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的內容如下: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⒀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翻譯: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道德經第十一章及譯文

  1、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道德經第十一章譯文:老子在本章裡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於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於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於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榖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採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

  3、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解讀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釋義:善於知人是智慧,認識自我才高明。戰勝別人有威力,戰勝自我強中雄。知道滿足就富有,勤奮堅毅志向明。不忘根本能長久,死不忘道是長生。

  解讀:能看透一個人很不容易,這需要智慧和能力。而一個人要能真正瞭解自己也很不容易,你能從各方面瞭解你自己,既看到你的亮點,同時更要注意你的短處,處於順境不能驕傲自滿,處於逆境也不能悲觀失望,你才能算是一個聰明的人。能戰勝別人是有能力的表現,打敗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戰勝自我的人才算真正的強者。知足者常樂,知足者是天下最富有的人。堅持不懈,努力執行的人才算有志者。成功之屬於那些堅持到底的人,即使暫時失敗也會從頭再來,能保持業績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只有這樣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者。


老子道德

  《道德經》第三章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 ...

關於道德第二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第二十六章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 ...

解析道德第二

  本章闡述了無為的妙處。無為之人,做事能恰到好處,待人接物也能使人盡其才,物盡所用。因為無為就是順其自然,不以偏見對外界事物。   善於駕車的人,不會在路上留下絲毫的車輪痕跡。善於說話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留下任何的破綻。善於記數的人,不要籌碼也能計算。善於閉守的人,不需要機關,別人也無法把它開啟。善於打繩結的 ...

湯姆索亞歷險記概括

  湯姆回到家以後為了不被發現就躲在了床底下,因此趁機偷聽到了自己的姨媽和哈勃的母親的談話內容,聽著她們如怨如泣的哭訴,懺悔自己竟然曾經如此惡劣的對待孩子們,湯姆有點後悔他們現在所做過的事。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187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上半世紀美國密西 ...

道德心得體會

  1、萬事萬物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無所謂對誰好對誰壞,各自都按照自己的規律和法則生存、進化、發展,相互間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就是在這對立統一的關係中,維持著平衡、進化、發展。所以“順其自然”才是“大德”。   2、老子本章的內容好像是在說今天,建立“和諧社會”就是要建立自然平衡法則。動物與動物之間嚴格 ...

請寫出道德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 ...

道德說明了什麼道理

  《道德經》第七章說明的道理: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不只為自己生長而存在。天地無私的化育、繁榮萬物。繁榮的萬物又透過自身作用反過來改造天地。天地被萬物不斷更新,進而歷久常新,所以長生。   聖人總是置身於眾人之後,綜合全面的傾聽別人的意見,審慎的考慮矛盾的各個方面。所以當聖人抓住主要矛盾並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