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臺灣的民間年俗

臺灣民間年俗

  春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美麗的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圍爐

  在臺灣,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圍爐”時桌上的每樣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魚圓(丸)、肉圓取意“三元”,象徵團圓。蘿蔔,臺灣和閩南一樣叫“菜頭”意為“好彩頭”有吉兆之意。全雞的“雞”,臺灣語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蚶,臺灣詰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圍爐”進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連根煮熟後,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圍爐”時,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突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

  走春

  藝術中國

  是臺灣民間對“拜年”的一種俗語,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說些吉利話,主人都會拿出以硃紅色木盒或九龍盤盛的糖果,並端甜茶,熱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間的親密。客人告辭離去時,主人和客人向對方的孩子互贈紅包。

  吃長年菜

  新年春節裡,臺灣同胞有一種吃長年菜的習慣。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那種莖葉很長,帶有苦味的芥菜。今日臺灣,人們的各種活動,迷信色彩比較重。他們認為這種菜,葉長,絲長,象徵命長。有的人在煮時還故意加上一些長長的粉絲,說這樣綿綿不斷,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一般人都知道,蔬菜具有吸油的功能。新年春節裡,大魚大肉,油油膩膩的,吃點蔬菜不僅可以解油,而且還能調劑胃口。所以,臺灣同胞新年春節裡吃“長年菜”的習慣,是一種很符合科學的飲食之道。

  避債戲

臺灣的民間年俗

  春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美麗的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圍爐 在臺灣,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圍爐”時桌上的每樣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魚圓(丸)、肉圓取意“三元”,象徵團圓。蘿蔔,臺灣和閩南一樣叫“菜頭”意為“好彩頭”有吉兆之意。全雞的“雞”,臺灣語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蚶,臺灣詰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圍爐”進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連根煮熟後,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圍爐”時,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突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

  走春 “走春”,是臺灣民間對“拜年”的一種俗語,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說些吉利話,主人都會拿出以硃紅色木盒或九龍盤盛的糖果,並端甜茶,熱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間的親密。客人告辭離去時,主人和客人向對方的孩子互贈紅包。

  吃長年菜 新年春節裡,臺灣同胞有一種吃長年菜的習慣。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那種莖葉很長,帶有苦味的芥菜。今日臺灣,人們的各種活動,迷信色彩比較重。他們認為這種菜,葉長,絲長,象徵命長。有的人在煮時還故意加上一些長長的粉絲,說這樣綿綿不斷,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一般人都知道,蔬菜具有吸油的功能。新年春節裡,大魚大肉,油油膩膩的,吃點蔬菜不僅可以解油,而且還能調劑胃口。所以,臺灣同胞新年春節裡吃“長年菜”的習慣,是一種很符合科學的飲食之道。

  避債戲 過去,臺灣過年時,民間有這樣一項別開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節目——“避債戲”,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廟演戲。那些欠有別人債款而年前又無法還清的人,為了躲避債主上門催債,便偷偷地跑到廟前的“避債戲”臺前“看戲”這時,如果討債或收賬的人,硬是闖到“避債戲”臺下來找人要錢的話,不僅會惹起“公憤”,而且必遭“群打”,討個沒趣。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這樣,那些躲債的“看戲”者,也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家“歡度”新年了。這一習俗,如今在臺灣民間的一些鄉村裡仍然保持。

臺灣年俗多情趣:送“灶君”蒸年粿 拼個好彩頭

  一進農曆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在臺灣,春節習俗與祖居地閩南地區相差無幾,但也有些不同的情趣和特色。

  送“灶君”

  臘月廿四“掃塵”後,開始貼年畫、春聯。家家戶戶要買又甜又粘的蜜餞、茶料,放於灶臺的“司命灶君”前,泡沏3杯清茶,燒香放鞭炮為“灶君”送行,讓他“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

  過年時,臺灣同胞還會在傢俱上貼“春”字,但米缸不興貼“春”,臺灣方言“春”與“伸”諧音,糧食有“伸”餘,意味人口少了不吉利。所以,米缸大都貼個倒置的“福”,寓意“福到了!”

