快樂的。中國傳統的民俗大節大多數都與祭祀有關,端午節因賦予有祭祀成分而不能互道"快樂",是對中國文化缺乏認知的說法,它還窄化了端午節的形式和內容。流傳的不能端午節互祝“快樂”、只能互送“安康”,只是噱頭罷了,並無依據。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

  北大教授張頤武曾在微博上闢謠端午不能說快樂的說法,引用的例子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張頤武寫道:“有媒體炒作,有位不知其來歷出處的非遺專家楊廣宇,說不能說端午快樂,只能安康,結果成了網路裡流行的帖子“。這位所謂非遺專家之說並無依據。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現已經證實,所謂的“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子虛烏有,查無此人。流傳的端午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是對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缺乏認知而產生的鬧劇。唐代《端午殿宴君臣》詩的序,其中寫到:“嘆節氣之迴圈,美君臣之相樂”,這是表明古人也在道一聲“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說“端午快樂”與“端午安康”都是有理可依。不過,"安康"一詞,在生活慣用上,一般用於祝福老年人的慣用語。而用於節日不分物件不論男女老幼,對普羅大眾均祝安康,顯得不倫不類。總體來說,按傳統的“端午快樂”較為適宜。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習俗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2、賽龍舟

  民間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視,它最早當應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3、點雄黃酒

  將雄黃浸泡在酒中,然後將雄黃酒點在人的額頭、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遠離毒蟲,消災防病。

  4、佩戴香囊

  端午節來臨之際,給小孩子佩戴香囊或者荷包,寄託辟邪、遠離瘟疫的意思,另外是一種很好的點綴裝飾物。

  5、掛艾草

  端午的時候,人們喜歡把艾草掛在大門的兩側,寓意消除疾病、驅除晦氣、招福,讓家人的身體健康以及好運氣。

  6、系五彩繩

  古代認為五彩色是吉祥色,所以在端午節用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或者頸子上,寓意消災躲難、遠離疾病、平安長壽。

  端午由來

  端午由來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因有端五之稱,古人也將五月裡此前的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端五》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之端五。”五的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子又與相通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地支序推算端五節、重五節的稱呼在唐以前就有了,因為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改五為午,始有端午節、重年節稱,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端午是夏季最大的民間節日,它的節俗活動有許多和夏令有關,並且與

  夏至時隔較近,故稱。周處《風土記》雲:“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溶蘭節。這是唐、宋時人們對端五的稱呼。吳自牧《夢粱錄》說:“五日重五節又曰溶蘭令節。”因為古代有於是日蘭湯沐浴的風習,故稱。《大戴禮記》說:“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女兒節。舊俗端午少女須佩靈符,簪榴花,孃家又要接女兒歸寧“躲端午”,故稱。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雲:“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家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天中節。也叫“朱明”。都是從陰陽術數的角度來定義的。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雲:“端午為天中節。”《懷仁縣新志》雲:“五日,一名‘天中’,名端陽’,一名‘朱門地臘。道教每年有“五臘”(既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王侯臘)。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包粽子: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曆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系粽子則用馬蓮草,也是北京特產。

  掛艾草: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簷下掛艾草或菖蒲,因為二者皆為中草藥,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賽龍舟:傳說楚國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吃五毒餅: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蠍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鬥百草: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採藥,採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王作楫介紹,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收五毒: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製、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貼葫蘆花:老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點雄黃酒:老北京人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端午節習俗哪些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 ...

端午節習俗哪些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習俗主要有:活動習俗、節日飲食。活動習俗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洗草藥水、放紙鳶、盪鞦韆、貼“午時符”、系百索子、打午時水、浸龍舟水、放紙龍、龍船飯、睇龍船、點艾條、薰蒼朮、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 ...

中山端午節習俗哪些

  端午節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像龍舟賽這個傳統賽事就是由端午節而來的。   中山市這個位於北江下游出海處的城市,每年龍舟賽是這個城市端午節的特色。   對中山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中山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中山端午節習俗一:   龍舟競渡石岐的龍舟,以緊鄰河涌的張溪、南下、基邊、員峰、西 ...

端午節的風俗哪些 端午節民俗介紹

  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介紹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 ...

端午節習俗哪些 全國各地端午節風俗盤點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於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於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說,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划龍舟來驅散湖中的 ...

端午節民俗活動哪些 端午節各地民風民俗彙總

  端午節民俗活動有哪些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 ...

端午節的活動哪些 端午節舉行的民俗活動哪些

  端午節的活動有哪些 端午節舉行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端午節的活動有掛紅鴨蛋、沐蘭湯、賽龍舟、避五毒、躲端午、食粽、拴五色絲線、懸艾葉菖蒲、佩香囊等。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掛紅鴨蛋   紅鴨蛋,就是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