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苗族——牯髒節

苗族——牯髒節

  牯髒節是居住在貴州香爐山附近的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香爐山位於貴州省東南地區的凱里城西15公里處,是苗嶺有名的山峰,海拔120O餘米,方圓 15公里,四周石崖嶄絕,迭壘三層,頂平腰束,形如香爐,故名香爐山。

  “吃牯髒”,也稱“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節”、“踩鼓節”,是貴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苗家人自古以來認為用大牯牛的皮製成的大鼓,是祖先亡靈所居的地方,為一個血緣家族的紐帶和象徵。“吃牯髒”是遠古苗民祖先崇拜留傳下來的一種久遠的祭祖儀禮。

  關於“牯髒節”,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曾經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後,樹根變成泥鰍,樹幹變成銅鼓,樹枝變做貓頭鷹,樹葉變為燕子,樹梢變做鵲鴿,樹心裡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12個蛋,蝴蝶成為12個蛋的媽媽。蝴蝶媽媽親自孵蛋,孵了3年孵出了11個孩子,包括雷公、鬼神、龍蛇、虎豹、豺狼、擁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神、鬼、人、獸。其中有一個蛋3年過去了仍是一個蛋。蝴蝶媽媽只好請暴風幫忙。暴風把最後這蛋刮下山岩,碰破了蛋殼,鑽出一頭小牛。小牛出生後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下它,長大記恨不認娘,氣死了親孃蝴蝶媽媽。擁耶、妮耶用牛耕地種田,但就是從未有過好收成。鬼神告訴擁耶、妮耶:因為大牯牛不認親孃,氣死了蝴蝶媽媽,蝴蝶媽媽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園,長出好莊稼。只有把大牯牛當犧牲,祭祖蝴蝶媽媽,才能求得莊稼的豐收。擁耶、妮擁宰牛祭拜蝴蝶媽媽,立刻迎來大豐收。

  “吃牯髒”節包含著鬥牛、宰牛祭祖、用牛皮製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禮儀。

  祭祀祖宗用的牛皮大鼓,是在整段鑿空的楠木兩端蒙上牯牛皮製作而成的。這種神秘的大鼓分雙鼓和單鼓兩種。雙鼓由大小相同的兩隻鼓組成,鼓身長170釐米,直徑30釐米,是祖輩傳下來的,平時放在久婚無子人家中。據說供奉雙鼓,可使無子者得子,子孫繁衍不絕。單鼓為單隻,比雙鼓略為短小,祭時現製造現使用,鼓祭結束後,送藏山間巖洞,不再取用,任其腐爛。

  “吃牯髒”的節日分定期過和不定期過兩種。定期過所定時間,按苗族各分支的情況,並不統一。有每隔3年、7年、13年舉行一次的;有每過5年、9年舉行一回的;有每11年舉行一輪的。不定期過節,需經過占卜求卦而確定。“吃枯髒”的祭儀很是複雜,往往分接雙鼓、到山上原來藏單鼓處拜祭已腐爛的舊鼓(稱“翻鼓”)、制新單鼓、鬥牛、宰牛、送飯等一系列隆重儀式。

  其中鬥牛是最動人心魄的儀式之一,選用大牯牛相鬥,被選上的牯牛,稱之為牛王冠。供作鬥牛用的大牯牛不準殺生,對鬥死的大牯牛視為英雄,不能吃肉,要厚葬,還得在牛墓上樹碑立傳以記錄鬥牛戰功。 進行鬥牛時,苗民會把過路商販,外地遊客均視為苗家最尊貴的嘉賓,邀其共同觀賞鬥牛。 供祭祀作犧牲拜祖用的牯牛,要挑腰肥體壯的,並同樣被打扮成五顏六色。這些行將犧牲的祭牛中,那些角上掛著銀項圈和綠花鞋的,是專用來祭祀女祖先的;而用上掛著頭帕和青布鞋的,則是祭祀男祖先的。當夜色降臨之際.香爐山上用三根原木豎起砍牛架形成的祭壇。苗家壯漢吆喝著把所有祭牛卸了妝綁緊在木樁上,然後猛揮利斧把牛砍斃。這種神秘的砍牛祭祖儀式必須趕在日出前結束,並不許外族人參與觀看。天亮了,香爐山擺滿了整齊地排列在一起的祭牛頭,由被苗家尊稱為“波摩”的本族巫師為祭牛超度,並虔誠地唱起深沉的古老祭歌。 一系列祭祀儀式,在向祖先送飯敬獻供品後結束了。狂歡節就開始了。姑娘小夥,男笙女舞,歌聲笙音入雲,雙鼓發出低昂雄渾的音響,連年邁古稀的老漢也捏著長煙杆手舞足蹈,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爐山上狂歌暢舞,苗人又稱之為“踩牛堂”或“踩鼓”。

