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納西族宗教信仰

納西族宗教信仰

  東巴教屬於一種原始多神教,一般認為是納西族先民由自然崇拜發展到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這一系列自發信仰的產物。“東巴”一詞納西語的意思為“智者”或“山鄉誦經者”,即對東巴教經師或祭司的專稱。

  從東巴教的經典及其活動內容等方面看,它基本上是在原始巫教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而保留有較濃厚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殘餘。東巴教所宣揚的核心觀念便是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即認為山、水、日、月、風、雨、雷、電、木、石等自然現象和自然物,均有不朽的神靈,既可賜福,又可降禍。因此,就有了祭祀眾多神靈的頻繁儀式活動,以希冀祈福免災。東巴教沒有較為系統的教義,沒有統一的組織,也沒有自己的寺廟。當東巴的多是家中清貧的農民,平時不脫離生產勞動,僅在有人邀請時才外出作法儀,沒有什麼特權。東巴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只有經典的熟悉程度和作法儀的能力高低的區別。東巴的傳承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上輩親屬中有人當東巴,後輩男性便可自幼在其口傳心授的教育下,加上耳濡目染而漸修習成東巴;另一條途徑便是前去拜謁有名望的大東巴為師,從為其當助手開始見習,隨師父學習誦經並出席各類儀式,逐漸學成而後自立門戶。雲南省中甸縣白地村一帶被納西人公認為是東巴教的發源地,著名大東巴久幹吉曾於民國年間在此收徒傳藝,據說最盛時學徒人數曾達20餘人。

  東巴在作法儀時所使用的法器主要有:象徵太陽的"展蘭",象徵著月亮的“達克”,以及神軸畫、海螺、法杖、五佛冠、刀、弓等物。在整個法儀進行過程中,東巴所吟誦的經文和所跳的舞蹈,都要嚴格按照東巴經典中所記載的內容和規定的動作進行。東巴經原先多來源於納西族先民原始巫教的一些口誦經咒,後來又受到藏族苯教和藏傳佛教的強烈影響,乃至有部分經文就是用藏文經譯寫照搬過來的。由於東巴經的經文往往不是按一字一意的方式書寫表達的,象形或標音等字元一般只能起到提示人們記憶的作用,因此,要完整地吟誦出經文便只有靠東巴師的口傳心授,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把經文學會並記牢。這樣,自然也就形成了因各位東巴出自不同的師門,對同一段經文的吟誦與釋義就不盡相同的情況。

  東巴教受到藏族苯教以及藏傳佛教影響的程度,僅列舉數例便可見一斑:“東巴”一詞的古稱原為“缽波”,這同苯教經師的稱謂“苯波”十分相似;東巴教傳說中的創教者名叫“丁巴什羅”,據有的學者考證實際上與苯教的祖師“敦巴辛饒”為同一人。另外,東巴經典中所記載的東巴教第一位神礻氏名叫“古孜盤苯波”,其意即“藏族盤經師”;東巴教中的“鵬”、“龍”、“獅”等護法神,也多來自苯教。

東巴教,納西族的獨有宗教信仰

  研究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犯罪率更低,世界各地都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有的人信佛,有的人信上帝,有的地方崇拜動物,每個民族也有自己信仰的神明。那麼,你知道民族信仰又有哪些呢?想知道納西族的宗教信仰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納西族文化吧!

  東巴教是納西族固有的一種原始多神教。因其巫師叫“東巴”(瀘沽湖地區叫“達巴”),故稱東巴教(“東巴”為納西語,意為“智者”或“山鄉誦經者”)。東巴經原先多來源於納西族先民原始巫教的一些口誦經咒,後來又受到藏族苯教和藏傳佛教的強烈影響,乃至有部分經文就是用藏文經譯寫照搬過來的。

  活動內容

  從東巴教的經典及其活動內容等方面看,它基本上是在原始巫教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而保留有較濃厚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殘餘。東巴教所宣揚的核心觀念便是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即認為山、水、日、月、風、雨、雷、電、木、石等自然現象和自然物,均附有不朽的神靈,既可賜福,又可降禍。因此,就有了祭祀眾多神靈的頻繁儀式活動,以希冀祈神免災。

  東巴教沒有較為系統的教義,沒有統一的組織,也沒有自己的寺廟。當東巴的多是家中清貧的農民,平時不脫離生產勞動,僅在有人邀請時才外出做法儀,沒有什麼特權。東巴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只有經典的熟悉程度和作法儀的能力高低的區別。

