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荷包_青年人的傳情信物

荷包_青年人的傳情信物

  中國的刺繡聞名海內外,它伴隨著“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而產生,適應著農業和手工業結合的小農經濟的特點。刺繡的品種遍及生活中的日常用品 ,刺繡的內容幾乎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透過那一幅幅精功密緻、鮮豔美麗的圖案,人們可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淳美之情。在眾多的刺繡工藝中,最突出的要數繡荷包了。

  山西很早就有種植棉麻的傳統,從西北高原到晉南盆地,幾乎家家都有織布機,婦女們既是參加勞動、料理家務的能手,也是紡織刺繡的巧手。農村少女從十多歲就開始練習繡花,母親、祖母自然是她的啟蒙老師。冬天漫長的夜晚,春秋閒暇的時節,她們都會操起針線、布料,描紅繪繡,母女、姊妹之間透過刺繡形成一種思想和感情的交流。當芳齡來臨,每個姑娘都在編織著自己的夢,這些夢是情和意的交織,是理想與現實融合,伴隨著女兒們度過最富激情和才智的豆蔻年華。她們憑藉著自己精湛的刺繡技藝,把這些彩色的夢記錄下來,繡成荷包,諸如錢袋、扇袋、鏡袋或香包之類,送給自己的情人。一個小小荷包,寄託了綿綿無盡的情意,它美麗而又純淨,含蓄而又明朗,既是女兒的秘密,也是富有代表意義的人類共同的感情。在女兒懷春、戀愛、定情、成婚的過程中,這些普通的物件擔負著特殊的使命,荷包雖小,卻把所有的情和愛、思與戀全都“包”在了裡面,成為富有民俗象徵意義的精品。假如你漫步在晉西北黃土高原,在綠草叢生的溝溝裡,在連綿起伏的山嶺上,都會聽到清脆悠揚的歌聲,把人帶到那淳樸秀美、深厚壯麗的藝術世界,這便是山西著名的民間小調《繡荷包》: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兒高,

  那春風擺動楊呀楊柳梢。

  三月桃花開,情人捎書來,

  捎書書,帶信信,要一個荷包袋。

  這種民歌的曲調只有兩句,歌詞有一定的程式,但內容上可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自由增刪。這首歌以情人捎信寫起,到買針線,選綢料,剪花樣,再到刺繡,敘述了繡荷包的整個過程,繡花的內容也密切聯絡著周圍的生活,表現了主人公特定的內心情感:

  一繡一隻船,船上撐著帆,

  裡面的意思情郎你去猜。

  二繡鴛鴦鳥,棲息在河邊,

  你依依,我靠靠,永遠不分開。

  歌中取象寄情,一會兒情意綿綿,表達了對情人的愛戀,一會兒又帶點悽婉,訴說別後的思念。最後唱出內心的企盼:“收到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來。”一個小小荷包成為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成為純潔、堅貞愛情的象徵。所以男青年收到這份非同尋常的禮物,哪怕遠走天涯,或是上工勞動,都佩戴在身上,格外愛惜和珍重。

  山西民間繡荷包的形式很多,大多是實際應用的。荷包的形狀和大小,則根據所裝物品的樣式而定。如小鏡袋為圓形,眼鏡袋為橢圓形,摺扇袋為長方形等。這些民間巧女,以自己最高的熱情和聯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圖景化成刺繡畫面。荷包的花紋各種各樣,有繁有簡,如“蝶戀花”、“魚戲蓮”、“鳳穿牡丹”、“麒麟送子”、“喜鵲登梅”、“榴生百子”,這些圖案非常含蓄地傳達了她們內心深處的奧秘。

  在民間荷包中,佔相當比重的是香包,香包裡裝有香草之類的藥品,包面上繡制著“五毒”,即蠍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它原是五月端午的節令物品,為了防止各種毒蟲猖獗,侵害人體,人們相互饋贈,掛在衣襟或帳勾上,以避除“五毒”。就形狀來看,有虎形的,雞形的、如意形的、壽桃形的、編幅形的,以取意於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等。富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礎的繡荷包,在民間文化中,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中國婚禮上特有的四大信物

