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方方言,體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象徵之一。在桂林文化中,文化底蘊深厚的桂林方言是經歷長期的傳承演變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桂林方言咬詞清晰易懂,是頗具表現力的地方方言。那麼,一起來看看桂林的語言文化吧。
桂林方言屬於以北京話為座標的地方方言。它是經歷史長期的傳習,逐漸演變才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語種。由於桂林方言的聲韻調系統與北京方言差不多,對應關係亦較為簡單,因此,桂林人學普通話比較容易,而且,全國許多地區的人也都能聽得懂。在廣西,桂林話基本上是各族人民都能聽得懂的語言,所以,它是歷來南方科場、官場的通用語言,因有“南方官話”之稱。
桂林方言頗具表現力,不似其它地方的語言咿呀難懂,而且吐詞很準確清晰,與四川、湖北方言很接近。許多間巷老人與外地人交談,根本無需說普通話,只要適當控制語速,就可以很方便地與外地人進行交流。桂林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尾音的長短高低來傳達語言的感情色彩,但較之柳州方言尾音略短。聽桂林人說話很像在唱歌,語調綿軟細膩,頗有軟語呢依的韻味。
由於桂林方言同時也屬於漢語範圍,受漢語詩歌格律的影響。因此,桂林民間方言童謠與我國傳統詩歌是分不開的,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二者,不管是在格式上還是在修辭方法上,都有著無法區分的共同點,其蘊含的文化底蘊也是無窮的。
桂林民間方言童謠,以桂林方言為語言載體。以兒童為主要接受物件,是具有桂林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它純粹用桂林方言說唱,儲存了濃郁地方文化;在格式上以雜言為主,因具有桂林方言的特有的音韻和詞彙,地域風味濃厚;在修辭上,多種修辭方法的共同使用,使童謠的內容、表達都意趣昂然,將桂林兒童的生活和心理躍然紙上。
廣西桂林米粉,中國著名的小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製作方法技藝很獨特,而且成品色、香、味俱全,是桂林小吃的一絕。在桂林,無論是早上,還是夜晚,當你穿過大街小巷,一陣陣米粉的香氣就會迎面撲來。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在桂林務工、出差的外地人,都會被一根根的米粉纏繞,產生欲罷不能的食慾。桂林的男女老少,幾乎沒有一日不吃米粉的。桂林米粉,是桂林文化的佼佼者。你瞭解桂林米粉的歷史和製作嗎?不懂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探個究竟吧!
一、靈渠與米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接著又發動了統一中國南方(百越)的戰爭。在多山的南方,運輸及其困難,後方的糧草,不能正常供應到前線,秦軍只好就地徵糧。但秦軍多為北方人,平時以麥面為主食,他們征戰到南方,因吃不慣大米,造成不少戰士水土不服,上吐下瀉,使秦軍的戰鬥力一度嚴重下降,直接影響到統一戰爭的成敗。所以解決吃的問題一時成了頭等大事。
如何把大米演變成像麥面一樣讓秦軍將士接受,史祿把任務交給秦軍中的伙伕們去完成。伙伕根據西北餄拉麵的製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幹水後,揉成粉團。然後把粉團蒸熟,最後再拉出粉條來,直接落到開水鍋裡煮熟。將士們吃了頓時回覆了體力,戰鬥大增,最終統一了南方。漢元鼎六年建始安縣(桂林城前身),大量北方移民陡遷到桂林,包括像諸葛亮、韓信、陶淵明、周敦頤、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等許多歷史名人的後裔,這些北方移民來到桂林,把米粉叫成“米麵”,這種稱謂,一直延續到現在。
因此,桂林米粉從秦代就開始有了。也就是說,桂林人吃米粉,已經吃了兩千兩百多年了。
二、古代桂林米粉的製作工藝
米粉、米花等食品的製作工藝,是從秦代的釀酒工藝中派生出來的。
興安最早的稻米出現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米粉的發明與釀米酒的技術分不開。堆花酒(溶江三花酒),就是由修鑿靈渠的工匠們,用秦代的“苯曲法釀製春酒”的技術,在靈渠邊上釀製出來的小曲香型米酒。
秦代酒文化的盛行,帶動了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許多釀酒的工匠隨著秦軍南下來到嶺南。將先進的釀造技術帶到靈渠來。秦人釀製堆花酒時用的原料每次都剩下很多,對這些原料進行處理的過程就逐 漸演變成了做米粉的過程。每次釀完酒後,都有剩下,工匠們對這些剩餘原料(稱為“饋”)直接用調味料加熱煮軟後進食,比吃純淨的大米飯好吃,饋的用途就變大了起來。齊民要術“飧飯”篇中介紹,“用香漿和暖水,浸饋少時,以手挼無令有塊,復小停,然後壯”即是說用一種叫香漿的調料加溫水把饋浸泡一段時間後,用手搓揉飯糰,不讓它有團塊,稍留一會後,將已成米漿的饋裝入壇內,便成了做米粉的米漿。
那麼,如何將米漿處理成米粉呢?最初秦人用的工具是牛角。割一片牛角,如湯匙大小,開四五個剛好容得下韭菜葉透過的孔,再取兩段新織的白綢,按牛角片大小開洞,將牛角片縫上做成圓形漏斗,將調好了的米粉漿裝在絹袋中,在開水鍋上面捏著漿袋,讓粉漿成粉條狀從牛角片的孔中漏入滾水中,煮熟後撈出來就成了盤成餅狀的米粉。如果做切粉,則用一銅盆放在開水鍋上,將調好的米漿舀入銅盆中成塊後倒在開水裡煮熟,撈出來就成切粉了。牛角片是最早用來制米粉的主要工具。
