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花椒在川菜中的地位,不但在“麻辣燙”三個字中顯現,因為它在川菜中有“三椒(花椒、海椒、胡椒)之王”美稱。不僅是川菜,就是中國其他地方菜譜的 “五香”“八味”“十三香”中,它都有極重要的地位。北方人做紅燒、滷味的肉食,也會說:“放上花椒大料”。各地油炸的肉類、海鮮類食品,同時上桌的是一碟椒鹽,那椒字,就是以花椒和鹽巴為主料的。不過其他地方用花椒做魚肉主要是用來去除腥羶味道的,吃菜的人品嚐不到花椒的麻香味,算不得吃花椒。在四川可不一樣了,四川人買花椒是很講究的,愛買整粒的,一是因為磨成粉未香味容易散失,二是為了辨別質量。要買正宗的“漢源花椒”或“大紅袍花椒”,要聞一聞香不香,嘗一嘗麻不麻,丟到嘴裡一粒,麻得舌頭不聽使喚了,才高興的掏錢。所以,人們都是少量的自己磨花椒粉,使用前先烘炒整粒花椒,再碾碎或磨粉備用。
再說四川人吃花椒的實踐。根據我的經驗,到川菜館裡吃飯,要想知道他做的川菜地道不地道,你只要嚐嚐他的花椒正宗不正宗就知道了。只有他使用的花椒又香又麻,讓你舌頭上的所有味蕾都張開來,去準備迎接更美味的佳餚,才說明,這家飯店在使用佐料上不含糊。飲食是一種文化,川菜是飲食文化的上乘之作,它的特色就是把各種調料使用到了極致,裡面體現了四川悠久歷史和人文傳統中的幽默和誇張。如果號稱川菜館的菜餚,使用了劣質佐料,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褻瀆。所以,一粒花椒,可以檢驗商家的職業道德。而不會吃花椒的人,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愛吃川菜。過去到成都著名的"陳麻婆豆腐"老店吃飯,顧客要自己到視窗端那碗麻婆豆腐菜。只見紅白相間的菜餚坐在熱騰騰的爐子上咕嘟咕嘟的冒著熱氣,大師傅乘上一碗端給你以後,還要指著旁邊缽子裡的花椒麵,說一聲:“要是不麻,花椒自己加!”其實,那菜裡已經放了不少的花椒麵了。
在成都和重慶吃火鍋,如果你要是吃麻辣的水平不高,千萬記住,早一點把紅鍋子裡面飄著的海椒和花椒用漏勺撈出來,否則越煮越麻辣。撈出來的東西會把外地來的客人嚇一跳,朝天椒和花椒能裝上一大碗。四川飯店裡的熗炒時蔬,如空心菜、油菜薹、小白菜、豌豆尖等等,都要將油燒熱後,先下花椒粒、幹海椒,炸出香味,再下蔬菜翻炒。做法不像其他地方,要把炸過的花椒海椒撈出來,而是就讓它們在菜裡面。每次吃菜的人都會挑出一小堆花椒粒來。
四川路邊賣的茶葉蛋鍋裡都飄著海椒和花椒。四川著名的休閒小吃怪味胡豆,吃到嘴裡的第一感覺就是“麻安逸了”。四川過去端午節買的粽子,主要是椒鹽粽子,裡面有一粒一粒的花椒粒。四川飯店裡端上來的五香豆腐乾,中間有一粒一粒的花椒粒。在正宗的川菜館吃火鍋、水煮魚、麻婆豆腐等菜餚,花椒吃到嘴裡,會帶來麻酥酥、熱騰騰、辣乎乎、香噴噴、汗淋淋,爽徹心肺的快感和刺激,從腦殼頂麻到腳板心。
花椒是好東西呀!川人有“寓醫於食”的傳統,把中國傳統醫藥知識與飲食烹調相結合,藥借食力,食助藥威。花椒就是一味好藥,富含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順風理氣、止痛去寒的藥效,能開胃、健脾、理氣、止瀉、驅除蛔蟲、治風溼、關節炎、嘔吐、腹瀉、感冒、牙痛,對多種細菌有明顯抑制作用,能區域性麻醉止痛,抗衰老。
花椒的麻醉作用在川菜的飲食科學裡發揮了作用,有人說這是“防辣塗的麻”,把舌頭表層的的味蕾先麻痺了,再辣的海椒都可以對付。這可能是四川人吃海椒的武功秘籍。不過,我認為花椒的麻醉是定向的,只針對辣味,麻醉的舌頭對其他美味十分敏感。所以,吃了花椒以後,你會更加容易的欣賞到“一菜一味,百菜百格” 的川菜特色。
不吃花椒,買上一些四川正宗的好花椒放在家裡都不吃虧:小蟲子鑽到你調皮孩子的耳朵裡,你用花椒油滴進耳內,蟲子就會出來;廚房角角落落放點花椒,可以防止螞蟻滋生;衣服箱子裡、米桶裡放點花椒可以防蟲、防黴;花椒水洗頭擦身,可以使頭髮烏黑、皮膚光潔。