  傳承途徑

  東巴的傳承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上輩親戚中有人當東巴,後輩男性便可自幼在其口傳心授的教育下,加上耳濡目染而漸修習成東巴;另一條途徑便是前去拜謁有名望的大東巴為師,從為其當助手開始見習,隨師父學習誦經並出席各類儀式,逐漸學成而後自立門戶。雲南省中甸縣白地村一帶被人們公認為是東巴教的發源地,著名大東巴久幹吉曾於民國年間在此收徒傳藝,據說最盛時學徒人數達20餘人。

  法器

  東巴在做法儀時所使用的法器主要有:象徵著太陽的“展蘭”(銅板鈴),象徵著月亮的“達克”(皮手鼓),以及神軸畫、海螺、法杖、五佛冠、刀、弓等物。在整個法儀進行過程中,東巴所吟誦的經文和所跳的舞蹈,都要嚴格按照東巴經典中所記載的內容和規定的動作進行。

  東巴教的信仰觀念充分體現在約30種宗教儀式裡,既有禳災除病的儀式,又有“祭風”超度儀式,反映了納西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觀念,而其中每年舉行的“祭天”和“孰谷”大典,更集中體現了納西族獨具特色的對自然親和的觀念。

黎族的宗教信仰

  中國黎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81.7萬人(1982),大多聚居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20世紀30年代前後,大部地區已進入封建社會,宗教信仰雖受漢族的影響,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仍居主要地位。

  鬼神崇拜 黎族宗教的一種主要內容。鬼神種類繁多,敬畏特甚。

  1、山鬼。黎族認為山林中的飛禽走獸都受山鬼管轄,獵人只有在得到山鬼“授意”的首領“俄巴”帶領下,才能捕獲獵物。因此,選舉新俄巴時,需要有前任俄巴或老人在獵伴面前當眾占卜,看他是否符合山鬼之意。出獵前,也要由俄巴占卜以定吉凶。捕獲獵物後,要以獵物舉行祭祀儀式。為祈求豐收,每年農曆正月選地種植時,要到深山密林中舉行祭祀山鬼的儀式。他們在選好的旱谷地裡插上數根木棍,上蓋帶葉的樹枝,作為祭壇,然後口唸祭山鬼的咒語,進行占卜。假如反覆占卜多次都得不到吉祥徵兆,就棄此而另選。一俟選定,燒山前夕還須在旱谷地上撒米,請山鬼保護火力和風向。戳穴點種後,用稻稈和破布紮成若干草人,作為山鬼的化身,插在旱谷地的周圍,認為可以防禦野獸的蹂躪。

  2、地鬼。以為農作物的豐收是地鬼的恩賜。在合畝制(由若干父系小家庭聯合進行生產和分配的一種經濟制度)地區,開始犁田時,“畝頭”(合畝單位的首領)夫妻要到河裡洗澡換新衣,然後回家靜坐。當太陽西下時,畝頭才下地“犁第一路田”.途中要反覆念“呼風喚雨”的咒語,祈求大雨降臨如傾盆,點點滴滴落田中。播種當天,畝頭獨自去秧地,小心翼翼做象徵性的播種動作。要防止雞叫狗吠,縱使遇見熟人也不吭聲,唯恐驚動地鬼。插秧前,畝頭先去插幾株被稱為“谷魂”的秧苗。稻穀成熟時,要供獻幾個小飯糰,感謝地鬼的恩典;並由畝頭的妻子到田間去接“谷魂”.

  3、灶鬼。由於敬畏和崇拜火,因而家家戶戶敬祀灶鬼。禁止任何人跨越、敲擊或移動用三塊石頭砌成的品字形爐灶,否則認為將觸犯灶鬼,從而招致病痛或其他災難。

  4、雷公鬼。以為太陽等天體及雲、霧、雷、電、風、雨等自然現象都有“靈性”,故普遍敬畏雷公鬼、太陽鬼、風鬼等。如人頭痛發熱,就認為觸犯了雷公鬼、太陽鬼;患瘧疾,則認為觸犯了風鬼。觸犯雷公鬼,要殺豬供祭,請娘母、鬼公(巫師)聯合做法事。

