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莊子故事兩則選自哪裡

莊子故事兩則選自哪裡

  《莊子·秋水》,作者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周。《惠子相梁》中,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雛,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惠子醉心於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醜態,表現莊子天到無為而自然的哲學思想。《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寫了惠子和莊子在濠梁上游玩,並就莊子能否知道“魚樂”的問題發生辯論,展現了兩人不同的認知態度,同時表現了他們思維的敏捷。在辯論中,可見莊子認為的“魚樂”其實是他內心的愉悅心境的一種折射。

莊子故事兩則翻譯

  1、《惠子相梁》譯文如下: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譯文如下: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莊子故事兩則主要講了什麼事

  《惠子相梁》:出自《莊子·秋水》,作者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周。在這篇短文中,莊子將自己比作鵷芻鳥,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了惠子醉心於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醜態;《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出自《莊子·秋水》,作者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周。寫了惠子和莊子在濠梁上游玩,並就莊子能否知道“魚樂”的問題發生辯論,展現了兩人不同的認知態度,同時表現了他們思維的敏捷。在辯論中,可見莊子認為的“魚樂”其實是他內心的愉悅心境的一種折射。


世說新語什麼作者

  《世說新語》兩則選自《世說新語箋疏》,作者:劉義慶。   劉義慶: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京尹時期。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了良好的 ...

莊子故事

  1、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於是鴟(chī)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

小兒辯日》哪裡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禦寇所編的《列子·湯問》,是一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文言文。透過兩小兒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使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的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其 ...

少年強國強哪裡

  少年強則國強選自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託了 ...

馬說哪裡的第四篇

  馬說選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雜說》中的第四篇。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間。“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 ...

憶讀書哪裡

  1、憶讀書選自《冰心散文集》。   2、在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學生講述有關讀書的問題。不同於其它此類的文章大多是讀書說教。更像是敘事,因而讓讀者不乏親切感。   3、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 ...

河中石獸哪裡

  1、《河中石獸》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作者紀昀,是我國清朝的政治家、文學家。   2、此文講述了一則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學者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之人的嘲諷,亦告訴了人物認識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這一道理。   3、全文層次分明,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敘述,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