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維吾爾族民間的傳統歌舞娛樂

維吾爾族民間的傳統歌舞娛樂

  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民間流星的一種傳統歌舞娛樂形式,以舞為主,配以歌唱節奏明快,熱情奔放。按形式和內容大致分,有習俗舞、執具舞、模擬舞和勞動舞等。習俗舞流星最廣,其中包括“青苗舞”、“米麗斯”、“賽乃姆”等曲目。青苗舞多在春季舉行,現有一家農民在碗中種上小麥,待青苗長出後,主人挨戶邀請男女老少來家中聚會、玩樂。

  舞者手持絹花,邊哥邊舞,圍者席地而坐,以掌擊節,助以歌唱;同時有嗩吶、手鼓等樂器奏鳴,造成熱烈氣氛。這種歌舞也長被婚禮、節慶利用,出現在街頭巷尾,庭前院中,深受群眾歡迎。

民間傳統節日塔吉克節

  塔吉克族是公元前操伊朗語的諸部落和後來從帕米爾西部、南部遷至塔什庫爾幹一帶的塔吉克人融合而成。主要

  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塔吉克族是我國唯一屬於歐羅巴人種的世居民族,主要居住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這裡平均海拔4000米,生存條件十分惡劣。長期以來缺水、缺醫少藥和交通不便困擾著半耕半牧的塔吉克人。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塔吉克傳統服飾:戴繡花棉帽,帽字尾有棉簇,既遮住雙耳和後頸部位,外形美觀又保暖。外出時再披上方塊紅色大豆巾,不僅包住帽冠,連雙肩前胸都能包住。

    塔吉克介紹

  塔吉克族以善騎著稱。刁羊、 “掛波齊” (馬球)等馬上游戲競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愛的群眾體育、娛樂活動

  。塔吉克族重禮節,熱情好客。對來訪的賓客或要求投宿的過路人,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歡迎,竭誠款待。通常是要選一隻肥美的羊羔呈送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滿意,才牽出去宰殺、烹煮。用餐時,主人先敬客人一碗羊肉湯,再端上大盤的“手扒羊肉”。客人若先從盤中取一塊獻給忙碌的女主人,主人將更加高興。接著,主人要先將羊頭獻給席間最尊貴的客人,待客人割下一塊肉時,再把夾著羊尾油的羊肝分別獻給各位客人,以示敬重。之後,大家開始蘸鹽水吃肉。為增添席間的歡樂氣氛,青年人要競相比賽折羊骨,即用雙手握住油滑的羊腿骨輪流用力折。這是技巧和力氣的較量,折斷者受到大家熱烈地稱讚。

   塔吉克節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巴羅提”一般在伊

  斯蘭歷每年8月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節日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炕上,中間擺放著一個供插燈燭用的沙盤。這時,家長按輩份和年齡高低呼叫每個人的名字,叫一個答應一個,並在應者面前插一支點燃的燈燭,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燈燭都點亮後,各自伸出雙手在自己名下的燈燭上烤一下,再作祈禱,願真主降福保佑平安。儀式結束,闔家大小在燈光下共享豐盛的佳餚。接著,便把家中紮好的那支最大的燈燭火把點燃後插到屋頂上,全家人要出來肅立屋前,默默祈頌。與此同時,各家門前要點火堆驅邪。青少年們則在燭光下、火堆前歡歌跳舞,盡情戲耍,徹夜不眠。

  塔吉克人大部分聚居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喀喇崑崙山腳下的莎車、澤普、拜城、皮山等縣的高區。多從事畜牧業、農業、種植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 “皮裝”:體魄健壯的塔吉克青年與老人,都有一套皮裝。式樣寬鬆、得體。形式是封襟、交領、無扣,不開叉、袖長過手指、衣長過膝的外製外衣,有的青色燈芯絨。用腰帶一束,緊身舒適。寒冬歲月,披一件光皮大衣,穿皮長褲,戴一頂羊羔皮帽,鑲飾一條寬不盈寸、長度僅十公分的花紋,邊緣鑲一條闊花邊。每遇風沙拉下

  帽簷遮住面頰、雙耳,實用性很強。美觀又富有立體感,不僅防寒,還是一件經過精心手工藝品。夏季,為適應高山多變的氣候,也穿皮裝或絮駝毛棉大衣,戴白色翻毛皮帽,腳穿用羊皮製成的鞋幫、牧牛皮作底的長筒皮靴,特點是輕巧、柔軟、結實耐磨。在冬季,再加一雙毛襪,穿上皮靴,遇冰川、攀雪峰,行走如平地一般。這是生存在特定生態環境中的塔吉克人自信、自強的意識體現在服飾款式上的內涵,表現出精獷、灑脫的風格。多彩的連衣裙裝:塔吉克婦女膚色白皙,俏麗健美,喜穿紅色或裝飾花邊的大紫、大綠色調的連衣裙。腰身貼體,裙子寬大。上身套皮裝或棉裝翻領短裝,頭上戴花圓形羔皮帽,足穿皮靴,騎上駿馬,與男青年並駕齊驅,英姿颯爽。頗有古代巾幗英雄的風貌。帽冠:塔吉克婦女喜歡多彩的服飾,還表現在不同的帽冠的樣式與色調方面。