  龍鳳呈祥

  在中式婚禮上,還經常看到龍和鳳凰的圖案,這是因為在中國,龍和鳳凰都是吉祥的象徵,代表高貴、華麗、祥瑞,以及夫妻和諧美滿的關係。這個傳統來自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據說虞舜時天下大治,樂官夔譜成了《九招》之曲呈獻,虞舜演奏過程中金龍綵鳳同時現身。《詩經·文王之什》中也有龍氏族王季娶鳳氏族鷙仲氏的記載,認為這是龍鳳呈祥,“天作之合”。

  鞭炮

  中國人喜歡在節慶日放鞭炮來增加喜慶氣氛。在重大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都會放鞭炮和煙花,用來表達人們的喜悅心情,同時也因為中國人認為放鞭炮可以驅邪。在傳統的中式婚禮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專案,鞭炮放的越多,越響就越能帶來好運氣。但是由於放鞭炮也會產生很多不良後果(如汙染環境,炸傷人等),現在中國有些地方已經禁止人們放鞭炮了,所以在現代婚禮中,一些人發明了新的慶祝方式,用踩氣球來代替放鞭炮,也同樣為婚禮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紅豆

  中國傳統結婚信物紅豆通常是被用來作為一種甜品,紅豆沙。象徵兩人結婚後纏纏綿綿,甜甜蜜蜜。

  合髻

  “合髻”也稱“結髮”,是中國傳統結婚信物。“合髻”其象徵意義就是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結髮”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先秦、秦漢時的“結髮”,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孃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髮的綵帶,重新梳理頭髮後再為之繫上。隋唐以後的“結髮”,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髮,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儲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採的《子夜歌》雲:“依既剪雲鬟,郎亦分絲髮。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正是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結髮”、“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表示夫妻間互敬互愛的意義重大。

佤族 煙鍋傳情

  佤族男女利用煙鍋傳情

  佤族人喜歡抽菸,不僅僅是男性,女性也沒有什麼限制。而且煙鍋對於佤族男女來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利用煙鍋來傳達感情。這種習俗即使在少數民族中也很少見。

  在阿佤山區,常常看見18歲的姑娘吊菸袋,這可不是一件奇怪的現象。在阿佤人的眼中,煙鍋是一件用來表達感情的信物。青年男女一邊勞動一邊調笑說唱,在小夥子們的頻頻進攻下,姑娘們就會滿臉羞澀地把自己抽的煙鍋遞給自己中意的小夥子。隨著煙鍋傳遞次數的不斷增加,姑娘和小夥子的感情也不斷加深,一次枯燥的野外勞動也就由此演變成了一場生動的串姑娘活動。

  佤族女生也喜歡抽菸

  佤族的煙鍋是用細竹和竹節做成的,約有一尺長,菸葉則是當地一種叫作“闌煙”的植物葉,抽起來有一股十分嗆人的氣味。據當地的老人講,過去的阿佤山到處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就連草都長得有一人多高,加之一年長達近十個月的炎熱氣候,為各種蚊蟲和爬行動物的繁衍提供了溫床。為了抗拒蚊蟲的叮咬和毒蛇的襲擊,經過長期的摸索,阿佤人發現,“闌煙”燃燒後發出的那股嗆人的氣味能夠讓人免受蚊蟲的叮咬和毒蛇的襲擊。於是,男人串山打獵,女人下田做活時不僅嘴上要叼著個煙鍋,出門前還要掏出“闌煙”燃燒後留在煙鍋裡的殘渣塗抹在腳杆上和手臂上。在家做事或是串門聊天時,也要把煙鍋帶上。後來他們還發現,留在煙鍋頭內的殘渣還具有著很多的藥用價值:手腳受了傷要從煙鍋頭裡掏出一點“煙鍋屢”抹在患處,不久傷口就會痊癒。一個佤族婦女還用“煙鍋屢”塗抹患處治癒了丈夫發炎多日的痣瘡。煙鍋成了阿佤人生活中最為親密的夥伴,上面也就附有了自己的靈氣。

