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苗族祭尤節

苗族祭尤節

  祭尤節是苗族人民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流傳在丹寨縣長青鄉的臘堯、揚頌,揚武鄉的幹改、幹河,排調鎮的孔慶、雙堯,龍泉鎮的新塘、烏堯、野蒿,興仁鎮的巖英、烏里、烏佐以及凱里市舟溪鎮,麻江縣宣威鎮等龍姓苗寨。

  “祭尤節”苗語叫“農尤”,“農”意為吃或祭,“尤”為人名,族名。其意為祭一位叫尤的先祖。據臘堯寨祖傳口碑:很久以前,臘堯人的一位祖先,天生怪異,勇猛異常,曾在部落之間的征戰中威震一方。但後來,被其他的部落設計誘殺了,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命,一路不停地遷徙,他們有的來到了現在的黔東南,來到了丹寨,臘堯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臘堯人祭尤就是為了祭奠那位遇難的祖先。

  過祭尤節的時間為農曆10月的第二個牛場天。節日來臨之前,每家都提前釀好一罈甜酒(只釀不蒸餾)。節日的前一天,要蒸糯米飯打粑粑。打製第一塊粑粑必須是4斤米以上,並將其壓制得平扁圓潤,直徑約50公分,苗語叫“轉把寧”,意為牯子粑。然後再打製成碗口大的粑粑。節日的當天早上,男主人提著魚罩下田,罩來田中鯉魚,回家煮熟備用,另到野外摘來枸樹葉等所需物品,樣樣備齊。

  節日當天,要舉行祭祀儀式。祭祀開始,即在祖宗神位旁擺上桌子,桌面上存放牯子粑一塊;另於地下襬上9個土碗,分別斟上酒;9張枸樹葉、9張青菜葉、9條鯉魚並將其等量分成9堆,三種食品的堆放層次為:先樹葉,後菜葉、鯉魚放上面。擺好後,即請祭師唸誦祭詞。念約半個小時,其間要供飲8次酒,每次飲酒前,接碗者先戽幾滴於地下,然後才喝;每斟換一次酒,祭師都要念誦一段相應的祭詞,並佔竹卦於地,竹卦必須是左撲右翻方為願。祭詞念畢,助手操起大刀,將存放在桌面上的牯子粑“殺”成小塊,連同供品樹葉、菜葉、鯉魚一起分發給在場人同食。祭典儀式結束。小孩子們分得粑粑後,高興地跑出門,又到另外的別家“討”去。祭祀完後,盛裝而來的客人應主人邀,圍著餐桌動手喝酒吃肉。主人一邊吃,一邊熱情地勸酒;此時話題開啟,大家談古論今,各抒己見。酒過三巡,主人還邀客人猜拳行令,唱歌取樂。主客雙方酒足飯飽後,男人即舉行賽嗩吶、鬥鳥活動;女人於酒桌邊順便拿起板凳,翩翩地歡跳起板凳舞。大家都沉浸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

古樸、神秘的臺江苗族祭鼓節

  苗族至今留存著豐富、獨特的民族習俗,尤以在臺江的表現最為集中。其最高禮儀為祭鼓,即祭祀祖宗。因而最能表現苗族宗教文化特性的活動,也就當數祭鼓節了。

  祭鼓節又稱“吃鼓藏”,一般隔十三年舉辦一次,是苗民以“姜略”(社或盟)血緣氏族為單位,共同祭祀祖宗的大典。旨在不忘祖宗當年創業之艱辛,希冀祖宗顯靈,賦予後代人畜興旺,生活美滿幸福。祭鼓節,每屆要連續舉辦四年的儀式活動,才算完結,其規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豐繁,堪稱華夏民族文化之一絕。

  苗族祭鼓,源於相傳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從楓木樹心孿生的,苗族先民認為人死後靈魂只是一種轉移,而楓木製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歸宿之所,只有敲擊木鼓,才能喚起祖宗的靈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來體現。

