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不論古今,茶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飲料,古人把茶列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可見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各地圍繞著飲茶而形成的文化也是豐富多彩,影響深遠。那麼今天就來了解,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廣東人的飲茶習俗

  飲茶是廣東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其中最有地方特色的,當屬飲早茶。清晨起床以後,在開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先去茶樓飲早茶,名茶美點,一盅兩件,既解決了早餐,也是一種絕妙享受。茶點,即是茶水與點心。茶有紅茶、烏龍茶等種類,點心的種類就更多了。當然茶樓並不僅僅是為早茶才開的,多是早上5點多鐘開門迎客,直到午夜才收市,茶客從早到夜不斷,“三茶兩飯直落”。

  在生意場上,不進茶樓,是不會融入廣東的商業社會的。清閒、舒適的茶樓,變成了商業談判的地點,使得茶樓不再只是人們閒談,打發時光的悠靜場所。舊時廣州的“妙奇香”茶樓有一幅對聯: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飲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這正是廣東人在茶樓飲茶的心理寫照。

  廣東人的飲茶習俗與其他地方不同還在於他們飲茶特有的“禮節”。服務員倒茶時,客人一般以食指和中指輕釦桌面表示謝意。傳說這一風俗源出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一次扮作僕從的皇帝給扮作主子的隨從斟茶,隨從感恩戴德、驚恐萬狀,本應下跪叩拜,但又怕暴露了皇室身份,於是靈機一動,遂以兩指微屈,輕釦桌面代之叩禮,並一直傳襲至今。

  在茶樓裡,當客人需要續水時,只要把壺蓋開啟,服務員便會意而來。關於這一禮儀的由來,相傳是過去有一富商到茶樓飲茶,叫堂倌給他加水,堂倌剛把壺蓋開啟,他“呵嗬”大叫一聲,賴稱壺中有隻價值千金的畫眉給堂倌放飛了,定要茶樓賠償。

  老闆無奈之下,從此規定,茶客凡要加水者,自己開啟壺蓋,以防有詐。時至今日,這習慣動作已成為茶客要加水的示意訊號,無須叫喚服務員了。

中國各地特有菜系,茶和酒

  魯菜 

  山東地方風味菜餚的總稱。我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主要由濟南、膠東兩地地方菜發展而來。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即以烹調聞名。唐宋之間,為我國“北菜”主角。元明清各朝均供御膳。魯菜又可小別為濟南風味和膠東風味。濟南菜擅長爆、燒、炒、炸,講究清湯、奶湯的調劑,以清、鮮、脆、嫩著稱。源於福山的膠東菜,因地處沿海,長於烹製海鮮,注意保持食物的鮮美,擅長爆、炸、扒、蒸,口味清、淡、鮮嫩。魯系名菜主要有:糖醋鯉魚、德州扒雞、九轉大腸、奶油魚肚、清湯燕窩、紅燒海螺、幹炸蝦仁、幹蒸加吉魚等。現代仿膳菜仍保留魯菜特色。

  川菜 

  四川地方風味菜餚的總稱。我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以成都、重慶兩地風味為正宗。秦末漢初已逐漸形成自己獨特風味,李白、杜甫、蘇軾、陸游曾賦詩讚譽,迄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有筵席與小吃之分。筵席講究工藝,口味以清新見長;小吃更具特點,其基本烹調方法是小煎、小炒、乾燒、幹長;調味品多用辣椒、胡椒、花椒、鮮姜,以味多、味廣、味厚著稱。川系名菜主要有:麻婆豆腐、香酥鴨、宮保雞丁、燈影牛肉、怪味雞、乾燒魚翅、魚香肉絲、貴妃雞等。