  因此,在日常相互交往中,對自己認為最為親近或是最為知心的人,阿佤人就會把自己的煙鍋借給他抽上幾口,以示彼此間親密無間的關係。阿佤小夥去串姑娘的時候,當彼此之間感到情投意合的時候,小夥子就會故意去搶姑娘的煙鍋以試探姑娘對自己的感情。如果姑娘只是象徵性地搶一下就讓小夥子抽了,證明姑娘對自己有意;如果感情有了進一步發展,姑娘還會主動為小夥子裝煙,這時男女雙方離發展成為 “包格萊”式的戀人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_中國旅遊資訊網

  閩西是客家的祖籍地,客家民系形成地之一。客家人在遷徙中,也把古老的中原文化習俗帶到這裡,並與當地原有文化相互吸收,形成獨特的客家節慶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活動主要分佈於閩西的連城、永定、長汀、武平、上杭五個客家聚居地。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形式遊大龍:以姓氏為單位,由各戶各出一節自作的龍,長度最少也有上千 ...

通道侗鄉習俗――布鞋傳情

  前些年,侗族姑娘,幾乎沒有一個不會做布鞋的。   在侗族的村村寨寨,每當農閒或勞動空隙,便常看見姑娘們三五成群,聚集在鼓樓上、巖坪邊、田頭地   尾或火塘邊,一邊唱著優美的侗族,一邊飛針走線地納鞋底,上鞋蓬、團鞋邊……她們還互相比賽,看誰做得快,做得好。   布鞋最大的優點就是汲水性強,穿上它乾燥舒適,暖 ...

木葉傳情

  湘西苗族男女找物件,談戀愛,興“趕邊邊場”,土家男女卻用木葉傳情。   土家人天天在深山與鳥兒、蟬兒為伴,寂寞了,高興了,憂慮了,或有什麼隱秘心事,便摘片木葉幾,吹起無詞曲兒來。這些木葉歌,或婉轉悠揚,或如泣如訴,或歡暢愉悅,或悲泣幽怨,遠聽,鳥兒在啁啾,似山泉在叮咚,充滿詩情畫意。吹木葉並非易事,要經過 ...

蘭花煙傳情

  德宏州傈僳族的戀愛生活比較自由,他們結交朋友,聯絡感情大都藉助傳統的唱歌、對調形式,透過勞動生產、節日慶典、村寨集會、舉行婚禮、喜慶豐收等機會和“黑搓花”(意 即串姑娘)活動物色物件,傾吐愛慕之情。有的地方,也有“以物傳情”。   在傈僳族山寨,有的地方流行著一種奇特習俗,這就是“蘭花煙傳情”。傈僳族山寨 ...

王家大院_“沒力”寫意

  “沒力”是一個人的綽號。只知姓王,不曉其名,更不知其門派和門庭等如何如何。知道的只是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縱然任人驅使、打罵、催逼,他四肢並用,也無縛雞之力。一時間反而被折騰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倒令人氣也不是,笑也不是,可憐又可憐不起來。何以如此?無他,只因其自幼嬌生慣養,好吃懶做,稍大時便任性妄為,並 ...

五月端午縫荷包

  五月端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各家門上插艾蒿和松柏枝,吃粽子和煮雞蛋。而在蒙陰,這一天還有縫香荷包的習俗。   香荷包是我國民間一種喜聞樂見、流傳甚廣,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工藝品。蒙陰的香荷包,具有極強的沂蒙地方特色。   香荷包,多以五顏六色的下腳不料和五彩絲線縫製而成。顏色以傳統的大紅、墨黑 ...

工布江達民俗_箭舞魅力

  工布箭舞在林芝地區廣為流傳,林芝縣米瑞鄉是將“工布箭舞”體現較完善的一個鄉。米瑞鄉15至16歲以上可表演工布箭舞的人數就達543人。全鄉共有19個村。村村都有自己的工布箭舞隊,每逢重大節日和喜慶活動都要進行響箭比賽和箭舞表演。   工布箭舞起源於工布王阿杰吉布年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舞蹈和歌曲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