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納西族的民間藝術:打跳

納西族的民間藝術:打跳

  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特色文化,傣族的“潑水節”、壯族的“三月三歌節”、水族的“敬霞節”等等,每個民族的節日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那麼,你知道納西族的民間藝術“打跳”嗎?想了解納西族文化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

  納西族民間舞蹈——打跳流傳於麗江市、寧蒗縣、華坪縣、永勝縣、鹽源縣、中甸三壩等納西族、傈僳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納西語稱“咚羅麗”或“紐踔”。“咚羅麗”有“歡樂的跳舞”或“大家來跳舞”等含意。一些地區因其舞時用笛子和葫蘆笙伴奏,也稱之為“蘆笙舞”或“笛子跳”。

  特點

  打跳不受時間、場地限制,在婚嫁、喪事、起房蓋屋或歡慶豐收節日,不管是在狹小的院子還是在寬廣的場壩,只要悠揚的笛聲一響,剎時就可圍攏一群群、一圈圈參舞者,舞場上頓時一片歡歌笑語。從舞蹈裡可以感受到這個民族無比強大的內聚力。動作簡單易學,韻律感強,也注重舞者間的互動性,能較好地帶動人體各處關節,加之其動作配合隊形的變化,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適應各種主題的舞蹈形式。

  發展

  麗江納西族大都與各民族雜居,與鄰近民族有頻繁的交往,因此,從打跳的風格細微處也可看出它的變異。

  “咚羅麗”因受手挽手、手拉手的限制,主要動律在胯部、腰部及膝下的腿部。舞蹈時順時針方向行進,最後一位是吹笛者,他也可在舞圈的中心,沒有限制。因此,吹笛者的舞蹈動作幅度較大,韻味極濃。

  當地傳說

  遠古的時候,在崇山峻嶺中,居住著許多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納西族的部落裡,有一戶勤勞的農家,母親早逝,留下五個兒子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既當爹又當媽,對兒子們百般疼愛,盡心操勞把五個兒子拉扯成人,五個兒子長成了五條精壯的漢子,老人得到了無比的欣慰。

  有一回,民族山寨與山寨之間發生了械鬥,五個兒子均被首領召去,上了械鬥的戰場。牛角號吹響了,吶喊聲震盪著山谷,械鬥整整持續了三天三夜。年邁的父親在家焦急地等待著。三天三夜過去了,牛角號哀鳴著,吶喊聲減弱了,寨子口出現了一隊疲憊不堪,拖著竹矛拿著彎弓的漢子回來了,老人急急忙忙上前尋找自己的兒子,漢子們一個個從門口走過,一個、兩個……怎麼也沒有見老人那活蹦亂跳,精精壯壯的五個兒子回來。他們再也回不來了,老人的五個兒子年紀輕輕就死在了那罪惡的刀箭下、仇殺的械鬥中了。

  父親悲痛欲絕,一下子老了好多,臉上的皺紋加深了,鬃發變白了,背更弓了,乾瘦的軀體露出了肋巴骨,終日思念著自己的五個兒子,為自己孤獨的一生嘆息著。葫蘆樹上還掛著幾個乾枯的葫蘆,起風了,風灌入葫蘆口“嗡嗡”作響,門前的金竹也在風聲中發出了“刷刷”聲,好像有一種娓娓揚揚的響聲與老人對起話來。老人孤苦零仃,沒人體貼照應,處傾訴愁腸。

  每天,呆呆地坐在茅屋前的樹樁上,凝神地望著搖拽的竹林,傾聽著風灌葫蘆娓揚的迴音。聽呀聽,老人的心顫慄了,好似又聽見了親親的兒子們的嬉笑聲,看到了孩子們健壯的身影。老人摘下了一個葫蘆,砍來了五根長短不一的竹子。挖空了葫蘆心,竹竿上烙了洞。掏空了的葫蘆是老人熬幹了血的心,五根竹竿好比老人心愛的五個兒子,竹竿插入葫蘆心,心和心、肉和肉相連了。

  老人顫慄的嘴唇吹響了葫蘆笙,婉轉柔和的樂音是兒子們的話音,和聲的共鳴是老人心中翻滾的波浪。喲,老人和兒子們在樂聲中相見,說不完的話啊,訴不盡的父子情,在葫蘆絲裡流淌,迴旋。

  鄉親們聽到了葫蘆笙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圍攏來,老人吹起了思念曲,再來一調“戰鬥調”,老人茫然了,械鬥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只有無窮無盡的災難,人們希望安居樂業,老人滿懷激情地吹起了“團結調”。人們似乎聽懂這團結的心聲,大家不約而同的手挽著手,跟隨老人跳起了打跳。從此世代相傳,流傳至今。

劉文嘉:打麻將也能“申遺”?

