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習俗之吃粽子

端午節習俗之吃粽子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新增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麵、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裡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礆粽、肉粽和豆粽。礆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礆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根據民間傳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的大臣,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粽子古稱撥、角黍、筒粽、粘黍等。粽子是因為人們把它包成棕擱葉心的樣子,“棕”、“棕”諧音,形似棕擱葉心而又是以米作原料,所以叫“粽子”。角黍是因為粽子的形狀有稜有角,內裹粘米而得名。稱筒粽是因為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對粽子的由來、形狀作過如下描述:“古人以孤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擱葉心之形,故曰粽,日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看來端午節的粽子不只是吃,而且還作為禮品相贈,作為祭品以吊屈原。

  古時候,人們吃粽子的程式也很別緻,吃以前先做一個小遊戲,比賽看誰解下的粽子的粽葉長,長的為贏,因此,有人把端午節也叫做“解粽節”。

  粽子這種香甜適口的食品,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不一,風味各異。時至今日,過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了。

  粽子的歷史演變

  最先的演變是在東漢,棕子由用竹筒裝米的作法改用孤葉(莢白外面的葉子)、蘆葉或棕桐葉包裹而成三角或四角形狀。東漢末年應助著的《風俗通》說:“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我們不僅從中瞭解到當時棕子的做法,而且還知道了東漢時的粽子不只是節日的傳統食品,人夏時節人們也常吃粽子,可見東漢時粽子不過是一種普通食品。

  到了西晉時代,粽子才逐漸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這時期,端午節吃粽子已經很盛行。在東晉的時候,粽子裡面包的東西,只是黍米或糯米加棗、慄等物,一般是在端午節時在家庭中包制。

  唐朝時,粽子不僅成為民間食品,而且還被皇宮所珍視。唐明皇有詩云:“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看來唐明皇吃罷粽子,感覺不錯,對粽子評價頗高,同時也能讓我們隱約感到恢弘的盛唐氣象。因為小小的粽子,竟然引起皇帝的詩文雅興。不僅如此,每到端午節皇宮中便“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讓人們用小角弓射,射中哪隻吃哪隻,射不中者不得吃,大概唐明皇的雅興,是從這歌舞昇平的吃粽子的遊戲中引發出來的吧。而唐人姚合的“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表明粽子已成為民間市井的普及食品了。這時的粽子餡加進了各種果仁,首都長安還出現了專門制賣粽子的店鋪,“庚家棕子,白瑩如玉”是唐朝詩人段成式吃過一家庚姓店鋪的粽子後所做的評價。

  宋朝時候的棕子,裡邊包的餡有柿幹、銀杏、赤豆等。外用莢葉、薯葉裹住煮成。另外,當時粽子食譜中有了“巧粽”一名,還有用艾葉浸米而成的“艾香粽子”,可見粽子的品種這時已逐漸增多了。

  明代,有用蘆葉包裹的粽子,粽餡的種類有豆沙、豬肉、桃仁、胡桃、蜜糖等。肉餡葷粽的出現,使粽子的品種有了新突破。

  清乾隆時代,又有了“火腿粽子”的葷粽,使葷粽品種越來越豐富了。

  端午節吃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粽子這種香甜適口的食品,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不一,風味各異。時至今日,過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了。

  我國的粽子有南北之別,餡則有葷素之分。一是涼吃的素粽,北方素棕以北京江米(糯米)或黍米為主,餡心以小棗、栗子、青梅、百合、蓮子、白果、花生、松子、芝麻、桃仁、柿餅、果脯等製成;南方的素粽以蘇州、寧波等地的最負盛名,其餡心多以糯米佐以豆沙、赤豆、椰茸、蓮茸、棗泥等製成。二是熱吃的葷棕,主要盛產於南方,餡心有鮮肉、鹹肉、火腿、水晶、雞蛋、雞肉、燒鴨、乾貝、燒蛋等品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東潮州一帶的人喜歡吃一頭用甜料、一頭用鹹料做餡的一粽兩味的“雙拼粽”。