  節前,民族鼓社要舉辦招龍謝土、選舉鼓主買祭牛、迎接子孫鼓,醒祖宗鼓、砍鼓樹等儀式活動。

  節目前夕,氏族各戶親友都要抬禮物來賀,整個氏族家家客滿。祭鼓時,先請家師念”超度祭牛歌”後,由鼓主母舅殺牛祭祖,獻祭後,全體聚集,擊鼓吹笙,與祖宗同樂。接著進行“迎接鳥窩”、“投火烘窩”、“上凳”等儀式活動。奇特的是當鼓堂滿氏族圍觀男女在看到表演者的一些動作,體現出明顯偎褻意象時,皆不以其醜陋而回避,相反人們懷著美好的情感,認為不“上凳”,人丁不會興旺,鼓社就不能繁榮昌盛。在主客“打竹杖、抹花臉”等共眾參與性活動之後,還要舉行莊重的“捧碗”儀式,苗族先民把碗的圓形和完整無缺視為吉祥和美好的象徵,因而把氏族比喻為碗。此時五位鼓主共同捧碗,不讓碗偏,不使酒溢,寓意在教育苗族人民要齊心合力支撐氏族、愛護氏族,讓氏族千年萬代都像碗一樣的完整無缺,永遠繁榮昌盛下去。儀式後即送“祖母鼓”回山安歇。是時,全氏族男女出場,蘆笙歡歌,舞蹈奔狂。最後祭師稟告瞑之中的歷代祖宗回山安歇,不要為子孫們擔憂,活動告終。 整個活動規模隆重,儀式肅穆,充滿原始意識與習俗,充分展示了苗族先民的社會文化和樸素的信仰觀念。

祭星節的出說和習俗

  “祭星”也叫順星,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每年春至,天子出東郊設壇而祭祀星辰。正月初八晚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祭星節傳說

  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長輩給兒孫認星星的時候。正月天寒地凍,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認星星還是在夏天的晚上,這一天主要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星神馬兒”上所列的星宿名號來了解“天文”了。順星節祭星儀式在夜裡舉行,有錢人家擺108盞燈花,一般人家也可擺49盞,最少是9盞,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羅侯和計都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燈碗形似小小高腳杯,有泥質的也有銅質的,內放豆油,燈捻用“燈花紙”捻成。祭拜“星神馬兒”後,由主婦把這些燈花分別擺放在寢室、廚房、客廳的案頭、炕沿兒、箱櫃以至院內臺階、角路、門洞等處,宛若一次燭光晚會,名曰“散燈花”。這時,在這神秘的燈花群中,長輩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散燈花極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燈花燃盡,然後全家互道“星禧”後,燈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點響,院中的“錢糧盆”內松木雜枝點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聯想翩翩。

  祭星節歷史習俗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

  但不論是否去廟裡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燕京歲時記》:“初八日,黃昏之後,以紙蘸油,燃燈一百零八盞,焚香而祀之,謂之'順星’”。在家裡散燈花順星之同時,很多人到白雲觀元辰殿去參加順星祭典。

  元辰殿俗稱“星宿殿”或“順星殿”。殿在白雲觀西路。殿中塑有六十年花甲子的六十位星宿神像。

  凡到元辰殿順星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如果是甲子年生人,就到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的塑像前,燒香、磕頭、佈施之後,再到今年當值的星宿。如果今年是癸亥年,就再到癸亥太歲盧程大將軍塑像前燒香、磕頭、佈施,即可保佑你一年順遂。

  順星用的星神碼一共兩張。頭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名目,並分別列出其所屬的星宿名。中間為“八卦”,裡圈印著天干、地支字樣,外圍繞圈印著十二屬相的圖案。後一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放在星神碼的後邊,只露上端名號。兩張同時夾在一個神紙夾子上,放於正廳天地桌後邊正中。

  星神碼前邊擺上用黃、白兩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謂之“金銀燈兒”(用香油浸捻),共一百零八盞,有用四十九盞的。也有按所謂《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者。通常都放在一個大型金屬盤子裡,用小銅錢壓好,祭祀時全部燃點。以三至五碗熟元宵(每碗五個),清茶一杯為供品。前設香爐、蠟扦等供器,蠟扦下分別壓著黃錢、千張、元寶等敬神“錢糧”。祭祀時,由長輩主持,燃燭上香,全宅按尊卑長幼次序行三叩首禮,肅立十分鐘左有。待香燭欲盡,再依次三叩首後,即請香根,將星神碼及錢糧一併置於庭院事先準備好的錢糧盆中與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時燃放鞭炮。

  祭星時,還要在案頭、灶臺、門坎、鍋臺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予以點燃,謂之“散燈花兒”。有闢除不祥之意。祭星儀式結束後,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各地祭星節儀式

    老北京祭星節

  天上群星聚會,人間需要祭祀,特別是本命年的人,尤其要祭星。具體做法是黃昏時用紙捲成捻,上蘸油,點燃。從廚房到院子,做一溜這樣的紙捻,表示人間燈火輝煌,與天上諸星相對應,一說需要燃燈108盞。[4]

    山西祭星節儀式

  今天山西普遍地方都過一個節日“穀神節”。祁縣和晉中部分地方不同,稱為“祭星”。春秋時代,古人曾以“木星”的執行規律紀年。由於木星11.86年執行一周天,接近於十二年,古人便將周天劃分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稱。所以把木星稱為歲星。我國道教發展後,受“歲星紀年”的影響,認為每年有一個值歲的神靈,職權很大,稱為太歲。以十二地支為序,每十二年迴圈一次。擴散到民間,由“太歲頭上不能動土”,演變成了土地的主人,當然也就是農業豐欠的主宰了。所以每逢穀日,民俗要進行祭星活動。