  粵菜 

  廣東風味菜餚的總稱。我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以廣州菜為代表,由廣州、潮州、東江等地方菜構成。粵菜源於西漢,西漢《淮南子》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宋末王室南逃,御廚聚集廣州,促進了粵菜的發展。明清以後西餐湧入,也給粵菜帶來影響。今有“吃在廣州”之說。粵地處熱帶、亞熱帶沿海,原料豐富獨特,南宋人稱“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尤以烹蛇見長。主要製作方法有:煎、炸、燴、燉、焗、燜。口味清淡,生脆、爽口、偏甜,且注意美觀,講究花色。粵系名菜主要有:龍虎鬥、五蛇羹、焗雀、鹽焗雞、烤乳豬等。

  閩菜 

  福建地方風味菜餚的總稱。我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源於福建閩侯,逐漸發展為以福州菜為代表,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方菜構成。福建地處沿海,原料多為海鮮。烹調方法主要有炒、熘、煎、煨。調味品多用閩地特產紅糟,色彩鮮美,口味以鮮、淡、香、甜、酸見長。閩系名菜有:佛跳牆、閩生果、桔燒巴、紅槽雞、蟶溜奇、清湯魚元、太極明蝦等。

  蘇菜 

  即江蘇菜,江蘇地方風味菜餚的總稱。我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由揚州的“淮揚菜”、南京的“京蘇菜”、蘇州的“蘇錫菜”組成。蘇菜歷史悠久,《史記》、《吳越春秋》已記載了當地的烹魚方法。一千多年前,鴨已成為金陵美食。唐宋時,蘇菜與浙菜同為南菜主角。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水產豐富,烹製中用料嚴格、製作精心、注意配色、講究造型。烹調方法主要有燉、燜、燒、炒、氽、煨等。主料突出,保持原湯原汁,重酥爛。其中南京菜口味醇和,揚州菜清淡適口,蘇州菜口味偏甜。蘇系名菜有:水晶餚蹄、紅燒獅子頭、雞湯煮乾絲、清蒸鰣魚、鹽水鴨、荷包鯽魚等。

  浙菜 

  即浙江菜。浙江地方風味菜餚的總稱。我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源於杭州,由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菜為主構成。浙菜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南宋時在“南食”中居主要地位,明清時得到較大發展。在製作方法和風味上:杭州菜製作精細,變化較多,以爆、炒、炸、燴見長,味道清鮮細嫩,尤擅製作筍類菜餚;寧波菜“鮮鹹合一”,以蒸、烤、燉制海鮮見長,口味鮮嫩滑軟,原味突出;紹興菜擅長烹製河鮮家禽,入口香酥綿糯、湯味濃重,有鄉村風味。浙系名菜有東坡肉、叫化雞、西湖醋魚、龍井蝦仁、生爆鱔片、油燜春筍、花生肚等。

  湘菜 

  即湖南菜。湖南地方風味菜餚的總稱。我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以長沙菜為代表,分湘江流域、洞庭湖區、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湘菜各支系原料來源各異,湘江與洞庭湖流域多用河鮮、家禽、家畜,湘西菜多用山珍野味。湘菜配料多用辣子、大蔥、大蒜。烹製手法有燻、臘、燉、煎、炒、蒸等。油重色濃,講求實惠,重鹹香酸辣,有鄉土風味,湘系名菜有:東安雞、麻辣子雞、臘味合蒸、酸辣魚丁、吉首酸肉、冰糖湘蓮等。

  皖菜 

  也稱“徽菜”,安徽地方風味菜餚的總稱。我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由皖南、沿江、沿海三種地方風味組成。皖菜源於皖南的徽州菜,歷史悠久,相傳起於漢唐、興於宋無、盛於明清。南宋時的“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狸”即指皖菜。皖菜以烹製山珍河鮮見長。手法多用燒、燜、燉。重油、重醬色、重火工,味道醇厚。皖系名菜有:紅燒果子狸、符離集燒雞、火腿燉甲魚、無為燻雞等。