  蒸年粿

  臺灣有首年粿歌:“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蘿蔔)粿吃點心。”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要發得好才會發財。菜包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菜頭粿取其好彩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

  臘月廿八前,家家戶戶做好年粿,炊粿可是件嚴肅認真的事。臺灣人俗信蒸年粿時,都會有“年糕神”看護,年粿發不發,關係著來年一年的運途,所以主婦們都嚴禁小孩在灶臺旁問這問那,更禁忌說出不吉利的話,以免“年糕神”發怒,新年運勢“發不起來”。

  好彩頭

  除夕這天習稱“年夜”,臺灣俗語“年夜沒返沒某(妻),清明沒返沒祖”,說的便是年夜合家團聚的意義。

  年夜飯所吃的菜幾乎都有象徵意義,如吃“韭菜”(“韭”與“久”諧音),寓意年壽“久久長長”;吃菜頭(蘿蔔)表示好彩頭;吃“全雞”,表示全家福(“雞”與“家”諧音)。

  臺灣特產甘蔗,人們習慣在自家大門後兩側,分置兩株帶葉的甘蔗,寓意甜蜜盈溢家門。年夜飯後,全家人圍坐分吃,俗信一節一節啃,來年生活會如甘蔗一樣甜美。

  吉祥話

  臺灣春節禁忌甚多,正月初一這天不能洗衣,不能動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如果小孩失手打破碗碟,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落地開花”、“碗豁嘴,大富貴”之類吉語。

  臺灣同胞習稱春節為“初一早”。早飯後親友走家串戶互相拜年。多數人家備有金棗


臺灣多情趣:送“灶君”蒸 拼個好彩頭

  一進農曆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在臺灣,春節習俗與祖居地閩南地區相差無幾,但也有些不同的情趣和特色。   送“灶君”   臘月廿四“掃塵”後,開始貼年畫、春聯。家家戶戶要買又甜又粘的蜜餞、茶料,放於灶臺的“司命灶君”前,泡沏3杯清茶,燒香放鞭炮為“灶君”送行,讓他“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    ...

南方其他地區

  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 ...

老上海傳統

  傳統裡的年有哪些儀式?上海人的年又是怎麼過的?2月5日,記者請上海檔案館編研部主任邢建榕、上海民俗學家薛理勇、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仲富蘭共同進行了一次簡要梳理,其中大多是現代社會里已看不到的一些風俗和場景。   祭灶   蘇浙滬一帶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女人備好粽子糖、麥芽糖等糖果,男人對 ...

湖北:年夜飯上三全三糕三丸

     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髒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楚風楚俗》等湖北風俗畫冊的拍攝者吳 ...

臺灣民間贈禮禁忌

  人與人往來應酬需要攜帶一些禮物,臺灣民間俗稱“帶夥手”。在臺灣有些東西是不能作為禮物相贈的。   禁用毛巾贈人。從前臺灣民間喪家慣例於喪事完畢後送毛巾給吊者,用意在於讓弔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所以臺灣俗語有“送巾,斷根”或“送巾,離根”之說,送巾便有永別之意。因此在普通情況,若贈人毛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 ...

臺灣民間住宅裝飾

  臺灣民間常規居屋,稱為「住宅」,或者「舊厝」,至今猶存,顯示出古色古香的民族色彩。   臺灣同胞中的漢族人,基本上是從閩甫和廣東遷移過去的。他們的先輩為了有個「落腳」地方,便按照閩南民屋建築的格式營造「住宅」,或者依據粵式的客家民居營造磚木「住宅」。先前到臺灣的閩南人,如果「落腳」山鄉,便尋找揹負蒼崖,地 ...

臺灣民間戲劇

  正音   最早傳入臺灣的是傳統京劇的前身一一次簧曲調(即西皮、二簧)。據《臺灣外紀》記載,在鄭芝龍管理臺灣前後到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即17世紀前半期,皮簧曲調已從大陸傳入臺灣了。那時,臺灣通事何斌,從大陸請了戲班在自己家搭臺唱戲,演出皮簧曲調,從此揭開了這種戲劇在臺灣發展的序幕,並被臺灣人稱之為“正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