  (來源:網際網路)

苗族傳統的牯藏節

  “牯藏節”,也稱“吃牯藏”、“吃牯髒”、“刺牛”,是黔東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節日由苗族各姓牯髒頭組織。一般在歷史上關係較密切的村寨間進行,牯髒節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時間多在初春與秋後農閒季節,吃牯村寨殺豬宰牛邀請親友聚會,其間舉行鬥牛、吹蘆笙活動;大牯一般13年舉行一次,輪到之寨為東道。“牯藏節”的重要內容是殺牛祭祖。牯藏節是苗族古老傳統的信仰型別節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內容,亦有祝願豐收的含義。它的儀式莊重、禮節繁鎖、消費很大。因此,近幾十年來在大多數苗族地區已消失,惟黔東南的榕江、從江縣還舉辦過一兩次牯藏活動。

  榕江縣計劃鄉汙略苗寨的牯髒節,要選出一人任牯藏頭,每隔十三年過一次。在這當中的第七年正月初二,舉行一次“接龍”活動。接龍活動主要是從鄰村稿雪寨接回一頭白水牛。

  清晨,人們彙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樑上高呼:“誰家的牛吃麥苗呀!”只要聽到寨上有人“哦”地應了一聲,接龍隊伍就順著山樑載歌載舞地返回報京。負責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牽著白牛走在隊伍前面,白牛身後是蘆笙隊,人們伴著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聲中進了塘,男女老幼圍在一起跳起蘆笙舞和踩鼓舞,歡慶白龍歸位。之後,將白牛殺了,取角埋於塘底,表示白龍歸位。隨後將牛肉分別給各戶享食,稱為“吃龍肉”。

  榕江縣計劃鄉等地的牯髒節“十年兩頭吃”。分“議牯”、“選牛”、“吃牯藏”三個層次。“議牯”是寨上一姓氏選出一個牯藏頭,組織掌管牯藏節的領班,“選牛”選角長、腿粗、毛純威武的牛作為“開塘牛”和“掃塘牛”。“開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藏頭餵養;“掃塘牛”由另一姓牯藏頭來看護。選得牛後,人們放炮慶賀,並殺牛會宴議定吃牯藏日期,同時每家亦準備一頭牯髒牛。

  “吃牯藏”那天清晨,頭牛塘紮起彩門,擺上三張大桌,桌上點紅燭,並以豬頭祭祀。開塘牯藏頭帶著人們繞場三圈,然後登臺念:《牯藏詞》,敘說牯藏來歷。接著宣佈牯藏規約,最後搬開桌子,牽著開塘牛入場繞三圈,放三炮。接著眾多牯牛入場各自繞場三圈,並在每一牛頭上用塘中泥土點一下,表示這頭牛已送給祖先,這種儀式稱“踩堂”。踩堂完畢,各自牽牛回家。早飯後,三聲鐵炮響,將所有牯藏牛放入場,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時分,三聲鐵炮,開塘牛被牽到牯藏場前宰了;人們聞炮聲將各自的牛宰殺,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將外寨的姑娘接來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畢,將掃塘牛牽入場中作掃塘儀式。於是牯藏在眾人歡呼聲中結束。

苗族傳統節日:牯藏節

  在苗族文化中有一個傳統節日,叫做“牯藏節”,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節日,這一天要舉行非常盛大的祭祖儀式,主要內容是殺牛祭祖。

  那麼,苗族人是如何度過牯藏節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牯藏節開始,牯藏頭在村中挑選連同自己在內12名德高望重的長老。組成一支祭祀隊伍,非常有意義的是,其中一名是年輕美貌的女性,牯藏節祭祖一切活動由他們安排。殺豬祭祖時,先宰殺牯藏頭家豬,其餘人家的豬,待牯藏頭們分別祭掃後才陸續宰殺。

