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

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裡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裡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裡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划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來歷。

  吃粽子有什麼寓意嗎

  1、吃粽子最開始是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這一天,大家都會用竹筒裝上米飯投入江中進行祭奠,這就是最早粽子的來源,漸漸的開始演變成用樹葉包裹飯糰外纏絲線,演變成了現在的粽子。

  2、還有一種說法是在近5年間,有一個長沙人,晚上的時候做夢夢到屈原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魚蝦和蛟龍進行使用,因此以後在祭奠的時候一定要用艾草包好纏上五彩絲線,這個時候蛟龍就不會再偷吃了,因此漸漸的人們就開始製作出了粽子,驅除江裡的蛟龍。

  3、粽子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求子,在端午節的時候,有的地方會互相贈送粽子,意在求子的意思,因此民間有吃了粽子之後就能夠生出兒子的傳聞。粽子還有一種諧音是“眾子”,寓意著未來會人丁興旺。

  什麼人不適合吃粽子

  粽子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專家還建議一些人最好別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迴圈,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麼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一個普通的鹹肉粽子,含米量約一碗左右,熱量約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專家建議,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紀念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屈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說”“祭龍說”“紀念屈原說”“紀念勾踐操演水師說”“紀念伍子胥或曹娥說”等多種說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家黃濤認同民俗學界的看法,即辟邪說。因為在其他傳說產生之前端午節就已經存在了。

  據考證,作為節日,端午節形成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就有農曆五月五日人們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記載。黃濤認為,撥開古人籠罩端午節習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霧,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古代端午節習俗的核心主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講究以水克火,其習俗多跟水有關。龍舟競渡在水鄉盛行,連所祭的神靈也都跟水有關: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羅江而死,吳地所祭錢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後被投入江中,紹興一帶所祭東漢孝女曹娥也因父親淹死而投水尋父……端午節的另一部分習俗是防毒避疫,人們相信喝雄黃酒,或用雄黃酒拌水撒庭院等做法可預防疾病流傳,因春夏相交之際疫病容易流傳。黃濤表示,這些都與人們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有關。

  自古以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蘭湯洗浴”“掛系艾蒿、菖蒲”“飲藥酒”“吃粽子”“賽龍舟”等九大類。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吃粽子”和“賽龍舟”,由於影響很大的“紀念屈原”的民間傳說,為端午節增添了強大的文化內涵。

  黃濤說,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端午節,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於其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內涵:

  “首先是關愛生命,講求衛生,端午習俗大多有防疾除疫、衛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將端午節稱為‘衛生節’。其次是強民愛國,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有益身體強健和民眾團結;加上紀念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容,節日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第三,和其他中國民俗節日一樣,端午節具有增進親情友情、密切人際關係的功能。”


端午節粽子的N種吃法

     粽子   我們平時吃粽子都是剝了粽葉吃餡,這種吃法吃多了相信很多人都會膩。那麼來學幾招粽子變身術,將它們變換一下口味吧!   用甜粽煮甜粥這是最簡單、最省事的一種做法。像棗粽、紅豆沙粽等這樣的甜味粽子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煮粥喝。將粽子用筷子弄成小塊,和剩米飯一起,放入煮粥的鍋中,加上五六倍的清水,水開 ...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的由來,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

2021端午節粽子祝福語簡短

  2021端午節粽子祝福語簡短   1. 端午到,祝福“粽”動員,願你笑開顏。薪水“粽”是上漲,幹活“粽”是不忙,前途“粽”是輝煌,愛情“粽”是如糖,身體“粽”是健康!端午節快樂!   2. 端午節還未到,我的祝福先來到:願健康平安對你關照,吉祥如意和你擁抱,幸福快樂對你微笑,煩惱憂愁統統跑掉。祝端午樂淘淘 ...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由來介紹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的由來介紹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按照夏曆以建寅之月(即後世常說的陰曆正月)為歲首的計時方法,五月為午,因此五日也稱午日。“仲夏端午,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這一天也稱之為重午,又名端陽,取陽氣開始旺盛之意,又稱作蒲節。《清嘉錄》引用《荊楚歲時記)稱京師將五月一日名為端一,二日為端 ...

端午節由來簡介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 ...

端午節節日由來的故事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

  端午節節日由來的故事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可謂眾說紛紜;一說是源於吳越民族圖騰祭;一說是紀念屈原;吳楚兩地流行紀念伍子胥說;浙江會稽流行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對於第一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做過大量考證,他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有此論述。   這種說法頗為學術界認可,而第二種說法則屬於民 ...

端午節由來100字 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的由來100字 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