  

  麻將能申遺嗎?

  全國麻將大師賽總決賽剛剛“圓滿落幕”,北大清華學子組隊參加的世界麻將錦標賽此刻戰事正酣,現在更有雀友“萬人簽名”為麻將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搖旗吶喊——— 麻將桌上的討論正在發酵膨脹,醞釀成了一場文化的討論。

  麻將適合申遺麼?支持者的理由是,作為中華民族獨創的古老益智遊戲,其規則涉及數學、統計 學、心理學、博弈論等多種智慧,其圖案材質蘊含豐富的美學思想,總體說來有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反對者主要著眼於附著在麻將上的灰色文化上,作為一種賭 具,它千百年來牽扯過太多玩物喪志、爾虞我詐、權錢交易、妻離子散的狗血劇情,恐怕難登大雅之堂。

  人們不願麻將申遺,這其中有種微妙的文化心理。所謂“文化”,其實是一種中性描述、常識性描 述,而“文化遺產”卻隱含著一種價值性判斷。無論是從學術定性還是從公眾印象中看,“文化遺產”都大概相當於“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中的“精華”,能夠從 某個角度勾勒出民族文化優美的側影。所以,一旦被列為“文化遺產”,麻將就上升到了國粹高度,這是很多人覺得彆扭的原因。如同一場 盛宴,在雲髻高挽、衣袂飄香的“崑曲”、“京劇”、“古琴”和“書法”中間,麻將的形象總讓人覺得有些卑瑣。

  這同樣也是雀友們力推麻將申遺的心理———用“文化遺產”為麻將正名。麻將既沒有傳承上的脆弱性,也沒有傳播上的緊迫性,完全用不到“文化遺產”名頭下的系列搶救、保護措施。相反,這項“文化活 動”根深葉茂、遍地開花,不但在本土有了某種全民娛樂的勢頭,並在不同地域翻轉出不同的花樣和形式,還在國際範圍內培養了一大批粉絲。世界麻將錦標賽上, 金髮碧眼的老外們興致高漲、戰績不俗,正從一個側面展現了麻將的“魅力”,也佐證了其文化上的強韌性和傳播能力。

  因此,麻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隱含的“瀕危保護”原則相去甚遠。更進一步說,作為正當其 時、常變常新的娛樂活動,麻將恐怕還不能以處置“遺產”的方式待之。如果它申遺成功,不但虛擲了“文化遺產”背後的資源,也會擠佔其他處於脆弱生態的文化 形式受保護的空間。至於雀友們為麻將“正名”的訴求,真正實施起來並不大現實。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是對中國文化的擷英,說白點就是你的含金量達 到了它的指標,它才會選擇你。指望這個名頭為麻將成利去弊、滌濁揚清,不啻於倒果為因。有評論者說得很中肯,與其呼喚麻將申遺,不如倡導健康的麻將文化, 將“賭事”轉變為“文事”。

  麻將申遺,不妨緩緩。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損麻將這種娛樂活動強大的民間擴張性;成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意味著它就獲得了某種文化上的高雅感。不知道簽名呼籲麻將申遺的雀友們有多少在“較著真”想這件事,筆者感覺,可能會有部分人真 的在程式上和輿論上推動這件事,背後也有一定的利益訴求。但對更多簽名者而言,簽名本身也和賽事一樣,只是一件輕鬆的、有參與性的活動罷了。這件事就和打 麻將一樣,有遊戲和放鬆的心態才能娛樂、怡情,要真較真就玩大發了。

