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納西族的瓦屋樓房

納西族的瓦屋樓房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榦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製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闢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簷,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納西族主要節日

  納西族有與漢族大體相同的清明、端陽、中秋等節日;也有與彝族和白族相似的火把節。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大祭天、正月白沙農具交流會、二月北嶽廟會、三月黑龍潭物資交流會、六月火把節,七月“燒包”節、騾馬會、朝拜獅子山會以及十月祭祖等。

  春節大祭天

  納西語叫“由奔吉鋥”,意為正月過年,也稱為“庫式”。春節從農曆的冬月宰殺年豬、臘月置年貨開始,到正月十四日祭天才告結束。除夕有“燉豬頭”和宰雞的風俗,要備辦各種菜餚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過年。晚餐時,如家中有人外出未歸,也要在飯桌上擺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徵全家團圓。同時,要用米飯和肉餵狗,觀察狗先吃什麼,以預測來年肉和糧食的豐歉貴賤。餐畢,老人在火塘邊給子孫講述民族的歷史故事,然後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習慣。大年初一凌晨,照例由一個男子先起床,洗漱後,首先是燒火;火要一點就著,表示新年火紅吉利。接著,點三柱香,拎著水桶,帶上水瓢,到河邊去“買水”,要一邊順流汲水三次,一邊口誦“新年大吉,風調雨順”。買水回來後,其他人即起床,分頭準備祭天和祭祖的供品。婦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們在院中擺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長主持除穢、燒天香,鳴放大小鞭炮,先向東,後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賜福,萬事順昌。然後,把祭品撤到屋裡祭祖先。這一切須在天亮時分做完,否則會被村鄰譏笑為不勤快。當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湯元等素食,禁吃葷。飯後,由一男青年拎一壺酒,到叔伯或近鄰家相互拜年。之後,可以帶著香燭等到附近的寺廟中燒香拜佛、祈禱一切平安。初一當天,多數不串門,有些地方到同姓宗親家拜年。從大年初二開始到非宗姓親屬和友鄰之間相互拜年,輪流請客吃飯的習俗。

  祭天是納西族最古老而又隆重的春節活動。俗語有“納西重祭天”之說,充分表明祭天在納西人心中的地位。祭天分春祭與秋祭。春祭在春節期間舉行,而且比秋祭隆重,因而稱為“春節大祭天”。祭天的由來,傳說是納西族的始祖崇忍利恩和襯紅褒白命成婚後,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點下祭天之後,生了三個兒子;但長大又不會說話,便再次行大祭天,三個兒子才說出三種不同的語言,變成了納西等三個民族。故納西人認為祭天可以保佑子孫的繁衍和健康成長,就世代相承下來。元、明、清的漢文史書中也有關於納西族祭天的記載。並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規程和繁雜的儀式,說明納西族祭天曆史的久遠。祭天有祭天場,一般是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用石頭圍砌成方形或長方形的場地,內有祭臺。講究點的祭天場還分內場和外場,周圍栽培一高大的常青樹、風景優美,能容納幾十人至一、二百人。沒有場地的城郊或壩區中心,春節期間也輪流在各家院中圍柵搭棚來祭天。在同一個祭天場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個村的家族中幾房人組成。每個家族或親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稱。1949年前,納西族的祭天群有“鋪篤”、“古徐”、“古哉”、“古珊”、“阿餘”等的名稱。這種雜居在各地不同名號的祭天群,是與古代納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淵源關係的。大的祭天群有數十戶,小的十來戶或十多戶。其中“鋪篤”的祭天群數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時間最長,儀式相當複雜,“古徐”祭天群數和人口次之,祭天需時亦長,但儀式較“鋪篤”簡略;其餘的祭天群群數和人口較少、祭天需時較短,儀式也簡單。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時間有先有後,但都在正月十五日之前舉行。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專用和潔淨。如祭臺上左右各栽一棵慄樹(代表天父天母或天與地)、中間一棵柏樹(代表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慄樹(代表崇忍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岩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白淨顆粒整齊的,需經過多次洗曬;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裝米的竹簍,平時要掛在高處,使用前後都需洗刷乾淨;祭天用的“神豬”,一般為兩頭,由兩家輪流餵養,要保證大豬一百二、三十斤,小豬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長丈餘的大香、須在秋天就準備好料,使用前專門搓制,並分節貼上彩色紙花穗,使其燃燒一晝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等,屬祭天群所有,平時由有關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透過春節祭天大大加強了群體的內聚力,並調整了人際關係,達到了求得寧靜心靈的重要目的。

