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族是黃河及長江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東漢以後華夏族開始接受漢人的稱呼,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
華夏族是黃河及長江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東漢以後華夏族開始接受漢人的稱呼,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
華夏族,漢族的舊稱。華夏源於華胥,伏羲為華胥氏之子。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華”或“諸華”。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以區別四夷。從漢朝起該族稱漢人。華與夏曾相互通用,“中華”又稱“中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漢族的祖先在先秦時期自稱華夏人,在漢朝時期改族稱為漢人。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漸由當初單指漢族,擴充套件到中華大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少數民族,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代稱。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傳說活動於河南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的夏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華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論戰,黃帝戰勝了炎帝,華夏族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