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納蘭容若有關離別和緣分的句

納蘭容若有關離別和緣分的句

  離別:

  1、明月,明月,曾照個人離別。

  2、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3、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4、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

  5、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6、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

  7、一別如斯,落盡犁花月又西。

  8、謝娘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

  緣分:

  1、無奈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

  2、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

納蘭容若和納蘭性德

  納蘭容若和納蘭性德是同一人。

  納蘭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清初著名詞人,出生於1655年,逝世於1685年,享年30歲。

  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納蘭性德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詞作先後結集為《側帽》《飲水》,後人多稱為納蘭詞。

  縱觀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頗近南唐後主。納蘭性德本人十分欣賞李煜,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納蘭容若和衛琳琅在一起了嗎

  在歷史上是沒有在一起的,因為容若的表妹(琳琅)一直住在相府中和容若情投意合,最後被納蘭明珠夫婦發現。因為表妹的身世不好,明珠夫婦覺得她配不上容若,但是她才貌出眾,就把她送進了皇宮,成為了康熙帝的寵妃,也就是良妃。後來康熙賜婚給容若,也就是盧氏。

  納蘭性德(1655年到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納蘭性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康熙的生子文

  1、《何必問多情》,作者:樓上黃昏;   2、《清歌如夢》,作者:陌上香遠;   3、《若比江山》,作者:縈夢;   4、《康熙與納蘭失心》,作者:愛恩維愛;   5、《康熙x納蘭柔福紀事》,作者:飄藍;   6、《寂寞空庭春欲晚》,作者:匪我思存;   7、《納蘭容若》,作者:卿依依;   8、《天為誰 ...

有關的書介紹幾本

  《西風獨自涼》、《納蘭容若詞傳》、《寂寞空庭春欲晚》等。   納蘭容若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到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納蘭性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 ...

的木蘭詞的理解

  全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悽婉,屈曲纏綿。“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這“閨怨”的背後,似乎更有著 ...

詞傳

  1、《納蘭容若詞傳》: 納蘭容若,清初第一詞人。生於溫柔富貴,卻滿篇哀感頑豔;身處花柳繁華,心卻遊離於喧鬧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卻喜結交落拓之人;行走於仕途,一生卻為情所累;風華正茂之時,卻匆匆離世…… 一位幾乎擁有世間一切的惆悵男子,一段三百年來傾倒無數後人的傳奇。   2、 《納蘭典評宋詞英華(北宋卷 ...

經典詩詞

  1、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無別恨橫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橫門驪歌淚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淼江月墮,此時君亦應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 一事無成已如此。 平生縱有英雄 血 ,無 由一濺荊江水。 荊江日落陣雲低,橫戈躍馬今何時。 忽憶去年風月夜,與君展 ...

虞美人寫作背景

  1、寫作背景:十三年(1674年),納德與盧氏結三年後,盧氏去世。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納蘭性德寫下這首詞,以寄託哀思。   2、原文:銀淅瀝青梧老,屧粉秋蛩掃。採香行處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   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

詞集

  1、《長相思》   2、《如夢令》   3、《蝶戀花》   4、《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5、《浣溪沙》   6、《菩薩蠻》   7、《採桑子》   8、《臨江仙寒柳》   9、《酒泉子》   10、《浪淘沙》   11、《鷓鴣天》   12、《浪淘沙》   13、《青衫溼》   14、《南鄉子·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