  “祭星”活動主要在晚上,夜間供神。供的是小米燜飯。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舊時買賣字號,這天開市大請賓客。祁縣是晉商名城,因此明清時這一天甚是熱鬧。票號、茶莊、糧店等字號開市大吉舉行活動。祁縣也是山西梆子(晉劇)和山西秧歌(又叫祁太秧歌)的發源地,因此這天熱鬧非凡。

  山西其他地方的今天風俗:

  晉北地區的祭星活動,講究在天地神位前面,燃燈七盞,燒香、焚表。

  晉東南地區的祭星活動,一般是在院內向北設案,上置米麵做的餅燈九盞,另置茶水九杯,進行祭奠。

  也有的地方,習慣全村會祭。集體籌集祭品、天香、焰紙,在公共場所設燈祭奠,祈求歲星,保護農業豐收。由歲星保護農業豐收,引申為保護眾人安福。舊俗,和尚、道士要為附近民家贈送祥疏。民家則在初八日,到寺觀上佈施。僧道再回以果餅。至今,五臺山仍有一些信佛教者,在初八日上佈施,祈求保護。

    內蒙古祭星節儀式

  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蒙古族特殊的“祭星”儀式之前,要進行舞蹈表演,僧人要麵塑十二生肖像。儀式正式開始後,宣讀祭文、敬香、撒五穀、跪拜“祭星”。

  “祭星”也叫順星。在赤峰民間家庭也有“祭星”的,正月初八晚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元宵。

  東北滿族祭星節

  祭星,是在月落以後進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論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兩天進行。等月落之後,先在上屋北炕當中設一個方凳,點燃香蠟。祭星人身穿黃紗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側,距離祖宗不遠的地方,把祭豬殺掉,這時屋內要將燈火熄滅。殺完祭豬後,祭星人咳嗽一聲,屋內點燈開門,將豬抬進屋內退毛、分解。然後再將豬抬到原來的地方,叩首祭星,這時屋內再次熄滅燈火。祭畢,將豬抬回屋內,但不能見灶火。據說,熄燈閉光能使人神之間的距離縮短,既可以“對天直語”,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覺到祭祀人虔誠的心情。


苗族鼓藏

  鼓藏節12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達4年之久,現在改為持續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盡相同,且各地殺牲祭祖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經由群眾選舉產生。從殺豬或牛祭祖到節日活動的系列程式均由"鼓藏頭"組織安排,人們必 ...

苗族跳花

     嘎苗族跳花節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十,這一天是六枝特區梭嘎鄉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跳花節。   梭嘎苗寨是亞洲第一座露天生態博物館,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民族習俗、民族歌舞、民族服飾、民族工藝、民族建築等,內容豐富多彩,風情古樸濃郁,是研究中國民族文化的活標本。   長角苗苗胞的跳花節是巳沿襲數年,開展 ...

蒙古族同胞如何過小年

  農曆臘月23日,是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祭火節,又稱“過小年”。也有些地區不在23日祭火,而在24日祭火。據傳,這是因為成吉思汗時代,一些部落在23日那天正遇敵人襲擊而耽誤了祭火,從此他們把祭火日改為24日。   祭火之俗在蒙古族各部落中甚為普遍,祭祀方法基本相同。每當祭火節來臨,所有人家從早晨起來便開始緊張地 ...

活著的原生態——白沙村彝族

  活著的原生態——白沙村彝族祭龍節 □ 張成發 文/圖村民們跳起剛勁粗獷的祭龍舞蹈。村民朝天吹起白沙村彝族特有的三米多長的長號,召喚天龍以表祭龍的誠心。村民在祭祀中手持犁鏈和簸箕模仿農耕動作。村民在用樹枝搭成的青棚裡祭水龍。手拿皮鼓,面塗鍋底灰的舞者。<FOUNDER-CONTENT> 彝族不僅 ...

苗族打背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衝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矇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 ...

彝族村寨""

  5月3日是彝族傳統的“祭雨節”,雲南大部分彝族聚集村寨都在立夏節令到來前的這天,舉行了傳統習俗“祭雨節”,求天降雨保裁種,盼望五穀豐收。   今年乾旱,“祭雨節”比往年熱鬧。一大早,小編來到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辦事處彝族放姑村。見該村男女老少,一大早就用紅綢將宰殺好的豬雞捆紮好,肩挑人扛,順著山間小道,搬 ...

苗族花山

  節日時段   正月   節日來源   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曆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幾個苗村寨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