就是多聞聞花椒的氣味都有很大的好處。古代四川漢源花椒有“貢椒”稱謂,進貢的數量很大,皇家不只是用來做菜,還用它祭祀祖先、迎神、驅疫、避邪,最主要是用花椒和泥塗牆壁,而且是用於皇帝的寢宮,所以,皇后所居的宮殿又稱“椒室”或“椒房”。之所以用花椒和泥塗牆壁,就是因為花椒樹結實累累,花椒又溫暖、芳香,因此,一方面借花椒之氣味起保胎的作用,薰陶后妃肚子裡的小皇子、小公主,一方面視花椒為多子多福的象徵。所以,家裡擺上一些花椒,使用價值和文化意義都是很大的。
又是一年粽飄香。在今年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由本報聯合新浪微博共同主辦、嘉興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協辦的“舌尖上的端午”微散文大賽今日正式開鑼,來自全球各地的網友可透過新浪微博釋出“微散文”,用不多於140字的精練文字,挖掘端午民俗傳統文化的魅力,抒發自己對端午的期待和感悟。
嘉興端午習俗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是我國端午節慶活動流傳的典型地區。近日,國家文化部決定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嘉興共同主辦2012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並納入今年文化遺產日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這是我市自2010年起連續第三年舉辦國家級端午節慶活動。
嘉興端午習俗融合了吳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江南水鄉文化的特質,歷經千百年的傳承演繹,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嘉興還是全國首個端午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而作為端午習俗的重要保護傳承地,嘉興歷來高度重視優秀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傳承,1997年端午期間就開始舉辦南湖民俗文化節,連續多年的節慶活動挖掘了傳統資源,傳承了端午民俗。
政府大力推動,企業熱情參與,把嘉興端午文化的傳承推向了更高水平。而作為嘉興獨特的端午民俗文化的繼承、更新的一員,真真老老多年來熱心於對傳統端午文化的挖掘與傳播。比如,在嘉興月河歷史街區建起了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這個全國首家以粽子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專題宣傳推廣嘉興粽子文化、歷史、品牌變遷等,再現了嘉興粽子的前世今生,使參觀者能夠感受到粽子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外,真真老老連續多年在端午節前夕舉辦包粽子比賽、“我家的端午”演講比賽、“端午大家一起樂”大型廣場民俗活動、踏白船表演賽等活動,全方位展示端午民俗,多途徑闡述端午文化,給市民呈現了一個個熱鬧非凡、異彩紛呈的迎端午民俗場景,一次次勾起了嘉興市民對端午的美好記憶,把傳統文化“種”進了市民的心裡。據瞭解,至今已有70多年曆史的“真真老老”粽子,正是得益於嘉興粽子文化的發展推動,產品銷售半徑以長三角為支點向更廣泛的地區擴充套件。
伴隨著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的熱播,對於傳統美食承載著的親情、文化記憶,再次引發民間熱議,粽子、艾草、黃酒……這些有著舊風古俗的端午味道,你是否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過?心靈深處又有過什麼樣的美好記憶?這些古老而溫馨的舌尖記憶如何傳承與創新?……這就是“舌尖上的端午”所要記錄、所要傳達的。本報將同時推出“舌尖上的端午”微散文創作大賽專欄,每週擇優刊登部分優秀的微散文。
