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臨澤祭祀習俗

臨澤祭祀習俗

  舊時臨澤祭祀習俗主要有祭神、祭祖先、祭孔子等幾種。

  祭神。每年農曆三月“清明節”,蓼泉、沙河、板橋等地舉行“城隍爺”出府遊行的祭祀活動。其意是城隍出府視察人間善惡,活動由當地會首每年輪流主辦,請道士吹打唸經,用八抬大轎將廟內的木頭城隍(偶像)抬出,前護後擁,鳴鑼開道。蓼泉將偶像送城西行宮,沙河送城東門外臨時搭設的綵棚;板橋則將木偶城隍送西灣廟、北灣廟祭祀三天,爾後抬回放置原處。據說板橋堡子裡的木頭城隍爺把鞋也穿爛了,衣服穿破了。實際全是老鼠所為。

  原蓼泉縣城在每年“立夏”前一日,要舉行祭“風神”活動。其儀式放在夜晚舉行。活動由縣政府主辦,地點在西門外草灘。白天請道士唸經,傍晚由縣長親自出場主祭,還要由警察帶上一個監獄在押的犯人。設堂焚香、叩拜、讀祭文後,把犯人帶到挖好的坑前,由“劊子手”持刀裝模作樣子表示砍去犯人頭顱,實際以豬頭或羊頭代替人頭,拋入坑內掩埋,然後帶犯人回監獄。其用意是以“活人”祭了風神,祈求“立夏”後再不要颳大風,祝願當年莊稼豐收。祭祖先。三月“清明”、七月十五為紀念祖先的日子(前已記述)。有些名門旺族,在紀念先祖之日,在墳塋裡要續族譜、家譜,有的要重立“族規”,如有的後人做了偷牛盜馬的事,要在墳塋裡進行懲處,有的棍打四十,有的要一在墳塋罰跪兒個時辰,起到警諸後世的作用。

  一些出門在外或遠離家鄉幾年、數十年的人,迴歸故里,無論何時都要到墳上燒紙祭祀,謂之“談先祭祖”。有些在外賺下錢的富戶,為榮光耀祖,顯揚父母,不惜花費幾百、幾千輛銀子,重修祖墳,重新安葬祖先,請滿堂僧道超度亡靈,還要大宴賓客,其聲勢顯赫,令鄉鄰羨歎。

  農村“起墳”,也叫遷墳。有的農戶把祖先埋葬到自己田地旁邊,是為了讓先人守看自家田園。過幾年先人要進祖墳,將屍骨裝進紅布包到新墳掩埋。有些家庭生不下男孩,或學生讀書讀不進去,有人說:“財帛出在門裡,兒孫出在墳裡”。有的農家出了大學生,就說那是墳建到了好地方。發了財就說莊子建到了風水寶地。有的人家信以為實,將先人祖墳遷過來又遷過去,把莊子打到這個地方又搬到那個地方,幾經折騰,力也出盡了,債也累下了,也沒有出大學生,也沒有發財,只好無可奈何作罷。倒是沒有“折騰”的人家,有的出了大學生,有的富起來了,有人羨慕不已。

  祭孔子。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為孔子誕辰日,各地學校(主要是中學或鄉中心小學),儒紳聚集一起舉行紀念活動。蓼泉、沙河在文昌宮或文廟舉行,有的在“魁星樓”舉行,多數在學校舉行。設祭堂,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宣王”牌位,儒紳按長輩、晚輩秩序排列,依次焚香叩拜。由唱禮人宣讀儀程,如秦樂、鳴炮、獻供撰、讀祭文、焚香、化表等。社會地位較高者被推為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動,其費用一般由民眾分攤,也有參加者負擔的。

  另外,農村各地還有祭龍王、祭土地神、祭灶神、祭財神等活動。還有各地寺、廟、祠、觀的各種祭祀活動。其意都是為了祈禱平安,保佑一方,風調雨順,或消災滅病。另外還有木匠祭魯班,鐵匠祭老君,氈匠祭陰仙,買賣人祭財神的活動。還有油房、醋房、染房、皮匠、鞋匠、掛麵匠等,都各祭有主,不一細說。

臘八節的祭祀習俗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 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那麼,臘八節有何習俗呢?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為“臘”。祭祀的物件凡八:先嗇神神農 、司嗇神后稷 、農神田官之神 、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 、貓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溝 、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嚐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客家中元祭祀習俗

  在中國傳統的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冬至)之中,清明節祭祖掃墓之俗,是全國較為盛行的。而在贛縣客家地區,特別是農村,則把中元節看得較重,影響也更廣,祭祀儀式也最隆重。

  中元節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祭祀的儀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祖先(一般上至三代)的遙祭;另一種較為隆重些,是對前一年或當年去世的家人的墳前祭拜。

  遙祭儀式較簡單,但也有講究。每到七月半,各家各戶都比較忙,上午一般要寫好包皮(即包裹冥衣信錢的,有固定寫法的草紙),宰殺鴨子,且要把鴨血沾於包皮中先人的名字上(相傳這是讓鴨子帶路,遊過奈河,把冥衣信錢送到先人面前),但切忌把鴨血沾在陽人的名字上,否則是有血光之災的。下午則要把芭蕉米餜包好、蒸熟。據說,中元吃芭蕉米餜是因為撕去的芭蕉葉可以讓先人在陰間有更多的衣服穿。中元祭祖最講究的就是包皮的寫法了。一般農村都是請村上有學問、懂風俗的老人代寫。

