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臺安喪葬習俗

臺安喪葬習俗

  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在這方面都有自己的習俗。臺安地區漢族在處理喪事時大體遵循以下習俗:

  1、送終報廟

  一般在老人彌留時,兒女至親在老人身邊給老人洗手洗臉,男的理髮,女的梳頭、剪指甲,穿上壽衣後,抬到事先準備好的床排子(用土坯或磚搪木板,又叫存凳)上,頭朝西,仰臥,直至老人停止呼吸,這叫“送終”。之後,用一尺見方的藍布蒙在死者臉上,以銅錢壓口,孝子舉雙手拽堂屋門檻為死者指路,連呼三聲“西方大路走”(迷信說法:西方為佛教之極樂世界,希望死者登上天堂),同時用線繩給死者絆手絆腳,俗稱“絆屍”。給死者手中握饅頭,俗稱“打狗包子”。遺體整理完畢,兒女們在一手提水壺的長者引導下,到附近土地廟(無廟處,以三塊磚支立象徵)燒紙上香,灑漿水飯,叫“報廟”。

  2、報喪送行

  老人去世後,家人要儘快向親朋好友發出報喪帖,或登門通報死訊。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墓地,並確定入殮和下葬的日子、時辰。在安排人員打墓的同時,家裡早、午、晚按規矩做孝事:上香、燒紙、更換供品。一般在第二天午後,子女侄孫等近親要上廟燒紙活(男扎馬,女扎牛),這叫“送行”。

  3、入礆守靈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入殮時,執事人用棉團蘸“倒頭燈”中的油為死者開光。蓋棺後“釘釘”時,子女要跪著喊“躲釘!”其聲悽切。從老人去世到出殯前,都是親友守靈時間。這段時間,子孫晚輩披麻戴孝在遺體旁守候,接待親友的弔唁。每天早晚,兒女們都要哭“開門紙”,有的人家請鼓樂班子以笙簫管絃寄託哀思。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要舉行“辭靈”祭典,長子主祭上供,兒女至親逐一哭祭。

  4、出殯入葬

  通常在死者死後第三天出殯(有的迷信躲開農曆初一、十五、二十三而可能拖延)。出殯時根據條件有16、24、32人抬扛不等,這叫“抬重”。長子用孝繩一端拴在棺材前,另一端拉著,表示孝子抬頭扛,親自將先人送到墓地;次子或大孫子打“靈蟠兒”,撒“買路錢”。落葬時長子先填頭鍬土,蓋上棺木角,隨後大家動手埋葬,同時燒紙紮活。葬後三天“圓墳”,死後第六天晚上“上望”,七天燒“頭七”,“三七”、“五七”做供,“百天”時燒“百日”,子女除孝。此後,每年燒“週年”,直到三週年時紀念才算完畢。

  1968年1月,臺安縣殯儀館在縣城東建成,開始推行遺體火化,即由傳統的土葬改為火葬。其後的1969—1970年,全縣開展了比較徹底的“平墳”活動,原有比較集中的佔地墳冢悄然消失。從1989年起,臺安縣已連續13年遺體火化率達100%,在全省農村縣區名列前茅。由於人們普遍信奉“入土為安”的舊俗,遺體火化後除極少數人家將骨灰存留殯儀館以外,大多人家都將骨灰葬於公墓(目前縣內有三種公墓:政治性公墓、經營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隨著殯葬改革的深入,臺安喪葬習俗也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報喪形式多由現代化通訊工具代替;運送遺體不再用人抬,而用專用的靈車接送;服喪,除少數仍戴全孝外,只是臂戴黑紗,胸佩白花;更有些崇尚現代文明的人們早已摒棄了封建迷信的繁文褥節,而代之以向遺體獻花,對骨灰實行樹葬等,為臺安的殯葬習俗開了一代新風。

初終薩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死,為壽終正寢,這樣正常死亡的老人被稱“老喜喪”,整個喪葬之禮與婚嫁之禮同樣稱作喜事,只是色調不同而已。對這種正常死亡,家人是早有準備的。壽衣壽材早就做好,孝子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並做了物資上的準備,這時親屬要給死者沐浴更農,穿戴好內外衣裳,因為死後屍體僵硬不好穿戴,另外出於迷信,在民間認為沒來得及穿好衣服就嚥氣,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內疚的。臨終時另一種僅俗是換地方。福建是移至詞堂,安徽是由房中遷至前廳,山東是移到正屋的靈床上,有的移到門板上,對此稱作“挺屍”。

  1.臨終之前。

  一般垂危之入要對親人囑咐、安頓或者委託別人照料幼小,或希望女嫁誰家、子娶誰人,歷史演義中的“託孤”就是由此而來的。民間迷信認為,若有什麼心願未了,死者會含淚不螟,就是“死不螟目”。古代有這樣的記載,某:郡的郡守夫人死不螟目,是臥泊丈夫續絃、兒子受苦,於是郡長就請人祈禱,禱詞曰: “夫人一貌玉無理,四十年來鬃末氓:何事臨終含眼沮恐教兒子著蘆花”,吟畢眼合。