天津傳統風俗:打囤與填倉

  天津傳統風俗:打囤與填倉

  P>舊曆正月二十四打囤,是源於河北省農村的習俗。早晨或傍晚,用木棍敲打用葦蓆圈成的盛糧食的容器,象徵著糧倉已清整好,準備著糧食源源不斷地入囤。打囤的習俗表現了經飢餓煎熬的農民對吃飽肚子的企盼。天津人大都到糧店買糧,盛糧的容器改為布口袋或陶瓷盆罐,本無囤可打,但由於居民的組成成份大部分來自河北省、山東、山西等地的農村,仍長時間保持著打囤的習俗,只是內容有了變化。晚飯後,用白色的粉筆在院中或街中心的地上,畫一個圓圈,比作糧倉;然後把春節期間門窗上懸掛的"掉錢兒"撕下幾個"錢兒"包好,或者包些米、豆等,擱放在所畫圓圈的中心,用磚塊壓好,謂之已打囤。相傳這一天也是老鼠會親的日子,人們須早睡覺,免得打擾老鼠們的好事。否則老鼠就會報復,咬壞衣物和食品。

  舊曆正月二十五的填倉同打囤一樣都是農村的習俗。糧食入倉,滿滿當當,豐衣足食,家丁興旺,同樣表現出一種美好的願望。填倉日,家家喝魚湯,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婦女切忌做針線活,紮了倉官的眼睛,無神靈保護糧倉,那還了得。隨著都市經濟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提高,人們再不需為吃飽肚子而發愁了。所以打囤、填倉的舊習俗漸漸地被遺忘。在這二天,偶爾也會傳來稀稀落落的鞭炮聲,似乎告訴人們該打囤、填倉了。然而,很少有人再去迎合。

  /span>


山西民間藝術社火臉譜在葫蘆上覆蘇

  社火臉譜是我國最古老的臉譜之一,經歷了多少個朝代之後,社火臉譜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為了拯救這一瀕臨失傳的古老民間藝術,十幾年來劉貴忠走遍了山西的社火之鄉拜訪民間藝人,收集散失在民間的珍貴的社火臉譜粉本,整理繪製出了100多種社火臉譜,創新和發展了葫蘆臉譜,為這門幾乎失傳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

民間藝術陝西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原是一種介於曲藝和民歌之間的藝術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於陝西榆林一帶。據說是清代康熙年間由隨軍塞上的江南藝人傳到榆林,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取坐唱形式,一個人單唱,間有對唱或對白,男扮女聲,真假嗓結合。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另加琵琶、箏、三絃等彈撥樂器,也有時加用月琴或京胡。打擊樂器用 ...

檯球低杆總球怎麼辦

  打成這種效果有很多原因,可能手架沒放穩,也有可能擊球的時候杆頭在往上挑動,也有可能擊球點錯了,還有可能沒壓迫球杆,是個斜角去擊球,也有可能是擊球點太低,打滑了。   正確打法是,手架放低,用虎口壓迫杆尾使得杆頭儘量與桌面平行,打在目標球中下部位,穩定出杆,不拖泥帶水,手不亂晃動做小動作,收回杆頭慢慢收回不 ...

饑荒怎麼

  1、製作科學機器來製作武器:要攻擊怪物嘛肯定要製作武器對不對,武器預設是可以製造的,但是一些高階的護甲裝備需要科學機器才可以,建議大家在攻擊蜘蛛之前先升級科技,搞定裝備。   2、特殊職業會自帶武器:在饑荒當中有各種各樣的職業,有可以吃齒輪的機器人,當然也會有自帶武器的職業,這些職業可以直接裝備好衣服和武 ...

可以吃的經典民間藝術面花

  在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是藝術家,只要讓生活過的精彩有滋味,那就是人生的贏家,而在生活中,飲食佔非常大的一部分,怎麼把食物做的像藝術品一樣呢?面花就是一個非常講究的,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面花,俗稱“花花饃”,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他以普通麵粉為蕊,特等麵粉為皮,借用針、梳、刀 ...

勵志感悟鯉魚龍門

  從小到大,我們都經常會看到很多益智類的遊戲還有故事,特別是在兒童時期,我們都希望給小孩子補充益智類的故事,來提高小孩的智商。那麼本期兒童益智故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裡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 ...

民間藝術中國獨有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廣義上指的是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狹義上說,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那麼,在我國的民間藝術中,有哪些藝術是我國獨有的呢?這些反映了中國民間文化的藝術你瞭解嗎?   一、琴棋書畫   在古代,彈琴(多指彈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國象棋和圍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