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治大國,若烹小鮮。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哲學思想道家起源為遠古的隱士傳統。
道家的起源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
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
在迭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發現爭強鬥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遂被重視。
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
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
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翻譯如下: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