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的意思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的意思

  意思與內涵:

  能夠處處傳承發揚五種品德,就是仁人。

  出自《論語陽貨篇》,原文: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譯文: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出自:《論語·陽貨篇》。

  原文: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評析:“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這些確實都是人類的美德,作為個人的道德修養,能夠具備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認為具備了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樣的好處,那就不很妥當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的意思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的意思: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重兄長的道理,從小就應該知道。這句話出自《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惟楚有材盛的意思

  1、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意思是:只有楚地人才眾多,而在嶽麓書院尤為興盛。長期來,三湘學子內常常以此聯語引為容自豪,以為這千年學府人才輩出,足以睥睨自顧。   2、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出處:   “惟楚有材”,出自《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即楚材晉用的典故。   “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 ...

融四歲讓梨悌長宜先知的意思

  1、“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意思是: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2、故事:   孔融小時候家裡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 ...

克己復禮什麼意思

  1、“克己復禮為仁”的意思是: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就達到了仁者的境界。“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裡,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   2、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 ...

合一止至善是什麼意思

  1、“知行合一,止於至善”,就是思想與行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統一,追求事業完美無缺。簡單通俗理解即為德兼備,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2、“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寓意思想與行動的高度統一。   3、“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受光庭戶見一堂受光天下照四方什麼意思

  1、釋義:人生的高度決定人生的寬度,眼界、視野,決定思想,決定人生努力的方向。   2、出處:出自魏源《默觚》一書。   3、原文:“受光於隙見一床,受光於牗見室央,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   4、白話譯文: 人在內室黑屋,假如給他開啟一條縫隙見光,可以照亮一張床;假如給他開啟一個窗戶見光 ...

欲信大義天下的於是什麼意思

  “欲信大義於天下”的意思是指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於,可以翻譯為“給”意思是想給天下伸張正義,亦可作為引進動作、行為的物件,相當於“向”、“對”、“對於”如“告之於天下”而太守與客來飲於此的“於”表方位“在”或“到”的意思王侯的“乎”為語氣助詞 ...

克己復禮什麼意思

  1、“克己復禮為仁”的意思是: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就達到了仁者的境界。“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裡,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   2、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