  此外,黎族尚存對動、植物的崇拜。如崇拜青蛙和牛等。他們稱鑄在銅鑼上的青蛙形象為銅精,視為珍貴的寶物。許多婦女的裙子甚至文身都用青蛙圖案。有些地區定農曆三月八日為牛節,這一天,禁止宰牛。植物崇拜主要表現在對“谷魂”的祭祀。

  祖先崇拜 源於靈魂不滅的觀念。黎族認為人做夢或患疾病時,系靈魂暫時離開肉體;死亡是靈魂永遠離開肉體,變成鬼魂。鬼魂兇惡貪吃,四處遊離,生人的靈魂遇到它,將招致橫禍,或陷於死地。因此,他們很注重喪葬的祭祀活動。在合畝制地區,當病人一斷氣,親屬便向死者口裡餵飯滴水,並替死者洗身、梳頭、換衣,認為鬼魂吃飽穿好就可到祖先處“團聚”.出殮前鬼公和親屬前往村口的大樹下祭送鬼魂。鬼公念祖先名字,禱請他們領去死者鬼魂;接著用鉤刀在樹上連砍幾刀,表示割斷親屬同死者的關係。出殮時要鳴槍,表示告知祖先。兩名婦女在前面開路,鬼公緊隨,親屬們在靈柩後送葬。走到墓地路口時,開路的婦女殺雞丟棄路旁供奉山鬼,祈求讓死者鬼魂透過。葬後,在墳堆上蓋起象徵性的船形房屋,還帶有牛欄和豬圈;還將死者生前用過的弓箭、紡織工具、飯鍋、酒缸、碗以及牛、豬的下頦骨、稻穀等等作為陪葬。

  合畝地區的已婚婦女,生病要回孃家或請孃家的舅公來祭祖先鬼;死後也要抬回孃家埋葬,路遠不便的,則由其親屬前來“接魂”.黎族主要是崇拜父系祖先,保亭縣毛道峒十三個合畝的成員,除外來戶外,都是樸基和樸衝兩個父系血緣集團的後裔。他們實行族外婚,各有公墓,分別崇拜始祖樸基和樸衝等。毗鄰的雅袁峒人,認為始祖和二世、三世的祖先鬼最大、最兇,如人有重病或生命垂危,都是它們作祟的緣故。祭鬼的祭品必須用牛或豬,儀式由鬼公和娘母聯合主持,從禱告、招魂直到作法趕鬼,祭祀活動長達一天一夜。但在個體經濟已佔優勢的地區。祖先崇拜一般只限於父祖兩代。杞黎和美孚黎(黎族較小的一個支系)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神龕,供奉公爺(即祖父和父親)偶像。祖先鬼則被認為善鬼。有些杞黎和本地黎(黎族第三大支系)崇拜家族中有名望的祖先,每逢節日搭臺祭祀。美孚黎因受道教影響。普遍建立“鬼屋”(祠堂),每年“三月三”請道公主祭。

  禁術 為原始巫術之一。在母系氏族公社為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以後,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婦女受到歧視和摧殘。黎族普遍相信有些婦女靈魂不潔,經常離開軀體到處遊蕩,貪食祭品,致人生病。黎語稱這類婦女為“禁”或“禁鬼”,凡被指為禁鬼的一般都是中年以上的婦女,尤其是寡婦。據清人張慶長《黎歧紀聞》的記述,婦喪夫,黎人謂之鬼婆,無復敢娶。人們又相信禁鬼會傳染或遺傳。被指為禁鬼的人,全家都可能被害。因此便出現了“解禁”的禁術。解禁的措施各地大同小異。每當宣佈“查”出禁鬼,要由全村驅趕。被指為禁鬼者,要身背一塊大樹皮,眾人在後鞭打樹皮,敲鑼擊鼓,摩拳擦掌,或朝天開槍。趕到河岸,令其跳入水中,眾人伏在河岸佯作射擊。最後她把衣服丟進河裡讓水沖走,穿著男裝回來,改名換姓,數日深居不出,意為使不潔的靈魂找不到棲身之處。

  黎族本無男性禁鬼,據清人劉世馨《粵屑》記述,有禁魘婆,無禁魘公。但據今人調查,大約是在清末或民國以後,才有男性禁鬼。被指為禁鬼者,大都慘遭殺害。據分析,這往往是道公、娘母和鬼公之間爭奪神權的手法,其後又演變為有權勢者陷害他人的一種方式。