  京菜 

  北京地方風味菜餚的總稱。由元、明、清宮廷御廚和王府家廚逐步流傳演變而來,吸取了山東等地方風味,綜合漢、滿、蒙、回等民族的烹調技術,自元代登上大雅之堂,至清代滿漢全席達到高潮。京菜取材廣泛,刀法精細,花色繁多,造型美觀。調味多用鹹、甜、酸、辣、香糟、五香、黃醬、麻醬。烹調方法有炸、熘、爆、烤、火 、扒、拔絲等,講究脆嫩鮮香。傳統名菜有烤羊肉、涮羊肉、北京烤鴨、糟熘魚片、醬爆雞丁、油爆雙脆、拔絲蘋果等。

  滬菜 

  上海地方風味菜餚的總稱。在上海地區傳統菜餚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各地菜餚、尤其是江浙菜的長處,同時融合西菜的某些特點,經過不斷改變創新發展起來的。類似粵菜而其味稍甜。選材講究,多用豬、牛、水產品和海味乾貨,製作精細,以紅燒、生煸、煨、糟、炸、蒸等手法為主。湯滷醇厚卻不失原味,味濃而不油膩,清鮮而不淡薄。主要名菜有:生煸草頭、椒鹽蹄 、雙色鴨片、扣三絲、貴妃雞等。

  茶 

  傳統飲料。我國是世界上種茶、製茶、飲茶最早的國家。相傳從神農氏時就開始飲茶了,只不過那是以茶為藥的。《神農百草》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茶”字)而解之。”後來,在長期的實踐中,茶才成為清熱解毒的飲料。華佗《食論》中已有“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論述。三國兩晉時,民間已形成飲茶習慣,並逐漸傳入宮廷。至唐,飲茶之風盛行,成為人們普遍的生活習俗,人們飲用的是由鮮葉蒸熟搗碎的“餅茶”,飲時要煮煎。元代開始用散茶。明代才有了“炒青”製法,且改為開水衝飲。和我們現在茶葉(綠茶)製法和飲用法相同了。我國富產茶葉,按製作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緊壓茶等品種。龍井(綠茶)、祁門紅茶、鐵觀音(烏龍茶)、福建茉莉花茶等最為著名。茶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是最為常見的飲料。且由於茶具、泡製、飲茶方式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飲茶風俗。

  酥油茶 

  藏族日常飲料。是以酥油(從牛、羊鮮奶中提煉的脂肪)和茶為原料製作而成的。將磚茶用水熬成濃茶汁;倒入酥油茶桶中,加入適量的酥油和食鹽,然後用桶內的木質攪拌器上下抽壓攪拌,數十次後水乳交融即成。飲用時一般用文火加熱。酥油茶味道醇香,油而不膩,溫潤解渴。藏人早起都要喝幾杯。主人請喝酥油茶,客人一般不可拒絕,也不可一飲而盡,要邊添邊飲。

  油茶 

  侗、瑤、漢等族飲料。將茶葉用油炒,然後加水煮熬,沸開後濾出茶葉渣,即成油茶。食用時,要配以調料和副食。參見“打油茶”。回族食品。是蕎麥麵和糯米粉加牛油或羊油混合而炒的一種炒麵。食用時用開水攪攔成糊狀。多作早餐。

  早茶

  漢族飲食風俗。流行於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地。舊時每天早晨,人們往往到茶館或茶樓,邊飲茶邊吃點心邊聊天,以進行各種社交活動。裕固族早餐食品。把搗碎的茯茶或磚茶與草果、薑片等一塊加水煮熬,茶熬到正濃時,調以食鹽和鮮奶,使之成為奶茶。把奶茶衝入放有炒麵、酥油、曲拉的碗裡即成。

