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米粉之鄉:桂林米粉文化

米粉之鄉:桂林米粉文化

  廣西桂林米粉,中國著名的小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製作方法技藝很獨特,而且成品色、香、味俱全,是桂林小吃的一絕。在桂林,無論是早上,還是夜晚,當你穿過大街小巷,一陣陣米粉的香氣就會迎面撲來。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在桂林務工、出差的外地人,都會被一根根的米粉纏繞,產生欲罷不能的食慾。桂林的男女老少,幾乎沒有一日不吃米粉的。桂林米粉,是桂林文化的佼佼者。你瞭解桂林米粉的歷史和製作嗎?不懂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探個究竟吧!

  一、靈渠與米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接著又發動了統一中國南方(百越)的戰爭。在多山的南方,運輸及其困難,後方的糧草,不能正常供應到前線,秦軍只好就地徵糧。但秦軍多為北方人,平時以麥面為主食,他們征戰到南方,因吃不慣大米,造成不少戰士水土不服,上吐下瀉,使秦軍的戰鬥力一度嚴重下降,直接影響到統一戰爭的成敗。所以解決吃的問題一時成了頭等大事。

  如何把大米演變成像麥面一樣讓秦軍將士接受,史祿把任務交給秦軍中的伙伕們去完成。伙伕根據西北餄拉麵的製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幹水後,揉成粉團。然後把粉團蒸熟,最後再拉出粉條來,直接落到開水鍋裡煮熟。將士們吃了頓時回覆了體力,戰鬥大增,最終統一了南方。漢元鼎六年建始安縣(桂林城前身),大量北方移民陡遷到桂林,包括像諸葛亮、韓信、陶淵明、周敦頤、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等許多歷史名人的後裔,這些北方移民來到桂林,把米粉叫成“米麵”,這種稱謂,一直延續到現在。

  因此,桂林米粉從秦代就開始有了。也就是說,桂林人吃米粉,已經吃了兩千兩百多年了。

  二、古代桂林米粉的製作工藝

  米粉、米花等食品的製作工藝,是從秦代的釀酒工藝中派生出來的。

  興安最早的稻米出現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米粉的發明與釀米酒的技術分不開。堆花酒(溶江三花酒),就是由修鑿靈渠的工匠們,用秦代的“苯曲法釀製春酒”的技術,在靈渠邊上釀製出來的小曲香型米酒。

  秦代酒文化的盛行,帶動了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許多釀酒的工匠隨著秦軍南下來到嶺南。將先進的釀造技術帶到靈渠來。秦人釀製堆花酒時用的原料每次都剩下很多,對這些原料進行處理的過程就逐 漸演變成了做米粉的過程。每次釀完酒後,都有剩下,工匠們對這些剩餘原料(稱為“饋”)直接用調味料加熱煮軟後進食,比吃純淨的大米飯好吃,饋的用途就變大了起來。齊民要術“飧飯”篇中介紹,“用香漿和暖水,浸饋少時,以手挼無令有塊,復小停,然後壯”即是說用一種叫香漿的調料加溫水把饋浸泡一段時間後,用手搓揉飯糰,不讓它有團塊,稍留一會後,將已成米漿的饋裝入壇內,便成了做米粉的米漿。

  那麼,如何將米漿處理成米粉呢?最初秦人用的工具是牛角。割一片牛角,如湯匙大小,開四五個剛好容得下韭菜葉透過的孔,再取兩段新織的白綢,按牛角片大小開洞,將牛角片縫上做成圓形漏斗,將調好了的米粉漿裝在絹袋中,在開水鍋上面捏著漿袋,讓粉漿成粉條狀從牛角片的孔中漏入滾水中,煮熟後撈出來就成了盤成餅狀的米粉。如果做切粉,則用一銅盆放在開水鍋上,將調好的米漿舀入銅盆中成塊後倒在開水裡煮熟,撈出來就成切粉了。牛角片是最早用來制米粉的主要工具。

  米粉由釀酒的工匠們發明後,在修鑿靈渠的秦軍民工們中引起了關注,民工們本來就吃不慣粗糙的紅米飯,現在有了米粉,給他們非常單調的食譜中新增了誘人的品種。另外,為了方便外出攜帶,還發明瞭將米粉製成幹米粉的方法:把再餾飯曬乾,搗碎細篩,另用紅棗蒸熟搗汁,摻進乾飯粉裡,製成粳米棗幹米粉,用同樣的加工技術,他們還將糯米加工成米粉、油炸“亂枳”“炬粧”等食品。興安的民間加工米花的方法,至今仍然沿襲著秦代用手工加工的方法,因為米花的使用範圍並不廣泛,人們對其加工的方法未予以重視,所以米花的加工方法千年不變,自古沿襲至今。而米粉則不同,隨著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就不斷有人在如何批次加工米粉的工藝上做文章,如明清以來,米粉的加工由手工加工到用簡單的木製工具製作,然後又發展到現代的半機械化、機械化批次生產,基本上在不同時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黃酒之鄉:紹興成為黃酒之鄉的原因

  我國的黃酒是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的酒類,黃酒產地較廣,品種很多,那麼,被稱為黃酒之鄉的紹興,是因為什麼榮居榜首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黃酒文化中去了解一下吧。看看紹興成為黃酒之鄉的原因。

  紹興成為黃酒之鄉的原因:

  (一)河姆渡的水稻大面積種植,為紹興釀酒業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紹興的釀酒史開端於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紹興黃酒與河姆渡米酒是一脈相承的;

  (二)富含多種礦物質的鑑湖水和精湛的釀酒工藝為紹興黃酒成為極品提供了條件和保障;