  殺牯藏頭家的豬是一件非常規範和複雜的過程,禮儀特別多,用新砍伐的木竹編織成一個龐大體積喇叭形狀,然後6個年輕人危坐其中,三十餘人抬著他們,前面長老開道,蘆笙隨後,在狹窄的小道中,吹吹跳跳向牯藏頭家走去,籠中人出來,然後將牯藏頭家豬裝進去抬走,一次只能抬一頭豬,反覆數次將6只豬抬完裝進一個新圈後,巫師們圍著它們口中唸唸有詞,然後將一支削尖的細木插進豬心臟,將豬處死。

  當地習俗,處理豬不用熱水燙毛,而是用禾稻草火燒豬皮,全村燒豬場面猶如古戰場。在殺牛祭祖時,場面更為驚心動魄,時間選在深夜凌晨三點,此時周圍人山人海,火把通明,殺牛地方採用兩棵粗大的木樁捆在一起,形成X字形,兩端深埋地下,只見牛被一大群人簇擁推拉著,將牛頭架在X字形上面,隨即由牛主人姑表之類親戚,手持斧頭,在牛頭部猛擊數斧,牛毫無反抗力一聲不吭立即死去,爾後主人急忙將牛舌頭拉出、將預先準備好削尖的細木插入舌頭中間,其說法是牛死後到了陰間,閻王爺問其是怎樣死的,它沒有舌頭後,說不清楚陽間發生的一切事。

  宰殺完畢,牛頭砍下,在殺牛場中央擺成長排,以此祭祀祖先,每戶人家煮熟一塊豬肉,拿到村中一所小木房祭供,這所小木房便是該村人祖先神聖的靈堂。這裡的習俗非常特別,逢年過節,從不燒香,化紙錢,人死後也不留墳墓,但對燃放鞭炮特感興趣,節日3天鞭炮聲從未間隔過。


歷史傳說和規模

      傳說一   這種古老的祭祖禮儀在苗族的創世歌裡有所記錄,因為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記錄方式。歌詞敘述說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後,樹根變成泥鰍,樹幹變成銅鼓,樹枝變做鵲鴿,樹心裡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個蛋,成為十二個蛋的媽媽。 ...

苗族鼓藏

  鼓藏節12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達4年之久,現在改為持續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盡相同,且各地殺牲祭祖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經由群眾選舉產生。從殺豬或牛祭祖到節日活動的系列程式均由"鼓藏頭"組織安排,人們必 ...

苗族跳花

     嘎苗族跳花節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十,這一天是六枝特區梭嘎鄉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跳花節。   梭嘎苗寨是亞洲第一座露天生態博物館,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民族習俗、民族歌舞、民族服飾、民族工藝、民族建築等,內容豐富多彩,風情古樸濃郁,是研究中國民族文化的活標本。   長角苗苗胞的跳花節是巳沿襲數年,開展 ...

三月三小 去苗寨看鬥牛

  農曆三月三,貴州黎平縣平寨鄉六合片區苗族同胞過小牯藏節。牯藏節又稱祭祖節,分為小牯藏和大牯藏,小牯藏只過“三月三”,主要活動是請客人來祝賀水牛、開展鬥牛活動和宴請賓客。節日前一天要到祖母堂(即社吉壇、薩壇)祭祀,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手拉手圍壇歌唱,唱敘先人的功德,以求寨興人旺,財豐物阜,此後就是吹蘆笙,踩歌 ...

苗族打背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衝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矇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 ...

苗族祭尤

  祭尤節是苗族人民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流傳在丹寨縣長青鄉的臘堯、揚頌,揚武鄉的幹改、幹河,排調鎮的孔慶、雙堯,龍泉鎮的新塘、烏堯、野蒿,興仁鎮的巖英、烏里、烏佐以及凱里市舟溪鎮,麻江縣宣威鎮等龍姓苗寨。   “祭尤節”苗語叫“農尤”,“農”意為吃或祭,“尤”為人名,族名。其意為祭一位叫尤的先祖。據臘堯寨祖傳 ...

苗族花山

  節日時段   正月   節日來源   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曆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幾個苗村寨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