  工夫茶 

  又作“功夫茶”。廣東潮州等地漢族飲料風俗。起源於唐代。精緻的茶具、獨特的泡製方法、講究的飲茶程式是飲工夫茶必備的。茶壺由硃砂陶燒製而成;茶杯以瓷為佳,白色透明;還配有陶質或銅質的小水壺和小炭爐,以備隨燒隨用,使茶色、香、味俱佳。泡茶用水以泉水、井水為上;茶葉是耐泡的半發酵茶;泡製時有“高衝低灑、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濾夕”的傳統。泡茶時,將茶葉裝滿壺,衝入開水後蓋緊,同時用沸水澆淋壺體,增加熱度,使茶及時出味。飲用時,一壺茶水僅有三小杯,只夠三人喝,要先敬客人、尊長,不可一飲而盡,要慢慢品嚐。客人多時,要輪流衝飲,泡上三、四輪後,要新增茶葉或重新泡,至客人離去、飲茶結束,差不多需半天工夫。飲工夫茶是潮州人交際往來的第一道禮節。

  新娘茶 

  江南風俗。新娘成婚後的第二天早晨,要由人帶領拜見公婆,向公婆敬茶,公婆則要給新娘紅包。之後,婆婆便帶引新娘給家族中的各式人等及遠道而來參加婚禮的親戚敬茶。接著,還要在婆婆的帶領下逐一拜見鄰里親友,向他們敬茶。被敬茶者都要給新娘紅包。新娘茶是新娘初來乍到、認識親朋鄰里的一種方式。

  和合茶 

  漢族婚聚飲食風俗。流行於湖南一帶。新娘入洞房後,伴娘給坐在床沿的新郎新娘兩杯特製的紅糖茶,每杯中有雞蛋、紅棗、荔子,新郎新娘各飲三口,伴娘將杯子相互交換後,兩人再飲三口,以示早得貴子、夫婦合睦、閤家幸福。

  打油茶 

  漢、壯、瑤、侗等族飲食習俗。傳說起源於唐代。把糯米蒸熟晾乾放進熱油中炸成“米花”,備好其他副食。茶葉用油炒後,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時,圍坐火塘,主婦把碗擺在桌子上,碗裡放上蔥花、菠菜等,用熱油茶稍燙,再加米花和花生、黃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日常食用,也有隻喝油茶水或用油茶水泡冷飯的,副食品多少不一;待客時,往往舉行油茶會,副食品較為豐富。貴州等地將米花、黃豆、茶葉、炒米等一鍋煮,便成了“豆茶”,分清豆茶、紅豆茶、白豆茶。

  罐罐茶 

  彝族飲茶風俗。將茶葉放在罐中炕,待茶出香味後,倒入開水並煮沸,即倒入杯中飲用。炕茶勝過泡茶,且能改變茶質,變次為好。尤適宜於彝族居住區的高寒氣候。近幾十年,飲罐罐茶之風漸盛,其他鄰里民族亦有仿效之勢。

  飲烤茶 

  又稱“飲三道茶”。白族飲茶風俗。將茶葉放入特製的陶罐在火塘的炭火上烘烤,待茶葉變黃有香味時,用開水沖泡,頓時熱氣騰騰,醇香撲鼻。多用來待客。待客時以精緻潔白的瓷杯為茶具,每次淺斟半杯以示尊敬和禮貌。一般要斟三次,謂“三道茶”。第一次為純烤茶,第二、三次要加進一些佐料,有“一苦、二甜、三回味”之說。