  2。初死之時。

  在古禮中有“屬礦”,就是用新蠶絲、新根花試死者有無鼻啟,接著是“復禮”,也就是“招魂”。家裡人到房上或高坡上,朝祖先發源地呼喊死者的名字,叫他回家。復禮是親屬希望親人迴歸的禮儀,之後還要檢查死者的鼻息、脈搏,然後是“初哭”。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待死人在歸天路上的種種複雜儀式都是以靈魂的虛擬存在為前提的,那死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個生命需要人們去關愛。客家人的喊驚習俗是這一思想的全體體現,當地小孩感冒發燒或其他病症發生時就要由孩子的母親及其他中老年婦女燒香燭喊驚,認為小孩生病是因為靈魂離開了孩子的肉體,及時叫回靈魂孩子就相安無事了。

  古人相信人的靈魂在生前與死後是一脈相承的,人生有現世與來世,由此推斷世界也有陽界與陰界,根據靈魂不死的觀念,人死了以後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就是那個人們稱作陰朝地府的地方。客家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多做善事能夠蔭子蔭孫,今世不好死後也能得到好報。諸如此類的說法雖有懲惡揚善之意其本意並不是很壞的,但這迷信說法給人們帶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客家人的喪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傳統,以土葬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後隨著政府的倡導逐步實行火葬。另有合葬、撿金(改葬又稱“作風水”)、做生意、野葬等習俗。因篤信靈魂不滅的觀念,舊時客家人對墓穴向來特別重視,一如生人起房,叫“陰宅”,猶重風水,凡築墓葬必請風水先生選日子、時辰、選墓地、看朝向等。

  喪葬禮可以說是人生禮儀中最為繁瑣複雜的一種。它的儀式較多,是其它許多禮儀所不及的。同時,這種禮儀也最莊嚴、隆重。客家人的喪葬儀俗繼承了漢文化傳統的許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這種禮儀中體現出來。同時由於長期流遷以及與當地土著的交流與融合,使得客家的喪禮形成了自己民系獨有的新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客家喪葬儀規上顯得既溫情脈脈,極富人情味,同時也有幾分嚴苛和冷峻。

  送終——客家傳統習俗認為凡人年在六十虛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對於這種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質上早有準備,兒女子孫都要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聽遺囑,哭泣盡哀並燒紙禱拜死者“昇天”,是謂“送終”。客家人對送終一事相當重視以沒能跟老人說上話為終身遺憾,所以聞說父母或其他至親病危訊息一般都要立即趕回,盡最大可能見上最後一面,因此即使不遠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趕回。

  報喪——報喪是指喪家向親戚鄰里報告死訊、喪期、葬期。一般小殮後,喪家即將死訊報告親朋好友,以便他們在大殮及時前來弔唁。報喪的形式有口頭的,也有持卜文的,後世還發展出來在報紙上登卜告報喪。民間一般以口頭為主,即孝子或長孫親往報喪,對那些至親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則禮數不到,對那些較為疏遠的則捎個口信即可。

  裝殮——裝殮是指把死者裝裹、放入棺材。古禮裝殮分大殮(入殮)、小殮。三日小殮,五日大殮,或次日小殮,三日大殮。這也是和所謂三月下葬的舊俗相應的。後世一般家庭停喪時間較短,入殮也就比較及時,大多臨終空好壽衣,第二天便裝殮入棺。


維吾爾族人的喪葬習俗

  維吾爾民間的喪葬儀式,雖說都按照伊蘭教的教規進行,但因各地教派的不同,歷史文化淵源的影響的相異,所處地理環境的區別等因素,在大同之中有許多小異呈現出形形色色的特點。   □驅鬼避邪   在維吾爾民間,當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病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其親屬就請來一位阿訇到家裡唸經驅鬼避邪,同時,由阿訇用小木 ...

佤族的喪葬習俗

  佤族人死後,實行獨木棺土葬。過去佤族認為人死是由於已死去的家裡人把他(她)的靈魂叫走了, 他的靈魂永遠離開了他的肉體。在病垂危的時候,要殺豬、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認為病人的靈魂已 去,要給其準備後事。人死後,拿幾塊半開放入死者口中,無半開可放茶葉、鹽塊或糖塊代替。換上壽 衣,用棉線將死者的雙腳拇指拴攏, ...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採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 壩消 。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布朗語叫 壩朗木瓦 ;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 壩格登 ;最低一段是埋 ...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傳統喪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種,以土葬為主。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每個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塊或幾塊墓地,有的把這種墓地稱作龍山,傣語叫作 壩消 , 壩消內的林木,是不許砍伐的,把它稱為 龍林 。久而久之, 龍林 蒼勁挺拔,蔥蘢青翠,變成了一片風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風景更加秀麗。   ...

拉祜族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

河北懷婚嫁習俗

  河北懷安婚嫁習俗   解放前,懷安婚嫁均受封建禮教約束,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定,男女雙方婚前不識,撮合成偶。   婚姻初始,經媒人說合,男女雙方家長認可,即分別請人看 黃曆 。根據男女各自的生辰八字 合婚 ,如無大忌,即可議婚 換貼 。 婚貼 在男女家中三天,三日內家中平靜無事為 順 ,順者婚事可議 ...

俄羅斯族的喪葬習俗

  凡人死,無論男女老幼均內襯白衣,外部穿戴整齊,停放室內,頭向牆角有聖像的地方,腳朝著門,旁點臘燭,長者唸誦例行的祭詞,親友魚貫而行向死者告別,然後將屍體入棺,送墓地埋葬。均為木棺土葬。埋法,是將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墊起20釐米高,棺材周圍豎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橫樑,樑上蓋木板,再鋪樺樹皮(耐久不易腐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