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他,代詞,代指前文的老翁;
句子釋意:張良十分吃驚,想打他;
出自:《張良奇遇》,作者為司馬遷;
司馬遷簡介: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經濟學家,漢武帝時任郎中、太史令、中書令,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吾欲之南海的“之”通“至”,是去或到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我想到南海去。原句是: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意思是: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
之的釋義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之的意思是:富和貴都是人們所追求的。
2、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意思是: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透過正當的途徑得來,君子是不能安享的;貧與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透過正當的途徑擺脫,君子是會安然的。”
3、該句選自《論語·里仁》,孔子不反對追求財富,他認為“欲富惡貧”是人的一種共同的普遍的傾向,他考慮到了“欲富惡貧”的人性前提,承認人們追求財富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意思: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作用是使句意通順,取消句子獨立性。
原句譯文: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
出處:唐朝韓愈《師說》。
作者: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 ...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強調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
出處:老子《道德經》三十六卷:“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的意思是所作所為應當順應一種規律,也指大勢所趨;
原文典故出自《管晏列傳》: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翻譯: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
詞義:之,代詞,代指彘,就是代指豬。
翻譯:曾子馬上就要去殺豬。
出處:《曾子殺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曾子的妻子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馬上要去殺豬。
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同時這個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待人要真誠,不能欺騙別人,否則會 ...
1、反其道而行之是漢語詞彙,拼音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解釋為採取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2、【出 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
3、【英 文】to act in a diametrically o ...
1、“子曰:默而識之”的意思是: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裡。出自《論語·述而》。
2、《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1、翻譯:學習並且要按時複習學過的內容。
2、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3、譯文:孔子說: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