  酒

  用糧食(高粱、大麥、米)和水果(葡萄等)發酵製成的飲料。關於釀酒的起源說法不一。《呂氏春秋》、《戰國策》認為酒是夏禹時的儀狄所造;《皇帝內經·素問》稱遠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紀黃帝時期就有了酒;《事物紀原》說酒為東周人杜康所造。我國釀酒歷史悠久。據考古學家發現,遠在五千多年以前的龍山文化早期,我國就有了釀酒和飲酒物品出土。這說明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國已開始了釀酒。最早的酒可能是自然發酵所得。到了商代,發明了曲 。《尚書·說命篇》中商王武丁和他的大臣對話中有“若作酒醴,爾維曲 ”的記載。曲是含有豐富發酵微生物的穀物, 是發了芽的穀物。曲的發明是釀酒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釀酒的糖化、發酵兩個步聚結合起來,使釀酒技術達到了相當水平,同時為我國獨特的釀酒方法-酒麴法和固態發酵法奠定了基礎。到西周時期,隨著操作技術日益提高、釀酒規模日益擴大,釀酒發展成獨立的相當大的手工業部門。《周禮》、《禮記》中有“酒正”、“酒人”、“漿人”、“鬱人”等官職名。這說明當時已出現專職人員掌管酒正,且直接組織和參入釀酒。這都使酒的種類大大增加。《周禮·禮正》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周禮·漿人》載:“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三酒”指三種不同的酒,“六飲”中的漿、醴、酏也是酒。宋代“幹酵”和“紅曲黴”的發現,使我國的釀酒技術又有了大發展,酒的種類更加豐富。原料、曲 、釀造方法的不同,使我國酒的種類更加繁多,風味各異。各地飲酒習俗,也隨之豐富多樣,形成顯著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馬奶酒 

  又稱“馬奶子”。蒙古族飲料。是以馬奶為原料釀造的酒。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匈奴人已開始飲用馬奶酒。《蒙古秘史》載,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先祖時期的蒙古部落就釀造馬奶酒。《馬可波羅遊記》有“韃靼人飲馬乳”的記載。元代,馬奶酒成了宮廷中的國宴飲品。現在,馬奶酒更是蒙古族人人喜愛的佳品。

  青稞酒

  藏族飲料。是用青稞(一種大麥)釀造的度數較低的酒。釀製過程:將青稞洗淨煮熟,稍降溫後,拌以酒麴,放進密閉的陶罐或木桶中發酵;二、三天時加水,再過一、二天便可飲用。青稞酒淡黃色,味酸甜。到藏族家作客,主人請喝青稞酒,客人應先喝一口,主人添滿後再喝一口;主人添三次,客人喝三口,最後喝乾,稱“三口一杯”。若不如此,客人則被視為不禮貌,主人則不高興。三口一杯以後,客人便可隨意飲用。青稞酒深受藏族男女老幼喜愛,是喜慶、喪葬的必備飲料,也是饋贈的禮品。

  泡酒 

  佤族飲料。將發酵的小紅米倒進酒桶,注入泉水,用筍葉封蓋,浸泡片刻,便可飲用。主人用插入桶底的導酒管將酒引入竹筒杯中,並先嘗一口,再依次敬獻客人。是節日、待客的佳品,也用以饋贈。又稱“莿藜酒”。苗族飲料。把曬乾的莿藜果放入小布袋中,置入裝有糯米酒的酒罈中浸泡,封口,下窖三月,取出莿藜袋,即可飲用。是節日、待客的佳品。

  女兒酒 

  也稱“花雕酒”。浙江紹興風俗。起源甚早。晉·稽含《南方草木狀·草曲》有關於女兒酒的最早記載。生育女兒滿月時,家長就精選糯米,釀製美酒,埋入地下。待女兒長大出嫁時,用來待客或作陪嫁的禮品。現在家釀“女兒酒”風俗漸衰,但“女兒酒”作為名酒,卻已馳名世界。因“女兒酒”酒瓶上雕有五彩繽紛的圖案,故亦稱“花雕酒。”

  交杯酒 

  漢族婚禮儀式上的習俗。新郎新娘要互換酒杯、交臂飲酒,以示相親相愛、白頭偕老。是漢族最古老而普遍的風俗。雄黃酒

  漢族端午節風俗。我國南方地區最為流行。明《帝京景物略》、清《帝京風時紀勝》都有五月五端午節喝雄黃酒的記載。雄黃酒是將蒲根切細、曬乾,配以少許雄黃,用白酒泡製而成。

  三朝酒 

  侗族宴席。是為慶賀兒女誕生所設的酒席。“三朝”即三天,酒席一般設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客人以外祖母家為多。傍晚酒宴開始,男女分別入席。敬酒時,雙方互握手腕,換杯喝酒。性別不同,男方先飲;年齡不同,長者先飲。席間敬酒對歌,直至夜晚。