  白沙農具交流會

  正月二十日,是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捧”,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從明代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又叫護法堂)、“琉璃殿”和“大定閣”等廟殿一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的廟會。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流為主的節日,故改稱為“白沙農具交流會”。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屆時,百十里外的各族農民及城鎮居民,雲集白沙街,鄰近村寨的群眾幾乎是全家盛裝前來參加。白沙街上,寺廟前的廣場和道路旁,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鐵、木、竹農具。特別是黃慄木的各種農具把柄,還有花樣繁多的吹、打、搖、耍等的小孩玩具、加上數不清的小吃和日用品的鋪攤,熙熙攘攘,異常擁擠熱鬧。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小孩玩具和日雜品之多,也是一年中僅有的一次,所以人們常說,這個會上除了雞轡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三朵節

  又稱“北嶽神會”。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舉行。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及戰神“阿溥三朵”的盛大節慶。玉龍山麓有座三朵神廟,因玉龍山在南詔時曾被封為:“北嶽”,故該廟又稱北嶽廟。根據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古時有位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一塊奇異的雪石,便背起來往家中走,走到現今廟址時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時就沉得再也背不動了。人們認定此石是神的化身,於是就地建一廟供奉之。此後,人們屢見一位身穿白甲、頭戴白盔、手執白矛、騎著白馬的天神,時常來民間顯聖,保護納西人征戰得勝,並免於疫病、水火以及兵禍等災難。這位天神被人們認為就是“阿溥三朵”,並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威的神來拜祭。納西族木氏土司還大興土木,拓修三朵神廟,鑄大鼎和大鐘詳紀三朵種種聖蹟,並奏請中央王朝敕封其為“大聖雪石北嶽定國安邦景帝”。從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遠近的納西人云集玉龍山麓的三朵廟,用全羊作犧牲舉行稱為“三朵頌”的隆重祭拜儀式。人山人海,香菸繚繞,氣氛莊嚴肅穆。屆時各家各戶也要在家中烹製食品,燒香祭拜。在節日期間,青少年還可以相互邀約到野外或集會場所,進行野餐和郊遊等活動。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正式作出決定,將三朵節確定為納西族的傳統民族節日,這一決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納西族同胞的響應。

    龍王廟會

  農曆三月十五日前後的龍王廟會,既是納西人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群眾之間互通有無的物資交流盛會,會期一個星期左右。此廟會的地點一般定在麗江縣城的黑龍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園”內),參加者除麗江及鄰縣的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一些客商。屆時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群熙來攘往,熱鬧異異。本地人爭相購置內地運來的日用百貸,外商則主要收購一些土特產品,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廟會期間,還展開唱納西族民歌、演奏納西古樂以及賽馬等各種文化娛樂活動。

  納西人有著悠久的祭龍的歷史。根據民間傳說與東巴經典中的記載龍類與人類原是同父異母兄弟,後來分管這宇宙萬物,人類只有農耕與牲畜,其他自然萬物均由龍類來主宰。開初時人與龍皆各詞其職,和睦相處;後來人類不斷傷害龍類,龍類又對人類進行報復,雙方矛盾日趨激化。經過東巴教的創教者與教主丁巴什羅的調解,雙方訂立了條約互不侵犯。人類除了農耕與牲畜需要龍類協助之外,有求於龍類的東西還很多,有時候又難免觸犯了龍類的禁條,為了祈福免災,人類便須舉行祭龍儀式向龍類賠禮道歉,並祈求賜福免災。由於相傳麗江象山之麓的黑龍潭內居住著龍王,納西人便於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龍神祠,時常拜祭並定期舉辦龍王廟會,吸引了眾多的人參加。

  七月騾馬交流會

  七月中旬的騾馬交流會,是納西族人的又一個重要節慶,一般在麗江壩中央的獅子山西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交易騾馬等大牲畜為主,雲南省各地以及外省區的農民紛紛前來,交易農副土特產品,購買著名的麗江馬和銅器等物品。在會期中上市以及成交的大牲畜往往達到一萬匹(頭)左右,是西南諸省區中交易量首屈一指的集市。現已在麗江城東建成了固定的交流會址。根據納西族民間傳說,納西人的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襯紅褒白成婚後遷居人間,順便將天上的易馬會也傳回到故鄉,這就是騾馬交流會的由來。據史籍記載,麗江自古便以養馬出名而素有“花馬國”之稱,很早即以騾馬與巴蜀等地客商交換鹽、鐵諸物。在東巴經書中,也有不少牧馬生活的精彩描繪。《木氏宦譜》中也記述了明朝洪武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便以騾馬等物前去朝貢,此後的貢品中皆少不了騾馬。可見,麗江騾馬的飼養和交易早先就較為發達。辦起了騾馬交流會之後,飼養大牲畜出售成為納西族農民一項十分重要的收入來源,牽騾趕馬前來赴會者絡繹不絕,逐漸成為民間的一大盛會。會期中還組織賽馬、民歌對唱等活動,到處是一派熱鬧景象,青年男女的笙歌勁舞更是通宵達旦,令人陶醉。