  塔吉克服飾

  塔吉克少女愛戴用紫色、金黃、大紅色調的平絨布縫製的圓形帽冠。帽沿四周飾金、銀片和珠飾編織的花卉紋樣。帽的前後沿垂飾一排色彩鮮亮的串珠或小銀鏈,戴耳環或銀扣項鍊,胸前佩戴“拉斯卡”的圓形銀飾,晶瑩

  透亮,顯示出精湛的技藝。山區的塔吉克姑娘訂親禮品中,要有一塊四米見長的鮮紅大方頭巾,表明了姑娘們對它的偏愛。塔吉克姑娘都精於刺繡,衣飾上繡織花卉紋樣,鞋墊、被巾蓋布、腰巾上也都繡有美麗的圖案。她們不僅手藝不凡,做工還特別精細。一條寬不盈寸、長度僅十幾公分的男、女帽沿,竟要化費十多天的時間。千姿百態的大自然賦予她們刺繡紋樣以無窮無盡的啟示,紋樣繡飾沒有任何做作痕跡,一件件繡品,如天生地設一般,充滿了富麗之美。髮式:姑娘們愛梳辮髮,美麗的綢帶是辮梢的裝飾物,視出發式美觀、俏麗、多姿。婚後的少婦,在身後披肩的髮辮上,綴白銀扣、有機玻璃扣或古錢幣。再佩戴銀圈形項鍊與耳環,五彩繽紛的花腰巾,穿連衣裙,足穿花皮靴,打扮得花枝招展,美麗迷人。身後的裝飾:塔吉克婦女不僅重視衣飾胸前、領、袖口的裝飾,還特意裝飾身後,組成衣飾的整體協調。不同樣式的精心設計,產生的效果也不雷同。多在身後綴串珠、銀元扣、寶石,串成兩條如辮髮式的裝飾帶,光燦閃耀,走動起來飄逸流動而迷人心絃,內涵神秘的韻味,象徵避邪等美好願望。背後的裝飾的發生與服飾源流一樣,具有人類文化的因素、歷史的沉殿、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的社會背景,是少數民族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

  塔吉克民間傳統體育

  塔吉克族原是一個遊牧民族,大部份民間活動和新疆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兄弟民族大體相同,有:刁羊、賽馬、馬術和馬球等。

  刁羊:是塔吉克族最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多在婚禮、割禮、和伊斯蘭“三大節日”裡舉行。其競技形式和規則與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的刁羊活動一樣,捎有不同的是塔吉克族在刁羊進行中,奏起本民族的曲調“託木拜克”,用樂曲伴奏來烘托氣氛,特別是在比賽雙方爭鬥十分激烈的時候,樂曲也更加激越,常用的曲調是人們都熟悉的“君去格爾” ,使場面更加熱烈。

  在婚禮中舉行刁羊是最富情趣的活動,而且參加選手最多,有時有二。三十個小夥子參加。屆時,人們故意大聲喊叫,驚嚇坐騎,給刁羊的選手製造麻煩和困難。所以必須經過幾次反覆爭奪才能奪得山羊,並衝出重圍。最後把“勝利品”山羊送到圍觀的鄉親們面前。這時舉行婚禮的家長才會給獲手的選手披上長袍,這是專門在婚禮上用刁羊獎品的儀式。

  賽馬:塔吉克族民間賽馬運動比較經常,而且規模大、小不等,十幾匹、幾十匹都可以進行比賽。最長的距離要跑50公里,短的也要10公里。賽馬都是精心飼養的好馬,所以哈薩克族有著豐富的飼養賽馬的經驗。

  塔吉克民間音樂舞蹈

  塔吉克族民間音樂獨具特色,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令人耳目一新,唱了近半個世紀,仍然久唱不衰,而塔吉克族也因為這首歌為人們所熟知。

  塔吉克吉祥物與標徽

  塔吉克族視鷹勇猛的像徵,喜歡把勇敢的人比作展翅的雄鷹,許多民間舞蹈也多是模仿鷹的飛翔的健美姿態。民間樂器最富盛名的也是鷹骨所做的鷹笛。

  塔吉克民間傳統節日

  塔吉克族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

  肖公巴哈爾節(春節)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它的產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節日當天的清晨,每