  (三)歷代文人雅士的吟唱,使黃酒與文化結合;紹興師爺和明清商人的南來北往,使紹興黃酒名揚天下。

  (四)紹興的黃酒釀造歷史十分悠久,據說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而且後期不斷地發展改良,現在的紹興黃酒的釀酒技術在國際上也是出於尖端的水平。這些也是紹興黃酒出名的保障。

  (五)紹興黃酒的發展也離不開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歌頌,而且現在紹興的政府對於本地的黃酒生產非常的重視,它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傳承。

  哪裡的黃酒比較有名:

  紹興黃酒是中國黃酒的傑出代表。紹興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又有鑑湖這一豐沛而優質的水源,釀酒可謂得天獨厚。紹興黃酒產地主要分佈在鑑湖水系區域,包括紹興市越城區、紹興縣和上虞市東關鎮等地。

  因釀坊所處位置與操作技巧的差異,紹興酒分“東幫”和“西幫”兩大流派。地處紹興城西東浦、阮社、湖塘等地的釀坊稱為“西幫”,城東斗門、馬山、孫端、皋埠、陶堰、東關等地的釀坊為“東幫”。

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新巴爾虎左旗

  蒙古族文化帶來的是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新巴爾虎左旗。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新巴爾虎左旗為“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文化保護基地”。那麼,我們來了解了解新巴爾虎左旗這個地方吧!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新巴爾虎左旗為“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文化保護基地”。新左旗巴爾虎長調民歌特色鮮明,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支奇葩。

  幾十年來,塔布亥、雲吉德、巴達瑪、寶音德力格爾等眾多文化名人從這裡走向全國,獲得過諸多獎項,為家鄉贏得了榮譽。新左旗長調民歌群眾基礎深厚,牧民幾乎人人都會演唱蒙古長調,該旗原創巴爾虎民歌現已突破300首大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巴爾虎左旗位於呼倫貝爾草原西南腹地,大興安嶺北麓,位於東經117°33′~120°12′,北緯47°10′~49°47′,土地面積2.2萬平方公里。新巴爾虎左旗毗鄰兩國一盟四旗市,西南與蒙古國接壤,東北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南接興安盟阿爾山市,西隔烏爾遜河、呼倫湖與新巴爾虎右旗、滿洲里市相鄰,東與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族自治旗相連。邊境線總長305公里。

  地形地貌

  新巴爾虎左旗東南部為山地丘陵,中部為高平原,北部海拉爾河一帶為低山丘陵,南部為大興安嶺北麓山林區,多山,最高處為烏爾根烏拉山,海拔1573米。

  氣候

  新巴爾虎左旗境內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冬季漫長嚴寒,積雪期為140天左右。春季乾旱,多大風,最大風力7~8級。夏季溫和雨水集中,秋季氣溫急降,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0.2℃,年降水量280毫米左右。

  水文

  流經新巴爾虎左旗境內的河流主要有額爾古納河、烏爾遜河、海拉爾河、輝河、哈拉哈河等,河網密度為6%,河泡麵積約470.35平方公里。


武術滄州武術界的名人有哪些

  滄州是全國第一個獲得武術之鄉的城市。你應該會了解滄州人名自古就剛直而且勇敢。這些都是武術之人所具備的要素。而且在很久前,滄州就出現過了很多武術上的名人,小編了解了一些滄州文化,帶你一起了解滄州武術名人有哪些。   “國術館之父”張之江   張之江(1882—1966),字子姜,鹽山縣留老人莊(今屬黃驊市) ...

湖南傳統戲劇湖南湘劇文化

  湖南有著多種戲曲表演形式,而湘劇也是其中之一,湘劇主要流行於長沙、湘潭等地。湘劇文化也一直是湖南甚至全國人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後,眾多的湘劇曲目對現代戲影響很大。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走進湖南的湘劇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湘劇”名稱最早見諸民國9年(公元1920年)長沙印行的《湖南戲考》第一集。明代成 ...

不同地區的方言桂林語言文化

  不同地方方言,體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象徵之一。在桂林文化中,文化底蘊深厚的桂林方言是經歷長期的傳承演變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桂林方言咬詞清晰易懂,是頗具表現力的地方方言。那麼,一起來看看桂林的語言文化吧。   桂林方言屬於以北京話為座標的地方方言。它是經歷史長期的傳習,逐漸演變才形成的 ...

文化部評審"中國民間文化藝術" 年底將授牌

  9月5日,2011—2014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工作會在北京召開,標誌著這項工作進入了正式評審階段。在其後4天的時間裡,評審專家組成員將對全國573個提出申報的縣(市、區)、鄉鎮(街道)進行材料評審,並將在9月中旬分赴各地進行實地抽查。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1987年文化部為推動民間 ...

沔渡鎮被命名為“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

  炎陵縣三人龍資料圖片8月21日,從湖省文化廳傳來訊息,炎陵縣沔渡鎮(三人龍)透過"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申報評選工作,被命名為2011-2014年"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此次申報評選工作歷時2個月,共有29個民間藝術之鄉參加省裡評選,其內容涵蓋了表演藝術、造型藝術、民 ...

“中國地坑院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節

  中新網陝縣9月7日電9月4日上午,為期一週的首屆陝縣民俗文化節在“中國地坑院民俗文化之鄉”——陝縣西張村鎮廟上村開幕。文化節期間將舉行民間書法大賽、民間剪紙大賽、民間婚俗表演、民俗實物展、陝州鑼鼓書演唱會、民間故事演講會、地方戲劇演出、民間特產和小吃展銷等八項活動,展示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發展成果,促進民 ...

“中國牛郎織女文化”入列非遺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山東沂源、河南南陽、河北邢臺、陝西西安、山西和順等爭作故事起源地。經過專家學者的反覆論證,2006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山西省和順縣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山西省政府也將和順縣的牛郎織女傳說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和順縣地處山西省境東陲,太行山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