  歡樂的火把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舉行。相傳為紀念曾拯救納西人的兩位天將。在火把節的三天期間,人們要在白天趕街,鬥牛、摔跤並對唱民歌;入夜,家家戶戶都紮好大火把擺放在大門前,或將火把高高插在糧架頂上或樹上,火把上飾以花卉及果品,競相媲美;在院子中央則點燃許多小火把,供小孩們玩耍與跳越。小孩子成群結隊,手執火把四處遊轉,青年男女則以跳蘆笙舞為樂。

  中元節“燒包”祭祖

  農曆七月的中元節“燒包”祭祖,納西語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舉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來探家,準備好幾個印有經符圖案框邊、內裝草紙和疊好的金銀箔的白紙包,寫上祖先姓名並用托盤盛好,再帶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門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後,將上述物品置於正房堂屋內的供桌上,並加上些乾鮮果品、糕點花卉等,於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時分,再把那些白紙包帶到河邊焚燒,並將灰燼和一些供品扔進河水中,意味著送祖先回到他們現在居住的陰間去。這兩日剛近黃昏便家家關門閉戶,路上難見行人,因想象到處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動而顯得一派悚然。

    朝拜獅山“幹木”女神

  農曆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邊境瀘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獅山“幹木”女神的盛大節日,又稱為“轉山節”。根據摩梭人的神話傳說,屹立在瀘沽湖與永寧壩子之間的獅子山是“幹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著這一帶地區的人口興衰、農作物豐歉以及牲畜的增減等大小事,同時還影響著婦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幹木”女神長得十分漂亮,住在獅子山頂上的洞穴裡,周圍的男山神都要受她管轄。她還過著“阿夏”婚姻生活,有許多長期的和臨時的男阿夏,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各地山神都要來此聚會娛樂。摩梭人為了給“幹木”女神助興,並祈求她的保佑,每逢這一天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匯聚到獅子山麓的女神廟前進行朝拜。朝拜者一般達2000餘人,以幾家或十幾家為一夥,燃起一堆堆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以及鮮花等祭品,誠心誠意地叩頭朝拜。朝拜完畢,載歌載舞地歡慶,並就地野餐。在歸途中,往往還要組織賽馬等活動,有些青年男女則結伴環遊獅子山或瀘沽湖,談情說愛,對唱山歌,其樂無窮。

中華民族:納西族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習俗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透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儲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節慶

  納西族以農曆記年。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除年節外,納西族還有許多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內臟燒湯,熟後按戶分食。大祭後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戶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著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


納西族有什麼風俗?

  你瞭解納西族嗎?納西族有什麼風俗?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納西族風俗。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 ...

納西族--簡 介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 ...

高層樓房風水注意事項

     高層樓房風水注意事項   隨著土地供應越來越少,現代城市高樓林立,不僅是為了能夠在有限的空間裡獲取更多的利潤,也是為了能夠滿足都市人喜歡居高臨下的慾望,但是這樣的住宅啟事有孤陽煞的危險,是高層住宅風水的大忌,特別是左青龍右白虎,右邊建築高過自己的住宅會影響到自己的運勢。那麼在風水學中有哪些家居格局會 ...

納西族民俗

  中華民俗 - 納西族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 ...

納西族“東巴舞”

   東巴舞是納西族東巴教唸經、請神儀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巴舞表演要依據經文的規定在誦唸詠唱中進行,觀眾也是結合熟知的經文故事去聯想,從而領會舞蹈所刻化的各種人神、人獸結合之神以及神獸等形象。表演的東巴,因各人之長或重誦唱或重舞蹈。東巴經文內容廣泛,不僅記載一些宗教迷信的內容,還記載諸如人類的 ...

東巴:納西族的“智者”

  東巴,意譯為“智者”。歷史上,東巴是納西族最高階的知識分子,多集歌、舞、經、書、史、畫、醫於一身,是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東巴們寫東巴文、誦東巴經、做祭祀活動,跳東巴舞、畫東巴畫、唱東巴歌曲。東巴文化指的就是這樣一個文化體系。正如學者兼大東巴和力民所說,沒有東巴,東巴文書寫的經典會變成“機械的文字”;沒有 ...

納西族最盛大節日——“三朵節”

  農曆二月八“三朵節”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護神——“三朵神”的盛大節日,也是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該節源於白沙玉龍村的北嶽廟會,納西語叫“三朵頌”,就是“祭三朵”。   “三朵”是納西族的本主神靈和最高保護神,傳說是騎白馬、穿白甲、戴白盔、執白矛的戰神,常常顯聖,保護著納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