米粉由釀酒的工匠們發明後,在修鑿靈渠的秦軍民工們中引起了關注,民工們本來就吃不慣粗糙的紅米飯,現在有了米粉,給他們非常單調的食譜中新增了誘人的品種。另外,為了方便外出攜帶,還發明瞭將米粉製成幹米粉的方法:把再餾飯曬乾,搗碎細篩,另用紅棗蒸熟搗汁,摻進乾飯粉裡,製成粳米棗幹米粉,用同樣的加工技術,他們還將糯米加工成米粉、油炸“亂枳”“炬粧”等食品。興安的民間加工米花的方法,至今仍然沿襲著秦代用手工加工的方法,因為米花的使用範圍並不廣泛,人們對其加工的方法未予以重視,所以米花的加工方法千年不變,自古沿襲至今。而米粉則不同,隨著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就不斷有人在如何批次加工米粉的工藝上做文章,如明清以來,米粉的加工由手工加工到用簡單的木製工具製作,然後又發展到現代的半機械化、機械化批次生產,基本上在不同時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每種地方都不同的方言,每個人都會自己家鄉的方言,出來陌生的城市在那裡要是能聽到會自己家鄉方言的人就好像看到自己家人一樣,甚是親切有一種回到家裡般的感覺。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煙臺文化中煙臺的方言吧。
煙臺話,指的是在膠東半島煙臺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方言,在方言分割槽中屬於膠遼官話登連片。煙臺話與大連、威海、丹東等地的方言相似,只是在發音習慣等方面有些許差別,煙臺和大連地區的發音相對柔和一些,除此之外,不同地區個別字的讀音也有所不同,不同地區也有各自的特定詞彙。
煙臺話是環渤海地區眾多方言的一種,著名影視明星范冰冰曾在電影《桃花運》中使用煙臺方言完成了一段精彩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膠遼官話從它的根據地——山東半島地區,跨海散播到東北地區,完全是由於清代以來,山東人口大量遷移東北而造成的。遼東半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東登州府和萊州府,遷入時間集中於清朝早期和中期。膠東半島移民的方言奠定了大連、丹東、營口方言的基礎。
煙臺方言,大部分片點4個聲調,小部分片點3個聲調。4個聲調的有牟平、文登榮成、蓬萊、長島、黃縣、招遠、棲霞和萊陽;3個聲調的有芝罘、福山、威海、乳山、海陽和掖縣。
煙臺方言無入聲。“入派三聲”:清入歸上,此點異於普通話而與《中原音韻》的音系相同;次濁入大部分歸上和去;全濁入大部分歸陽平和上聲。
“光腚扎猛子,趕海老習慣,初有水鬼船,捕撈佔近灘,不限潮漲落,勿管水深淺。”這是出自福來齊餐館牆壁畫《下潛圖》的配詩,這幅海島漁家風情的民俗畫,因配上了地道的煙臺方言,呈現出一幅活靈活現的膠東生活場景。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飲食也是非常的豐富精彩,連語言都是各種各樣,也許只要去到隔壁的城市方言就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的衢州又有怎樣不同的方言呢?本期衢州文化為你解析。
衢州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金衢片—婺柯小片,是一種低地吳語。衢州話在歷史上受到北方話和浙江官話 ...
“死者命之終”,生老病死,是人生免不掉的事。雖然會難過,但是還是得想的開一點。不同地區文化的喪葬習俗都不同,那麼無錫文化中的喪葬習俗是怎麼樣的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老人彌留之際,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將死未死時,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著鞋襪,戴帽。舊時人死後入殮,棺木不封,稱小殮;3天后 ...
中國是茶的故鄉,不論古今,茶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飲料,古人把茶列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可見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各地圍繞著飲茶而形成的文化也是豐富多彩,影響深遠。那麼今天就來了解,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廣東人的飲茶習俗
飲茶是廣東人生活不可 ...
都說吃酒席,酒是餐桌上的必備物品。喜慶、節日的時候都少不了酒,酒也是交友的必備。酒,也是孝敬長輩的東西。喝酒,也是講究規矩的,不同地方的酒文化不同。在石家莊文化中,酒文化是怎樣的呢?
1、人人平等。
在石家莊喝酒,要遵守的規矩是:客人到齊,大家落座,冷盤上齊,這時宴席就可以開始了,斟滿白酒,全體人 ...
赫哲語作為獨立的語言曾被赫哲人廣泛地使用過,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赫哲人生活模式的改變及其他文化的影響,赫哲語的功能逐漸衰退。那麼,跟隨小編來赫哲族文化繼續瞭解赫哲語的瀕危因素吧!
赫哲語的瀕危與民族的安全沒有關係,完全是由於語言轉換引起的。思考赫哲語的瀕危因素:
第一,赫哲語沒有匹配 ...
語言和文字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表達個人思想和記錄事物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中國由於各地文化的差異,所以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土族就是一個擁有自己民族語言和文字的民族,你瞭解嗎?想要更加了解的話不妨看看下面關於土族文化的文章吧。
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土族語又稱“察罕蒙古語” ...
提到端午節包粽子,你會嗎?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越來越不重視。就連年紀較大的市民對傳統節日的認識也不知不覺在發生改變。
對金華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金華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吧!
端午回孃家
對於剛出嫁的新媳婦來說,第一年的端午節似乎特別重要。在義烏,有些地方在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