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臺南不吃粽子的“端午節”

臺南不吃粽子的“端午節”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這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節日一到,家家戶戶都清掃一新。節前人人都要理髮,據說若是頭髮太長,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粽子。所以,節前的理髮店生意最興隆。端午那天,婦女們頭上佩帶艾葉,孩子們身上掛著香囊,也叫“香荷包”。這種荷包用五色綢布做成鳥獸形狀,裡面包上香沫,讓孩子們掛在胸前,不但香氣撲鼻,還可以防疫除病。

  端午節的食品中,少不了黃花魚,因為有從祖上傳下來的民謠“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但主要的還是吃粽子。臺灣的粽子有甜粽和鹹粽,甜粽用庚粉和糯米混合蒸成。庚粉是一種黃色藥粉,有防腐作用。甜粽蒸熟後再加上白糖和蜂蜜食用,香甜可口。鹹粽用豬肉、香菇、蝦米和糯米相拌。端午那天還要舉行龍舟比賽。

  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據說,鄭成功率軍入臺之初,軍糧匱乏,端午節無米包粽子。並不富足的臺民聞訊,爭著送來薯粉、花生、豆類等食品。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物摻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節。此後,臺南人年年過端午節都以“煎堆”代替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傳說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傳說

  吃粽子,是慶祝端午節的又一項飲食習俗。關於粽子的來源,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之後,楚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駕著船,把裝在竹筒裡的米飯,投到汩羅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25-55年),長沙地方有一個叫歐回的‘人,說他白天見到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人,並對他說:“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吃了。今後你們可以用艾葉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絲繫牢,因為蛟龍最怕這樣的東西。”說完人便不見了。

  後來歐回把這事告訴大家,大家又一傳十,十傳百,並都按此照辦,於是就產生了粽子。其實粽子的產生比屈原活著的時代還要早。據有關文獻記載,棕子最初僅是把糯米煮好捏成團狀,一是自己食用,二是投人河中供奉龍神。

  粽子的演變歷史

  粽子又叫角黍。《本草綱目》記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子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曰角黍,今多用糯米矣。”這對粽子的形狀和原料作了說明。而周處《風土記)>述說的“仲夏端午,端初也,以菰葉裹粘米,以慄棗灰汁煮之令熟,節日啖,取陰陽尚包裹之象,亦曰因屈原也”則更說明端午食棕的風俗起於紀念屈原。楚人弔祭屈原,最初是以竹筒貯米投入水中,曰“筒粽”,後來為何改成了角粽呢?《湖南掌故備考》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東漢建武年間,長沙人歐回有一天看見一個人,他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對歐回說:“你們每年祭弔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吞吃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粽子,再用五色的絲線捆牢,蛟龍最怕這些東西。”自此,人們就用艾葉裹黍米做成角黍,筒粽便改成了角粽。

  最先的演變是在東漢,棕子由用竹筒裝米的作法改用孤葉(莢白外面的葉子)、蘆葉或棕桐葉包裹而成三角或四角形狀。東漢末年應助著的《風俗通》說:“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我們不僅從中瞭解到當時棕子的做法,而且還知道了東漢時的粽子不只是節日的傳統食品,人夏時節人們也常吃粽子,可見東漢時粽子不過是一種普通食品。

  到了西晉時代,粽子才逐漸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這時期,端午節吃粽子已經很盛行。在東晉的時候,粽子裡面包的東西,只是黍米或糯米加棗、慄等物,一般是在端午節時在家庭中包制。

  唐朝時,粽子不僅成為民間食品,而且還被皇宮所珍視。唐明皇有詩云:“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看來唐明皇吃罷粽子,感覺不錯,對粽子評價頗高,同時也能讓我們隱約感到恢弘的盛唐氣象。因為小小的粽子,竟然引起皇帝的詩文雅興。不僅如此,每到端午節皇宮中便“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讓人們用小角弓射,射中哪隻吃哪隻,射不中者不得吃,大概唐明皇的雅興,是從這歌舞昇平的吃粽子的遊戲中引發出來的吧。而唐人姚合的“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表明粽子已成為民間市井的普及食品了。這時的粽子餡加進了各種果仁,首都長安還出現了專門制賣粽子的店鋪,“庚家棕子,白瑩如玉”是唐朝詩人段成式吃過一家庚姓店鋪的粽子後所做的評價。

  宋朝時候的棕子,裡邊包的餡有柿幹、銀杏、赤豆等。外用莢葉、薯葉裹住煮成。另外,當時粽子食譜中有了“巧粽”一名,還有用艾葉浸米而成的“艾香粽子”,可見粽子的品種這時已逐漸增多了。

  明代,有用蘆葉包裹的粽子,粽餡的種類有豆沙、豬肉、桃仁、胡桃、蜜糖等。肉餡葷粽的出現,使粽子的品種有了新突破。

  清乾隆時代,又有了“火腿粽子”的葷粽,使葷粽品種越來越豐富了。

  古代關於端午粽子的詩句

  1、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2、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閒對燕飛鷗舞。——宋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3、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閒對燕飛鷗舞。——宋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4、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唐殷堯潘《端午日》

  5、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有關粽子的詩句_粽子的句子_端午的詩詞有關粽子的詩句_粽子的句子_端午的詩詞。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宋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

  6、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汴京元夕》

  7、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蘇軾《浣溪沙端午》

  8、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9、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宋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10、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京都元夕》

  11、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13、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宋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14、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歐陽修《魚家傲》

