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紀念屈原的詩

紀念屈原的詩

  1、《離騷》作者:陸龜蒙

  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

  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這首詩運用雙關、誇張等表現方法,使全詩更具有表現力和戰鬥力。短短二十個字,抵得上一篇戰鬥的檄文,矛頭直指那些邪曲小人。

  2、《端午》

  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作者這首絕句更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儘管後人百般歌頌、祭奠,但是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輕而易舉地洗刷乾淨的。

  3、《祠南夕望》杜甫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

  興來猶杖履,月斷更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詩人運用想象、用典等寫作手法,對屈原進行讚美,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無法報效國家的無奈。

  4、《太和初靖恭裡感事》許渾

  清湘吊屈原,垂淚擷蘋蘩。

  謗起乘軒鶴,機沉在檻猿。

  乾坤三事貴,華夏一夫冤。

  寧有唐虞世,心知不為言。

  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屈原沒有遇到明君的同情和惋惜。

  5、《夜泊湘江》於武陵

  北風吹楚樹,此地獨先秋。

  何事屈原恨,不隨湘水流。

  涼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

  一作南行客,無成空白頭。

  “楚樹”、“湘水”、“孤舟”等景物的出現為全詩奠定了悲愁的感情基調。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後來加入愛國詩人屈原的傳說,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託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划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人們喜歡端午是因為屈原的緣故,是屈原使這個節日平添了一種民族的精神,使它具有了綿長悠遠的生命力,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我們有著更凝重的理解和感悟。永遠的屈原,就如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和回味。

  端午節的節日形成

  幾千年來,在這一天,我們的祖先都會有很重大的慶祝活動。在華夏大地上,幾乎56個民族都有這個節日,只是叫法或有不同,例如,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沐蘭節、地臘節、詩人節、龍船節、解粽節、粽包節、五月節、娃娃節、女媧節、女兒節;活動形式和內容也有一些的差異。端午節融合了上古時代中國各民族的不同習慣、宗教、傳說,這是一箇中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天文概念 :端午節是根據夏曆而定的。而夏曆,是華夏祖先根據太陽、月亮週期運動變化對地球生物的影響而制。

  在古代夏曆中,端午節是這樣制定的。在古漢語中,“端”指:初、正、極;“午”指:中、正、極。可見,這是一個天文學和天文數學概念。夏曆,最早是太陽十月曆法(一個太陽年按十個月計算)。在“十”的基本計數中,“五”是中數,標誌一個太陽年的迴歸位數,類似於物理學圓周運動中的“止點、死點”或數學曲線的“拐點”。天象變化;自西漢太初曆法施行後,冬至和夏至分別代表了太陽在南北迴歸線上的位置。在一年之中,冬至(12月21日或22日)是太陽處於南迴歸線位置時的節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則是太陽處於北迴歸線位置時節日。由此可見,“端午”是接近“夏至”的日子,也是接近“芒種”的節日。個從天象看,就是指太陽接近北迴歸線的日子,這意味著白晝即將開始變短或夜晚開始增長,也意味著炎熱季節的到來。這種變熱趨勢,有點類似物理上彈簧振子的加速運動。透過我的一番講述,現在我們應該明白偉大的祖先為什麼把端午節又叫作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了。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由來

  屈原,名平,楚國的貴族,曾任過左徒,三間大夫(官名)等職。他博聞強識,善於治政,嫻於辭令,有改革楚國貧弱局面的志願。當時楚國屢遭秦國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屈原站在楚國人民的立場上,為使國家免於滅亡,堅決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但楚懷王昏庸無道,不接受屈原富有遠見的政治主張,被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優慮成疾,不久便客死於秦國。這一訊息傳到楚國,忠貞的屈原悲憤已極,上書剛即位的頃襄王,望其近忠遠奸,選將練兵,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同樣昏庸,聽信公子子蘭、上官大夫等妒賢嫉能的貴族集團的誣陷、讒謗,把屈原驅出N都,流放江南,長達十年多。放逐期間,屈原寫下了抒發自己優國愛民情懷的著名詩篇《離騷》。這時楚國已日益衰弱,一天天走向沒落,秦國見滅楚時機成熟,在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國的國都—郭都(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秦軍進犯,國都淪喪,失地千里,百姓慘遭塗炭,屍橫遍野。屈原目睹這些慘景,痛不欲生,救國的理想徹底破滅了,在極度優鬱、悲憤、絕望的情況下,寫下了《哀鄭》和最後遺作《懷沙》。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屈原滿懷祖國淪亡的痛苦,含悲飲恨,懷抱石塊,縱身跳入滾滾的淚羅江(在今湖南省境內)殉國。

  傳說,廣大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屈原,在他投江後,當地百姓怕江裡的蛟龍傷害屈原的屍體,便在岸上敲鑼打鼓,驅趕蛟龍,人們還把糯米投到江中,為的是蛟龍吃了粘軟的糯米會把嘴粘住,避免吃掉屈原的屍體。江中漁夫聞訊從四面八方划船趕來打撈屈原的屍體。在打撈的過程中,有一位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枉裡,為的是藥昏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的屍.身。