  家先讓一名男孩牽頭毛驢或一條牛進屋繞行一週,主人給驢喂塊饢,在它背上撒些面,把驢牽出去。然後將挪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接著,人們在眾人推舉的“肖公”(率領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領)帶領下,去各家拜年。各家還用麵粉做成面牛、面羊和麵犁等,餵給牲畜吃。直系親屬紛紛歡聚一堂。各村還舉行賽馬、刁羊、歌舞等活動。節期一般為兩天。

  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塔吉克族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塔吉克族人口共有3萬5千多人。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聚居於被喻為“石頭城”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是古“絲綢之路”的要道上。其餘分散居住在莎車、譯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塔吉克族源自中亞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紀前是居住在帕米爾高原東部使用東伊朗語的一些部落。到17世紀後帕米爾西部和南部的許多塔吉克族人陸續遷入到我國,成為我國的塔吉克族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間為“王冠”,使用塔吉克語,莎車等地的塔吉克族人使用維吾爾語,普遍使用維吾爾文。

  塔吉克族把山鷹看成是英雄的形象,在傳統上嘉用鷹的翅骨製作短笛,被稱為鷹笛,舞蹈也多是摸擬鷹的動手來舒發自己的情感。所以稱為“帕米爾之鷹”

大型民間傳統活動紀念閩王王審知 珨瑚公王(公太)

  閩西在長汀、連城兩縣交界處的“河源十三坊”(即 1 3個村社 )輪流祭祀珨瑚候王。當地人把瑚候王尊稱為“公太”(公太 ,在閩西客家地區即祖先之意 ),因此 ,十三坊輪流 )奉祀珨瑚侯王又被通稱為“迎公太”。十三坊中最早參加輪流祭祀珨瑚侯王的姓氏 ,大都是在宋末元初到元末明初這段時間遷入的。經過世代發展 ,當地的社會經濟日益發達,宗族社會也逐漸形成 ,因此 ,從明代中葉起 ,便開始有了十三坊輪流祭祀珨瑚侯王的活動了。這種祭祀活動透過“十三坊聯盟”來組織,每年都要召開十三坊代表會 ,而且一年之中還要舉行各種集體性活動,如遊公太、參公太等。透過這些活動 ,各鄉村 (或宗族 )之間經常溝通、合作 ,也就必然不斷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和友誼 ,因而平時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容易及時得到化解 ,這對一個地區的相對穩定,顯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據調查 ,該區域在歷史上沒有發生過什麼械鬥事件。

  鎮川廟祭祀珨瑚公王,據傳即五代十國時建立閩國的閩王王審知(長汀稱白馬公王),廟在縣南城外。宋紹興(1131~1162)間建,明洪武(1368~1398)間重建,崇禎(1628~1644)末年水圮,順治七年(1650)復建,後復圮,乾隆十年(1745)復建。為連城祀珨瑚公王最早建的廟宇。此外,祀王審知的還有莒溪璧洲的永興廟、新泉和朋口馬埔的珨瑚廟。

  馬埔珨瑚廟 建於明英宗正統(1436~1449)年間,佔地約700餘平方米,屬斗拱梁結構,飛簷翹角,雄壯肅穆,是目前連城保護得比較完整的古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河源(過去宣和全鄉叫上河源,朋口的馬埔、張家營、洋坊、文坊、朋口五個村叫下河源,統稱河源裡)十三鄉的群眾都要舉行祭祀廟會,文亨的湖峰、莒溪的璧洲、長汀縣的塘背村曹屋等鄰近鄉村也參加十三鄉的祭祀廟會。奉祀的鄉村每年農曆七月初四把珨瑚公太送

  回廟裡,叫“入廟”,二月初二讓十三鄉和鄰近鄉村的人去頂禮膜拜;二月初三或初四接去奉祀的鄉村就將珨瑚公太抬去,叫“出廟”,也叫“入公太”。凡是輪到“入公太”的鄉村就要遊公太、請戲班唱戲和招待客人。

  在長汀、連城一帶,有一大型的傳統活動為“祭公太”。這活動在長汀南山鎮塘背村曹屋輪流舉行,目的似為祭祀王審知。

  活動從去蛤瑚廟迎接“公太老人”開始,由舉行這個活動所在地派人去接,時間為陰曆七月初始,公太老人被安置在各家祠堂。兒童扮八仙騎著竹馬去迎接,還有其他人如彩旗隊, 放銃開路的,非常熱鬧(本人曾在11歲時騎布馬接公太,印象尤為深刻)。