  粽子的口味,有甜、鹹、香、辣之別;在外形上,有角粽、錐粽、稱錘棕、小腳粽、枕頭粽、筒粽之分;在包皮上,有棕葉、竹葉、葦葉、蓮葉、菰葉等類別;品種有桃花粽、八寶粽、火腿棕等型別;在個頭上,有形若小寶塔的,長及尺許,大的一隻重約一斤,小者一兩可稱四隻,一般的粽子為一兩重左右。

春分習俗之“吃春菜”

  春分節氣與秋分節氣一樣,都是一年裡晝夜相等的一天,且都平分了一個季節,只不過春分平分的是春季,秋分平分的是秋季而已。二者另一個最大的不同則是:春分節氣後,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秋分節氣後,則是黑夜越來越長,白天越來越短。 所以,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形成了不少風俗習慣。諸如眾所周知的春分立蛋、祭天等等。在飲食方面,也有不同的習俗。春分時節,不少地方有“吃春菜”的習俗,春分“吃春菜”,相傳還兼有養生、開運之效。

  關於“春菜”,各地所指雖有不同,但一般均為當地正應時的蔬菜。這與《黃帝內經》中養生要“食歲谷”(吃時令食物)的觀念不謀而合。春天,植物生髮出新鮮的嫩芽,其中,可以食用的有很多,比如說香椿、豆芽、

  蒜苗、豆苗、春筍、菠菜等等。下面,王浩驊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吃春菜,究竟有哪些開運、養生方面的作用。一、吃香椿芽,為魅力加分香椿芽香味獨特,而且香椿只在春天,嫩芽的時候才好吃,綠中帶紅的香椿芽,因其味道而受人們青睞。所以有吃香椿芽增添魅力的寓意。

  二、吃豆芽,迅速增旺財運豆芽生長迅速,生命力旺盛,因其系豆子發芽長成,有“發”的諧音,尤其是春日的豆芽,更與時節相應,有自然生髮之勢。所以吃豆芽有讓自己快速發起來的說法。

  三、吃春筍,運勢節節高被譽為“素食第一品”的春筍,自古以來備受人們喜愛,有“嚐鮮無不道春筍”之說。而春筍為竹之幼苗,竹子節節上長,所以有吃春筍長運勢的寓意。據說,春分吃春筍,有助於自己感情、婚姻、財運、事業、學業、健康等各方面運勢的增長。

  四、吃菠菜,解毒防春燥菠菜雖然一年四季都可食,但以春季為佳,“春菠”鮮嫩異常,最為可口,而且對解毒、防春燥頗有益處,正是春天最應時的健康蔬菜。五、吃蔥蒜殺菌防病蔥、蒜不僅可調味,還可增進食慾、助春陽,並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而春天的蔥和蒜,還是一年中營養最豐、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是很有營養和順應節氣的蔬菜。點選檢視王浩驊更多精彩博文


端午節為什麼要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粽子賽龍舟的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和吃粽子,其主要目的也是。拯救”屈原。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雲:“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屈原出生在湖北秭歸縣三間樂平裡,戰國時代楚國人。由於他學識淵博,明於治亂, ...

端午節為什麼要粽子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傳說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傳說   吃粽子,是慶祝端午節的又一項飲食習俗。關於粽子的來源,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之後,楚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駕著船,把裝在竹筒裡的米飯,投到汩羅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25-55年),長沙地方有一個叫歐回的‘人,說他白 ...

端午節的傳統民俗活動 端午節不僅是粽子划龍舟

  端午節的傳統民俗活動 端午節不僅是吃粽子划龍舟   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 ...

端午節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為什麼要粽子的原因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的原因   端午節吃粽子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 ...

端午節為什麼要粽子 端午節粽子原因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原因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吃粽子時,可以適當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於消化。最好,配一些 ...

端午節為什麼要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

端午節什麼時間粽子

  端午節中午吃粽子。   食物消化從胃到腸,至少需要停留6個小時。粽子是糯米做的,本來就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粽子,停留在胃裡的時間則更長,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慢性胃病、胃潰瘍的人發病。   雖然粽子可以冷食,但會比較硬,建議從冰箱拿出來後充分加熱,煮熱變軟後才能吃。   值得注意的是,臨睡前絕對不能把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