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老子的哲學思想核心是道嗎

老子的哲學思想核心是道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分為上下篇,前37章為上篇,38章以後為下篇。全書的中心是論述老子的哲學思想,其思想之核心是道,道是對宇宙起源和其普遍規律的認識。

  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獨立於一切而存在,同時又不可觸控,乃至不可道其名稱。同時,他又用這一精神來指導生產、科學、軍事、政治及為人處世。春秋末期戰亂之中,他提出無為的思想,企圖逃避社會的動盪,或者說在動盪中尋求安穩。他又提出致虛守靜的人生哲學,提倡人在生活中應當以靜為主、以靜制動。

  老子哲學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在於他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理想世界,有人認為這是開歷史倒車,但從當時歷史情況來看確有其合理性。

  在戰亂紛爭的春秋時代,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而老子所設想的小國寡民,人人豐衣足食,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的確讓人羨慕、讓人嚮往。同時,老子也提出反者道之動,他認識到物極必反的道理,發現矛盾轉化和往相反方向發展的規律,也認識到質變與量變的初步關係。

老子哲學思想產生背景

  老子哲學思想道家起源為遠古的隱士傳統。

  道家的起源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

  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

  在迭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發現爭強鬥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遂被重視。

  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

  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

  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

康德哲學思想核心是什麼

  康德哲學思想核心如下:

  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透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想象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


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學思想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翻譯如下: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 ...

孔子老子莊子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即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老子的思想核心是“無為”和“道”。無為:老子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對於國家主張無為而治;道:老子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主張道法自然, ...

如何認識老子哲學思想

  1、“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始基,是天下萬物產生的根源,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從“道”產生出來的。但“道”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道”又叫“無”;   2、“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這裡的“無為”,乃是聽其自然的意思;   3、 ...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 ...

老子思想主張是客觀唯心主義

  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無形、無象、無體的“恍惚”,也就是“無”。所以他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把這種不具有任何物質性的“道”或“無”作為世界萬物的本源,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當然,唯心唯物之說,乃是後來才出現的標籤,用來貼在古人身上,也未必就十分準確。 ...

馬太效應與老子的平衡之相悖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 ...

老子哲學思想名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治大國,若烹小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