  活動在一定的區域內舉行,主要以姓氏為依,十三年為一週期。活動正式開始時場面極其宏大,期間伴有各種活動,包括搭臺唱戲等,許多人還將牲畜送到“公太老人”前宰殺,既表示對他的尊敬,也祈求好運。當活動在某個地方舉行時,其餘地方也要派人來參加,稱為“迎公太”。這個活動保留了許多風俗,較有特色客家人祭祖不只是敬自己家祖先,也不忘祭祀當年率河南子弟兵開閩奠立基業的閩王王審知。在客家聚居地,多有祀奉閩王的廟宇,如連城各地的珞瑚廟、永興廟,祀奉的便是被尊稱為“各府公太”的閩王王審知。傳說明朝初年河源裡十三鄉輪流祀奉“公太”,規定每年農曆二月初三送“公太”回馬埔珞瑚廟,初四日迎奉“公太”進村。明朝中葉這三地群眾就分出香火各自建廟祭祀。隨著時間推移,各地祭祀閩王的儀式逐漸演化成為一種帶有很大娛樂成分的民俗活動,如長汀縣南山鎮塘背村曹屋每逢13年農曆七月初四,廣大群眾從初一清早洗盥後就提著大閹雞和香燭紙炮,前往廟裡焚香點燭、割雞獻紅花,也有的獻三牲(魚、肉、雞),還有抬豬到廟裡頂禮膜拜。處四早飯後,集合鑼鼓、十番樂隊、舞獅隊、樂隊、三角大彩旗、花臺、神銃,抬著神像、香案等,排成長隊,由廟坪出發,從村頭游到村尾。沿路各家擺設香案食品焚香點燭燒紙放炮,以示誠敬。廟會期間還請來地方劇團演戲助興,晚上游龍、遊船燈、游龍燈。全村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樂聲不絕,各地親屬朋友都藉此機會探親訪友喝酒娛樂,喜慶非凡。中原古老的這些民間娛樂活動形式也由此遺傳下來,並與閩地原有民間娛樂形式相融合。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1、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   自從公曆紀年為主後,俗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野客 ...

蘭州民間傳統婚俗

  提親。一般男方瞅好女方,摸清女方情況後,請媒人攜4色禮品上門提親。 女方若願攀親,便回答"話在著",退禮品表示回絕。女方同意後,也要打聽男方家庭情況、骨脈(即是否有狐臭)。如家道寬裕,沒狐臭,便回話可以提親。 此時,男方再託媒人提4色禮和紅頭繩包紮的連瓶酒,到女方家正式提親,俗稱" ...

迪慶民間傳統文化

  多姿多彩的服飾   迪慶民族服飾多姿多彩、風情萬種,其中,藏族服飾富麗華貴、色彩繽紛。每個藏族聚居的鄉鎮都表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風格特色。例如男性頭飾就有氈帽、狐皮帽、金邊帽、紅纓帽、髮辮纏頭等。服裝形式,用料和色彩各有不同,飾物種類繁多,有金、銀、珍珠、珊瑚、瑪瑙、象牙、綠松石、天珠等,一套服飾的價值 ...

開封民間傳統博戲活動-鬥雞

     鬥雞:是開封人喜愛的一項民間傳統博戲活動。鬥雞比賽勇猛激烈,精彩有趣。鬥雞的選擇、飼養、調教、訓練都有一套嚴格、科學的方法,極富樂趣。近年來,開封飼養鬥雞的居民逐年增多,開封鬥雞協會每逢旅遊文化節日都要舉行鬥雞比賽,引得中外賓客競相觀看,場面十分熱鬧。 ...

哈薩克族人民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每逢阿肯彈唱會,遠近的人們身著盛裝,騎著駿馬,彈著冬不拉載歌載舞來到鮮花盛開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場獻藝,聽眾們喝彩助威,經常是通宵達旦一連數日地盡興。   阿肯彈唱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二是對唱,有兩人 ...

大雪吃什麼傳統食物 大雪節氣5大民間傳統美食

  大雪吃什麼傳統食物 大雪節氣5大民間傳統美食   1、紅黏粥   大雪以後氣溫逐漸變冷,人們屋裡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紛紛穿上冬裝,防止受凍,出現凍瘡。魯北民間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門,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紅薯粥度日。   粥可以和胃補脾,潤養肺燥,是養生的絕佳選擇。小米粥有滋陰養 ...

大暑節氣的風俗是什麼 24節氣大暑民間傳統活動

  大暑節氣的風俗是什麼 24節氣大暑民間傳統活動   1、暑月遊船   大暑時期,古人絕不是獨守在家裡,做“宅男”“宅女”,相反,倒把這樣的酷暑時節當節日來過。“暑月遊船”是當時的民俗之一。舊時每至六月,士女雲集。   2、喝暑羊   “喝暑羊”就是大暑時節喝羊肉湯,是流行在魯中南革命老區沂蒙山區和魯西南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