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苗族民間的藝術奇葩“反扳木鼓舞”

苗族民間的藝術奇葩“反扳木鼓舞”

  在現實生活當中,民間藝術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苗家文藝在這裡也體現了出來,其中以木鼓舞是最為盛名的。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精華,是苗族文化活動的活化石。那麼,大家對於苗族民間的反扳木鼓舞瞭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神話中造人之神——“蝴蝶媽媽”的象徵,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並開始貢奉,由後人沿襲至今。過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節跳,在莊嚴肅穆的儀式中進行,現已演變為用於健身的民族性舞蹈。舞蹈分為五個章節,以激越的鼓點為主節奏,由踏步、騰越、翻越、甩同邊手等基本動作構成。

  不同地區,不同舞蹈都有不同的傳說和典故。反排木鼓舞的傳說是:“遠古時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來住在東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擊,全族幾乎覆滅。他的兒子勇鬱古和女兒仰妮耶古雙雙逃散來到反排這塊地方,過著野人般的生活。由於長年生活在深山裡,勞動之餘,兄妹倆常以蟲鳴鳥叫為管樂,手舞足蹈,自娛自樂。一次,他們聽到啄木鳥發出”多—多“的聲音,節奏明快,清脆悅耳,遂緣木而上,發現此樹原來已經空心,擊之能出共鳴響聲。

  於是砍倒製成木鼓,為作舞蹈的伴奏樂器。某個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為使失散的族人團聚,他們舉行了鬥牛賽活動,請大家觀賞,並將鬥敗的牛宰殺來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飽飯足之後,又將他們平時在深山學得的舞蹈動作傳授給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歡,慶賀團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誕生了。

  反排木鼓舞是具有啟。承。轉。合章節,內容完整,舞蹈語彙豐富而簡練,形象具有藝術性,表現熱烈、豪邁。每個情節層次分明,過渡自然;再現生活場面和地理環境,還敘述先民的由來,永不忘懷祖先對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舞蹈時歌舞並進,五體皆動,甩同邊手,踏二四拍,舞姿獷奔放。整個舞蹈可謂;“並有餛鵬展翅之勢,收存雄鷹護窩之威,躍如猿揉攀緣之捷,旋似鷂子翻身之迅”,舞蹈以緩起、中漸快、尾愈緊的方式逐級發展,在最高潮結束,把氣氛推到頂峰而突然告終,形成峰與谷的鮮明對比,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韻味。

  由於苗族反排大鼓舞的獨具特色,蜚聲國內外,因此凡到臺江來的國外遊客都要領略它的風彩,一睹為快。反排木鼓舞現在已由過去的祭祀性舞蹈變成群眾娛樂性舞蹈。

卓尼民間藝術奇葩

  卓尼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於洮河沿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樸神秘等共性外,還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和各民族交匯融合的多樣性風格。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境內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藝術多們樣性風格的集中體現,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個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極具研究、開發價值。

  莎姆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故漢語又稱巴郎鼓舞。據史料記載,巴郎鼓舞自宋代延續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了弘揚了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樸風情,讓莎姆舞這一民間藝術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正真成為卓尼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紐帶,卓尼縣委縣政府組織專業人士對莎姆舞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化品牌進行鍛造和宣傳。2001年在卓尼大峪溝舉辦的"藏族文化與甘南旅遊產業研討會"上,邀請州內外專家學者對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進行了專題研究和探討。之後,卓尼縣還組建了民間業餘莎姆舞藝術團,中央電視臺專題組也到卓尼進行了專題採訪,2003年,縣上邀請專業人員,對莎姆舞的音樂及舞蹈形式進行了更新,在原有古樸、豪放的風格中融入了昂揚向上、激情流暢的現代歌舞風格。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週年慶典暨第四屆甘南香巴拉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方隊表演中,由卓尼縣莎姆舞業餘藝術團表演的莎姆舞榮獲方隊表演一等獎,這一殊榮使莎姆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藏民族文化被州內外觀眾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

甘肅民間藝術中的“奇葩”-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一個即被叫“小”,又被稱“老”——淮安老調的劇種。起源並流星雨甘肅天水市,一個曲調簡潔、唱法柔媚的劇種,對當地人來說肯定是心頭好吧,但是對於外地人來說可能更欣賞的是其唱法吧!畢竟用的是當地方言。

  接下來就一起去看看甘肅文化的秦安小曲吧!