  行酒令 

  飲酒風俗。飲酒時為了活躍氣氛、助興取樂、勸人多喝的一種遊戲。起源甚早。《左傳》就有飲酒時“歌詩”、“投壺”的記載。我國酒令形式多樣,詩歌、投壺、謎語、對聯、猜拳、報數……等等,都可作為酒令。行酒令時,推一個為令官行令,餘人聽令,輪流誦詩、猜謎、對對聯或做其他遊戲,違者或負者即被罰飲酒。

冬至吃什麼 各地不同飲食文化

  冬至是我國的祭祀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的節氣之一,而在冬至為了迎接冬至的到來,各個地方會有不同的飲食,那麼在冬至吃什麼呢?各地又有哪些不同的飲食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吃什麼

  北方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浙江寧波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糯糕

  在我國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食祖”,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浙江台州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裡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糰,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裡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鹹圓就是在糯米糰裡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江蘇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餈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餈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安徽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潮汕、閩南地區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

  現代著名學者林再覆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中國飲茶文化對比世界各國的飲茶文化

  古語有云,人的開門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足見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源於中國的茶,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漸傳到世界各地,發展出豐富多樣的飲茶文化。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飲茶文化,都是什麼樣的。   中國與世界飲茶文化對比之——帶你領略世界各國人民喝茶習慣   阿根 ...

各地茶文化大不同,潮州飲茶風俗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也是茶的故鄉,茶葉深入廣大群眾之中,家家戶戶基本飲茶,當然各個地方的飲茶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而其中潮州的工夫茶更是奇特,潮州的飲茶文化是怎樣的呢?想要了解潮州飲茶文化,就跟著本期飲茶文化一起來看看潮州的飲茶風俗吧。   “茶三酒四遊玩二”,這句諺語形象地反映出潮州人的生活情趣及飲茶文化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必知!

  我國由於地幅遼闊,地域也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在不同的地區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飲食文化,再經過歷時變遷之後,不斷交流融合,最終會聚成了中國飲食文化,同時還能保留各地方的傳統飲食。那麼各地飲食都有什麼特點呢?   總的來說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鹹、爽口,講究營養,樂於質高量小;西北人愛吃帶有 ...

不同地區的方言:煙臺方言文化

  每種地方都不同的方言,每個人都會自己家鄉的方言,出來陌生的城市在那裡要是能聽到會自己家鄉方言的人就好像看到自己家人一樣,甚是親切有一種回到家裡般的感覺。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煙臺文化中煙臺的方言吧。   煙臺話,指的是在膠東半島煙臺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方言,在方言分割槽中屬於膠遼官話登連片。煙臺話與大連、威海、丹 ...

不同地區文化:無錫喪葬習俗

  “死者命之終”,生老病死,是人生免不掉的事。雖然會難過,但是還是得想的開一點。不同地區文化的喪葬習俗都不同,那麼無錫文化中的喪葬習俗是怎麼樣的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老人彌留之際,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將死未死時,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著鞋襪,戴帽。舊時人死後入殮,棺木不封,稱小殮;3天后 ...

不同地區的方言:衢州方言文化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飲食也是非常的豐富精彩,連語言都是各種各樣,也許只要去到隔壁的城市方言就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的衢州又有怎樣不同的方言呢?本期衢州文化為你解析。   衢州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金衢片—婺柯小片,是一種低地吳語。衢州話在歷史上受到北方話和浙江官話 ...

不同地區的方言:桂林語言文化

  不同地方方言,體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象徵之一。在桂林文化中,文化底蘊深厚的桂林方言是經歷長期的傳承演變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桂林方言咬詞清晰易懂,是頗具表現力的地方方言。那麼,一起來看看桂林的語言文化吧。   桂林方言屬於以北京話為座標的地方方言。它是經歷史長期的傳習,逐漸演變才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