  不一會兒,水面上突然浮出一條藥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原穿的衣衫。人們為解心頭之恨,就把這條几丈長的蛟龍拉上岸,剝皮抽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圍觀的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後來人們就用包粽子、賽龍舟、灑雄黃酒、系五色絲等活動來紀念屈原。

  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傳說經過南北朝、宋朝等時代的演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幾乎可以達到統一認識的高度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長期飽受戰亂之苦,渴望政治的清明和社會的安定,因而對這位古代卓越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懷念,所以在當時五月五日端午節紀念屈原成為南北各地廣大群眾一致認同的說法。到了北宋,朝廷經常遭受遼、夏等國的侵擾,為了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皇帝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正式規定端午節為全國性的紀念日,傳諭全國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實際上香囊可以驅瘟辟邪)。因此,自宋以後,端午節已經成為緬懷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和驅瘟辟邪防病衛生的綜合性的盛大節日了。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是一個民族性的節日

  中國的節日與歐洲及西亞諸國的節日有著很大的不同。歐洲及西亞各國的節日大多直接源於宗教或受宗教的直接影響。

  如基督教的聖誕節、復活節、降臨節、大齋節、謝肉節、感恩節;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宰牲節等等,其活動內容及傳說都與信奉的宗教有密切的關係,並且節日裡要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活動,活動的場所多集中於教堂、清真寺等,節日活動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我國的民族節日,特別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大民間傳統節日,都與宗教無關,它們的產生和演變,跟遠古的農業生產,祖先祟拜和原始禁忌有著密切的關係。

  端午節是一個實用性的節日

  端午節儘管有許多很不科學、甚至帶有迷信性質的活動,但是在廣大的民間,卻認為它具有實用性的內容,也就是說,端午節的一切風俗活動都是在為爭取生存、發達興旺、吉利平安的前提下進行的。端午節的實用性,不僅在於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端午節本身在人們生活中發生著積極的作用,使人們獲得了實際利益。這種實用價值,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端午節的活動可以有助於健康,避免疾病,延續子孫,繁衍後代。如插艾篙、掛菖蒲、飲(灑)雄黃酒、戴香包、浴蘭等風俗,都起到了驅瘟避疫的作用,對淨化環境、增進健康起到良好的衛生作用。

  二是端午節的活動可以增強體質,活躍文化生活,使人們增加生活的情趣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如龍舟競渡、走馬射柳、散步、登高以及少數民族的賽馬、歌舞等活動,都直接地表現了這方面的作用。這是和人們追求康泰、調劑生活、增加情趣、娛樂休息等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相一致的,前者是後者的具體表現形式。

  端午節是一個傳承性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承性表現為節日起源及其龐雜的傳說。端午節追根溯源是源於龍的圖騰祟拜,這時我們的祖先是為了生存求得生命的保障。到了戰國後,尤其漢代以後,這種對生命的原始渴望漸漸演變成對生命價值的祟拜,於是屈原等歷史人物代替或者承傳了原來那種空洞、甚至虛無的對安全的渴求,由原來的企盼生的保障到渴求生的光榮和價值,這是歷史的跨越,表現了人性的進步。這種約定俗成、人人相襲、代代相傳的傳承性可以鞏固和強化中華民族的觀念,增強愛國熱忱,這是我們今天探討端午節的意義時應該加以確認的。如:龍的圖騰崇拜、“斷髮紋身”,是維繫中華民族的紐帶,它促使每一箇中國人透過節日的慶典活動,耳濡目染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龍的傳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可以增強人們的愛國熱忱,並以古人為楷模,在一年又一年的紀念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成為一名符合中國道德倫理、人生價值觀念的中國人。儘管這種人文教育和歷史道德承傳是細微的、緩慢的,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端午節,將良好的中華民族傳統,慢慢地、一滴一滴地注人了中國人的血脈。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划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 ...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什麼活動紀念屈原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為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國家,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我們紀念屈原,也是在紀念所有的愛國先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又逢五月初五端午節。如果說,端午節這個形成於2000多年前的節日,與其 ...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什麼

  1、紀念屈原愛國。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 ...

紀念屈原投江的詩詞

  1、紀念屈原才華出眾,忠肝義膽,紀念他的無悔執著。   2、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漁父,世人皆醉我獨醒,一魂渺渺赴汨羅。千帆競發餵魚粽,楚舟側畔千帆過。 ...

吃粽子紀念屈原的資料

  1、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的。古代屈原為楚國投江而死,人民很同情他。因為想盡快把屈原打撈上來,人民爭先恐後地划船尋找(後來形成划龍舟);因為怕江裡的魚餓了會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米團餵魚(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粽子)。   2、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 ...

為什麼人們要紀念屈原

  原因:   1、因為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   2、屈原不僅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更是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歷史偉人,是被公認的中國詩歌之父,是中國的詩魂、國魂、民族魂;   3、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 ...

五月五日為什麼紀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相傳是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一帶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習俗。後因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端午節起源於屈原,最早就是流傳在荊楚地區的傳說。端午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