  祭祀一般在七月十五的黃昏時分,準備好冥衣信錢、香燭鞭炮、牲酒茶飯、芭蕉米餜等,於門前空地上,對著先人墓葬的方向,點香燭,燒信錢,放鞭炮,作揖祭拜,遙想親人。祭祀之人一般是家中子孫,女人是不靠邊的。

  相比之下,墳前祭祀則隆重多了,極品骨灰盒。祭祀之前先“掛衣”,七月初一至十五,各地親朋都會帶上草紙、香燭、信衣、粉幹、鴨子上門,表達哀思。但“掛衣”必須“滿七”方可,當年去世的,只有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後才行,如果不滿,則推至明年的中元。死者的大女兒必須掛頭衣(即七月初一這一天上門),骨灰盒,小女兒則掛尾衣(即七月十五這一天上門)。相比之下,大女兒的“衣”就要“隆重”些,除了上述東西外,還要有一些紙糊的丫頭,從頭到腳穿戴用品以及生活日用品等。小女兒的“衣”則可簡單些。死者的子孫需共同制一篾篔,到了七月十五的黃昏,把親朋奉送之物一起挑著,去墳前焚燒,燒香作揖,磕拜之禮必不可少。

  中元祭祖是為了寄託我們的哀思,緬懷先人的功績,以勉勵後人。作為一種風俗,流傳下來的有些禮儀,自然跟封建迷信有關,但在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改革開放年代,我們要在形式上簡化與遵循,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去認識,以表達客家人對祖先的深深懷念.


門巴族生殖崇拜及其祭祀習俗

  西藏門巴族聚居於喜瑪拉雅山脈南坡的門隅地區,因山高谷深,道路艱險,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甚少。歷史上被宗教徒稱為“培域吉莫穹”,意為“隱秘的樂園”。還有一部分門巴族因歷史上東遷則與珞巴族比鄰定居於墨脫。也處於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而將喜瑪拉雅山脈與橫斷山脈相接處切割南流的峽谷縱橫堵塞而成的孤島地區。這種地理環境決 ...

古代民間祭祀習俗

  舊時,城鄉漢民多信鬼,有祭祖、求神、拜佛之習。   清明節 每年清明節前數日,家家戶戶均備祭品紙錢,由家長率兒女到先祖墓地燒錢掛紙,祭祖。清明這一天,可以加土添墳、修整墓地。   浴佛節 農曆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生日,名浴佛節。每年,佛教寺廟浴佛誦經,舉辦法會。城鄉信徒及善男信女多備供品、香火,前往燒香拜佛 ...

論西藏原始祭祀習俗、儀式和藝術

  早期宗教性祭祀文化藝術,以驅鬼逐疫、祭神祈祥為目的,以巫術和祭祀儀式及其諸多習俗、藝術活動為中心內容,是世界上所有古老民族共生的一種人類原始文化現象。在中國內地漢語文中,這種早期祭祀文化藝術稱為雄,有分帷、大帷、民間灘、宮廷帷、軍帷、歌舞帷、戲劇灘等;以藝術形式和門類來分,還有帷祭、惟儀、灘歌、灘舞、雄說 ...

赤峰蒙漢民族祭祀習俗

  蒙古族向有祭天、祭山、祭祖、祭火、祭敖包、祭石、祭河、祭湖、祭樹等習俗,比較注重的是祭山、祭敖包。赤峰古代有記載的祭山有赤峰紅山、巴林右旗黑山、克旗塞罕壩等。《遼史》卷三十二記載:黑山在慶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生金蓮花。“黑山猶內地岱宗(泰山),是聚魂收魄的地方。四方人(契丹人)死後,魂靈皆歸於此山。” ...

滿族祭祀習俗

  滿族的祭祀活動,神秘莊重,從程式到內容都十分講究。整個祭祀過程分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4個部分。   在祭祀的前 3 天,全族人就要著手準備了:要在院子的大門當中懸上一把穀草,這就是表示從掛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畢,不許頭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體不潔的女人入門,而且此時也不許賙濟乞丐。此外還 ...

臨澤禮儀習俗

  臨澤人民歷來好客,以忠厚淳樸著稱。敬長輩禮儀先行,重親友禮尚往來。禮儀習俗多而繁瑣,但又有“禮多人不怪”之說。婚喪嫁娶,年頭節下,都以行“跪拜禮”和“作揖”禮為主,30年代開始,才有“鞠躬禮”,但也只限於青年學生。解放以前民間沒有“握手禮”,尤其男女握手,那一定被視為男女“授受不清”。舊時行“叩頭作揖”禮 ...

臨澤住宿習俗

  解放前,農民住宅,均為土木結構的平房。其樣式有:財主富豪構築土壘的屯莊,為的是防匪防盜,四壁牆高一丈八尺至二丈四尺,底寬丈餘。牆頭上還構築女兒牆,四角有角房或角樓,牆頂有通道,可以四周巡視。莊內建築四合院,有的屯莊內可建四院至五院房屋,名曰“五子奪魁”。主院堂屋為四梁、八柱、九宮、十一檁,兩側有抱廈,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