  巫師和道公 娘母和鬼公為黎族固有的巫師,被認為人與鬼的中介。娘母有男有女。做法事時,男性娘母也要穿戴本民族婦女服飾,用黎語唸咒。在合畝制地區,娘母的社會地位比鬼公、道公高,活動的範圍不受血緣關係的限制,祭鬼一次收光洋一元左右,另肉類20~30斤,稻穀6把;為重病者祭鬼,如得痊癒,還要索牛一頭。在黎漢雜居地區,娘母的地位及活動則受道公的制約。

  鬼公均為男子,在合畝制地區享有較高的威信,以念祖先鬼名為特長,熟悉本地民族情況。由於他們是在同血緣集團以內進行宗教活動,一般不索取高報酬。黎漢雜居地區,他們被稱為“叫鬼老人”,其活動範圍受到道公更多的限制。

  道公與娘母、鬼公不同,是隨道教從漢族地區傳入的,黎族借用漢語海南方言稱為“三伯公”.遍及黎族各個地區,成為黎族宗教新的主持者,逐步取代了娘母和鬼公在宗教活動中的職能。在合畝制地區,由於道公的歷史較短,他們雖在家裡設神龕,供神像,使用道教法器,但群眾很少請其祭鬼,地位不能與娘母、鬼公相匹敵。其他地區道公則愈來愈多,少數地區還有由高公、正公、掌案師和引駕師等組成的宗教組織。


鄂溫克族的宗教信仰

  鄂溫克人原始宗教信仰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前反映的是一種樸素的平等觀念,他們崇拜的各種神是處於守全平等的地位。鄂溫克族普遍信仰東天的牛神、西天的馬神、“卡哈”天的人神等9種天神。但在鄂溫克人的意識形態中,還沒有把“天神”作為一個統一體,而是把它分為兩個部分,這是和他們的社會中還沒有統一的君主相適應的。這說明鄂溫 ...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還殘存著對自然的崇拜。每逢節慶、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請巫師殺牲祭獻,誦經祈禱,以便消災祛難,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夥天神創造了人類和萬物,山神給人以定居和耕種之地,灶神左右家人興衰,龍神釋風降雨,因而把吉凶禍福與神明的好惡緊緊 ...

阿昌族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內容之一,在許多阿昌人家,家堂上設有供臺,放著香燭、供品供奉牆上掛著的祖宗牌位和"天地國親師"以及灶君。   戶撒地區的阿昌族除崇拜祖先外,還祭"色曼"、"山神"、"谷魂"、"太陽神" ...

撒拉族的宗教信仰

  撒拉族篤信伊斯蘭教,其先民從中亞遷來循化時帶有伊斯蘭的根本經典《古蘭經》   撒拉族原來沒有教派之分,都屬於遜尼派中的“閣的木”教坊制度。自清代乾隆年間,河州回族聚居區產生了“門宦制度”和一些不同教派後,先後傳入了撒拉族地區,並開始了教派之分和教派之爭。   《循化志》(卷八)說:“回教一而已矣,所法滅經 ...

布朗族的宗教信仰

  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始終貫穿於布朗族的全部宗教生活中。在布朗族的神靈觀念中,鬼神不分,鬼神有善有惡。對於善神善鬼,人們對它採取親近和依靠的態度,凡婚喪、節慶都要向它祭獻、卜問,一切都要徵得神靈同意後才能行動。對於兇惡的鬼神,則用討好求情的方式進行安撫,儘量不使他們施威發怒危害自己。於是就產生了流傳至今的各種 ...

基諾族的宗教信仰

  基諾族的宗教信仰處於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階段。自然崇拜信仰萬物有靈,世間各種事物和現象都和鬼魂有關,人們得病、農業災害等都因鬼魂在作祟,所以要殺牲祭鬼。但祖先崇拜居於重要地位,家內崇拜的家神是死去的父系祖先,寨內崇拜的寨神是死去的父系長老。祖先住在天堂,叫“生傑左米”,那裡是極樂世界。   巫師有 ...

仫佬族宗教信仰

  仫佬族沒有統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發展到信仰多神。過去仫佬族地區佛寺眾多,即信佛教,又通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兩種。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複雜,有家神和外神兩種,這是仫佬族地區科學技術沒有完全普及的緣故,人們過去對自然界許多現象,對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現象迷惑不解,於是把美好、善良的願望寄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