  小曲在秦安已經走過了500多年的滄桑歲月,500多年來,它記載和傳唱著成紀人的情懷和心聲,見證著高原小城的喜怒哀樂和今昔變遷。

  小曲的誕生,與著名的秦安文人胡纘宗有關。據《甘肅新通志》記載,胡纘宗幼年時,繼母待他非常嚴厲,深夜讀書時連燈油也不給,他的姐姐就用口銜油燈陪他讀書。明弘治二年(1499年),胡纘宗在他19歲時首創“四六越調”《玉腕託帕》,成為秦安小曲的開山鼻祖。胡纘宗為官後“撫綏安輯,民以大蘇”,“開石堰,溉民田”,“廉潔辨治”,“至能稱職”,罷官後“開閣著書”,題詩賦字。他一生的成就與他背後那位偉大的姐姐分不開。秦安小曲之所以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秦安人的鐘愛,恰恰是因為它背後有這樣一位品格高麗的文人和他同樣深明大義的姐姐。

  文士秀才的垂青,讓秦安小曲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出盡了風頭。清代張思誠創作的《小登科》,李文贊創作的《閨怨》、《想情郎》等,都是當時紅了又紅的劇目。秦安小曲還有一種不同於上面所述的這些“老調”的流派,叫“花調”,是清末由陝西傳入秦安的,俗稱“土眉戶”。它融進了秦安方言和當地民歌的曲調,適宜抒情,不強調劇情,所以更像是秦安的民歌,流行在村頭道口,是普通老百姓抒唱悲歡、傳情達意的喉嗓。

  有清一代,小曲鼎盛之時的秦安大地儼然是胡漢雜居、市井鱗列、莽漢彈弦、嬌女賣唱的自由的藝術土壤,不管是商旅羈客,還是市井小販,但凡腰中有些許細軟的,都在茶館裡一邊咂摸幾口茯茶,一邊聽幾齣小曲,一派陶然忘機的氣象。

  秦安人愛小曲,幾乎到了陶醉和溺愛的程度。文藝專家們也認為秦安小曲“音調高而不炸,節奏緊而不急,變化多而不亂,起迭繁而不硬”,旋律迂迴,一波三嘆,色彩明朗,極盡靈巧。但小曲這麼多年來為什麼只囿於一處而沒有走出秦安呢,筆者覺得除了曲調、題材等承襲舊用,缺乏創新外,最主要的還是時代的原因。“曲”這種戲劇形式鼎盛於元朝,至明代,雜劇和傳奇基本壟斷了戲曲舞臺,小曲的問世本身就遲到了幾百年,但小曲的藝術之花之所以開到了今天而沒有凋謝,是因為它沒有失去秦安這塊熱情的土壤。

  解放後,小曲作為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搶救、保護和挖掘。許多秦安藝人嘗試著創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與祝英臺》,使秦安小曲搬上了蘭州、天水的戲曲舞臺,此後陸續移植的《樓臺會》、《雙蜀記》等,進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藝術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銳等人編導的現代小曲劇《鶯鶯拷紅》、《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繫學子》等在蘭州、天水、秦安巡迴演出,在全省的小戲小品調演中不斷奪魁折桂,唱出了秦安小曲與時俱進、謳歌主旋律的時代強音。


三月三苗族情人節

  三月,是鮮花盛開的時節;三月,是農人播種的時節,如今的三月,已成為一個黛粉紅脂的姑娘。選擇這樣的時節來過節,選擇這樣的時節來喜慶,選擇這樣的時節來歡樂,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多麼懂得生活的民族呀!   在湘西瀘溪、古丈、吉首苗寨邊界良家潭鄉,三月三,天空明淨無雲,太陽柔和而溫暖,鳥兒的歡叫聲與小溪淙淙流淌聲交 ...

有思想有魄力的“啃老”一族

  他們喜歡挑戰,他們自命不凡,他們勇於面對各種困難,他們就是堅決不肯安於現狀坐吃山空的“啃老族”看看星座中你排第幾名吧   第五名 天蠍座   天蠍喜歡挑戰,喜歡刺激的生活,當很多人被社會玩的筋疲力盡時只有他們依舊生機勃勃,樂此不疲。所以天蠍很清楚的知道啃老不適合自己,啃老的原因也許有很多種,但結局卻只有一 ...

苗族--簡 介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 ...

十二星座恐精英之爆笑版

  羊座   "報告隊長,前面發現敵情!""好!同志們,我們上!!!"白羊隊長身先士卒,第一個衝上前去,然後就原地不動了.....   眾隊友頓時傻眼,我們英勇的白羊隊長斷線了......   金牛座   金牛警察與恐怖分子相遇,兩方對持,原因恐怖分子手中有人質,打死人質是要扣 ...

十二星座們play恐精英

  在,《反恐精英》真是火爆全國,那麼面對這樣一個暴力而又激烈的遊戲,十二星座們又是怎麼樣?   白羊座:衝啊!衝啊!殺匪啊~~~咦我怎麼被暴頭啦?!誰幹的?出來!!!   金牛座:嗯~~~~ak槍還真好用可是太貴了耶,人家b43槍90塊就買了90發子彈,可是ak90塊才能買一梭子,到底買不買呢?(當最終決定 ...

苗族的吊腳樓

  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 ...

苗族生活習俗

     四川南部和西南部苗族自稱蒙,川東南苗族自稱仡熊,漢文史書稱紅苗、白苗、 青苗、花苗等。四川約有五十三萬餘人。主要居住在宜賓地區、瀘州州市、黔江地 區,尤以古藺、敘永、興文、珙縣、筠連、彭水、黔江、秀山、酉陽等縣最集中。 涪陵地區、樂山市、攀枝花市、重慶市、涼山州也有一些苗族成大雜居、小聚居分 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