從今天起,請你以#舌尖上的端午#為話題,把自己齒頰留香的端午享受形成文字並@嘉興日報。藉助新浪微博的強大平臺,我們更期待此次徵文大賽留下華人端午文化的共同記憶與感覺。本次活動將歷時一個月,最終評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其中一等獎獎金為2000元。
舌尖上的老麵館生意很火 柯小軍 攝
舌尖上的老麵館生意不錯 柯小軍 攝
近日,廣州市內少數還堅持傳統手製麵條的竹園竹升面老鋪,在《舌尖上的中國》一片中為南派麵食爭得一席之地。紀錄片播出後生意異常火爆,卻因業主加租逾一倍,被迫將於本月18日停業搬遷。
網路配圖吃花,其實並不是一件新奇的事,很多養生書籍上都有關於古人吃花的記載,像是用桃花泡酒,就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屈原在《離騷》中有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菊之落英”,聽著十分有浪漫主義色彩,彷彿吃下花去,氣息都會慢慢華麗,叫人忍不住也向往起這道骨仙風、詩情畫意的生活來。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吃 ...
舌尖上的中國之初夏時節飲食—學江南人吸螺螄
螺螄的營養價值
《本草匯言》:螺螄,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利大小腸之藥也。
顧汝琳曰: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因風因燥因火者,服用見效甚速。
惟堪煮熱,挑出殼,以油醬椒韭凋和食之,不雜藥料劑中。
螺螄烹飪方法
海鮮美味炒螺螄
主 ...
舌尖上的中國之12星座最愛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之12星座最愛的味道,俗話說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鹹,真正精於美食之道的人當然還能舉出更多種特殊的味道來,而其中總有那麼一種,是每個人內心中至深的情結所在。當12星座遇到怎樣的味道時,會喪失全部的抵抗力呢?為什麼他們會對這種味道情有獨鍾?看過今 ...
我國是世界上最為尊崇美食的國家,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又引動了多少國人對美食的嚮往和追求,今天楊老師就根據生肖的特性,說一說嚮往美食的生肖們,咱們來一部“舌尖上的生肖”排行榜。
第一名:生肖豬心地善良而真誠熱情的生肖豬,大多是美食專家,不僅精心於廚藝,並且喜歡與朋友一起歡聚分享自己的廚藝與快樂。遭遇不順 ...
春捲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時稱為春盤。清代以後製作上有了改進,其餡料由芹、韭、筍組成,表示勤勞、長久、蓬勃之意。以後成為四時皆備的小食,稱為春餅。製作用料逐步改進。現代潮汕春餅的用料和製法:將面料製成的薄餅皮披開,放入用魚露、味精、胡椒粉、麻油、豬油攪拌均勻的綠豆瓣,豬肉,鮮蝦肉,香茹,蝦米和蒜茸,包成卷 ...
荸薺。據《中藥大辭典》記載:荸薺性味甘、微寒、無毒,有溫中益氣、清熱開胃、消食醒酒的功效。臨床上可用於緩解熱病煩渴、痰熱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狀。只要是那些熱病後餘熱未淨而導致的心煩口渴、口舌生瘡、便幹尿黃等有肝火現象都特別的適合食用荸薺。
橄欖。橄欖的果肉富含鈣質,新鮮食用對人體頗為有益。橄欖味甘酸、性 ...
1、《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這麼火,是因為貼切民生,以小見大,而且中國的吃和酒文化實在是源遠流長,享譽國內外。
2、《舌尖上的中國》是由陳曉卿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美食類紀錄片。該節目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講述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