  15、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宋蘇軾《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根據民間傳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的大臣,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粽子古稱撥、角黍、筒粽、粘黍等。粽子是因為人們把它包成棕擱葉心的樣子,“棕”、“棕”諧音,形似棕擱葉心而又是以米作原料,所以叫“粽子”。角黍是因為粽子的形狀有稜有角,內裹粘米而得名。稱筒粽是因為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對粽子的由來、形狀作過如下描述:“古人以孤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擱葉心之形,故曰粽,日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看來端午節的粽子不只是吃,而且還作為禮品相贈,作為祭品以吊屈原。

  古時候,人們吃粽子的程式也很別緻,吃以前先做一個小遊戲,比賽看誰解下的粽子的粽葉長,長的為贏,因此,有人把端午節也叫做“解粽節”。

  粽子這種香甜適口的食品,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不一,風味各異。時至今日,過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了。

  粽子的歷史演變

  最先的演變是在東漢,棕子由用竹筒裝米的作法改用孤葉(莢白外面的葉子)、蘆葉或棕桐葉包裹而成三角或四角形狀。東漢末年應助著的《風俗通》說:“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我們不僅從中瞭解到當時棕子的做法,而且還知道了東漢時的粽子不只是節日的傳統食品,人夏時節人們也常吃粽子,可見東漢時粽子不過是一種普通食品。

  到了西晉時代,粽子才逐漸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這時期,端午節吃粽子已經很盛行。在東晉的時候,粽子裡面包的東西,只是黍米或糯米加棗、慄等物,一般是在端午節時在家庭中包制。

  唐朝時,粽子不僅成為民間食品,而且還被皇宮所珍視。唐明皇有詩云:“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看來唐明皇吃罷粽子,感覺不錯,對粽子評價頗高,同時也能讓我們隱約感到恢弘的盛唐氣象。因為小小的粽子,竟然引起皇帝的詩文雅興。不僅如此,每到端午節皇宮中便“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讓人們用小角弓射,射中哪隻吃哪隻,射不中者不得吃,大概唐明皇的雅興,是從這歌舞昇平的吃粽子的遊戲中引發出來的吧。而唐人姚合的“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表明粽子已成為民間市井的普及食品了。這時的粽子餡加進了各種果仁,首都長安還出現了專門制賣粽子的店鋪,“庚家棕子,白瑩如玉”是唐朝詩人段成式吃過一家庚姓店鋪的粽子後所做的評價。

  宋朝時候的棕子,裡邊包的餡有柿幹、銀杏、赤豆等。外用莢葉、薯葉裹住煮成。另外,當時粽子食譜中有了“巧粽”一名,還有用艾葉浸米而成的“艾香粽子”,可見粽子的品種這時已逐漸增多了。

  明代,有用蘆葉包裹的粽子,粽餡的種類有豆沙、豬肉、桃仁、胡桃、蜜糖等。肉餡葷粽的出現,使粽子的品種有了新突破。

  清乾隆時代,又有了“火腿粽子”的葷粽,使葷粽品種越來越豐富了。

  端午節吃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粽子這種香甜適口的食品,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不一,風味各異。時至今日,過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了。

  我國的粽子有南北之別,餡則有葷素之分。一是涼吃的素粽,北方素棕以北京江米(糯米)或黍米為主,餡心以小棗、栗子、青梅、百合、蓮子、白果、花生、松子、芝麻、桃仁、柿餅、果脯等製成;南方的素粽以蘇州、寧波等地的最負盛名,其餡心多以糯米佐以豆沙、赤豆、椰茸、蓮茸、棗泥等製成。二是熱吃的葷棕,主要盛產於南方,餡心有鮮肉、鹹肉、火腿、水晶、雞蛋、雞肉、燒鴨、乾貝、燒蛋等品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東潮州一帶的人喜歡吃一頭用甜料、一頭用鹹料做餡的一粽兩味的“雙拼粽”。

  粽子的口味,有甜、鹹、香、辣之別;在外形上,有角粽、錐粽、稱錘棕、小腳粽、枕頭粽、筒粽之分;在包皮上,有棕葉、竹葉、葦葉、蓮葉、菰葉等類別;品種有桃花粽、八寶粽、火腿棕等型別;在個頭上,有形若小寶塔的,長及尺許,大的一隻重約一斤,小者一兩可稱四隻,一般的粽子為一兩重左右。


端午節為什麼要粽子 端午節粽子原因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原因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吃粽子時,可以適當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於消化。最好,配一些 ...

睡前2小時最好別粽子 端午節粽子注意事項

  端午節快到了,又是一年吃粽子的日子,相信大家現在已經提前吃上粽子了吧?不過,粽子雖然好吃,但大家一定要了解相應的注意事項,例如,有專家表示,睡前2小時最好別吃粽子等。此外,有部分特殊人群可能不適合吃粽子哦~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端午節吃粽子注意事項。   睡前2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   ①不要 ...

端午節習俗之粽子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 ...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除了粽子還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習俗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 ...

端午節為什麼要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粽子賽龍舟的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和吃粽子,其主要目的也是。拯救”屈原。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雲:“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屈原出生在湖北秭歸縣三間樂平裡,戰國時代楚國人。由於他學識淵博,明於治亂, ...

端午節粽子的來歷 為什麼端午節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屈原,後來端午節吃吃粽子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 ...

端午節的傳統民俗活動 端午節不僅是粽子划龍舟

  端午節的傳統民俗活動 端午節不僅是吃粽子划龍舟   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