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華山廟會

華山廟會

  自古名山都有朝山廟會。每年農曆三月的西嶽華山舉辦盛大的祭山廟會。起於望,論晦而止。三月十五日是朝華山的盛會日。華山廟會於陽春三月,萬物皆生時節舉辦,取意於華山之神拯救萬物,普降甘露之意。

  華山古已有名,早在秦以前,就有"皇帝巡遊"、"堯四巡華山"、"堯三巡華山",周武王、成王、恆王等都曾巡狩華山的記載。自秦始皇開始祭封華山以來,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清乾隆等歷代帝王均對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並禪封華山之神"少昊"為"金天大利順聖帝"。漢武帝元光年間於黃埔峪,建"集靈宮"並親自主持祭祀舉行封禪之禮。東漢桓帝時將"集靈宮"遷於今西嶽廟址,並更名為西嶽廟。從此西嶽廟成為歷朝歷代封建帝王祭祀華山的神廟,所以其建築制極高。他形似北京故宮,宏偉壯麗,莊嚴肅穆。在漢以後的隋、唐、宋等朝代,又在山下修有"拜岳壇"作為祭山場所,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清乾隆皇帝,從乾隆六年之五十八年(1741--1793年)間曾先後是一次祭祀華山。其中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用內幣12萬兩,修西嶽廟和玉泉院,歷時三年,西嶽廟方大功告成。歷代帝王把祭祀華山,作為一件必不可少的大事來辦,帝王或親自與西嶽廟舉行盛大拜岳大典,或派使臣和當地命官代替朝廷在規定日期內祭祀西嶽。由於帝王如此敬崇華山,所以華山上下到處都有觀、院、宮、祠的建築,華山道教徒及四方香客更是信奉至極。每年農曆三月一日起,華山廟會開始後,就不斷有大量信徒、香客來到西嶽廟、玉泉院、雲臺觀等上香磕頭,添油還原。三月十五日是華山廟會的正日,這一天西嶽廟舉行盛大拜岳大典,玉泉院等道觀、院亦有誦經參拜山神的活動;華山腳下從早到晚人山人海,香菸繚繞,最為熱鬧。這一天也是人們登山朝拜之期,從西嶽廟、雲臺觀、玉泉院至南峰之巔,往來交錯於峻嶺邃古之間,人流不息,喧鬧之聲響徹數十里之外。朝拜之人所施香資,足夠廟、院一年之費用。華山廟會一年勝似一年。

  如今每年的華山廟會,除仍有部分香客外,大部分為登山攬勝的遊客,廟會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國際登山節、中國象棋比賽和書畫、攝影展覽等,還有民間社火、秦腔演唱、素鼓表演等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另外,商賈雲集物資交流十分活躍,同時外地文藝演出團體、馬戲、雜耍藝人都趕來助興表演。98年4月9日華陰市政府首次在西嶽廟舉行了規模盛大的仿唐祭山大典活動。吸引了幾萬人觀看。祭山大典共分起駕欞星門、金水橋盥洗、儺舞、進香。初獻、宣祝文,亞獻、終獻、燔燎、送神、素鼓、禮成,同樂、還宮等九個場次。陝西省歌劇院和長安何家營仿古樂隊表演了精彩的唐樂舞,地方民間社團表演了芯子、素鼓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華陰素鼓。素鼓表演時,隊伍整齊雄壯,鑼鼓驚天動地。近期隨鑼鼓聲起舞,如千軍萬馬鏖戰,震撼人心。華山廟會,以發展成為頗有影響的綜合性旅遊文化廟會。

金華山祖師廟會

  流行於射洪縣。時間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到十七日舉行。祖師殿建於金華鎮之金華山上。每到舉行廟會時,眾多信徒和遊人紛紛來此朝拜。人們殺雞燃燭,焚香跪拜,以求神保佑.

廟會的由來和來源

   廟會的由來和來源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

  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廟會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遊人信徒,百貨雲集,遂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北平風俗類徵·市肆》引《妙香室叢話》:‘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市集形式,解放後在有些地區仍被利用,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廟會的源泉在於遠古時期的宗廟社郊制度——祭祀。在遠古時期,祭祀是人們生活中一件經常而又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所以《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和戰爭一樣,都是國家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集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這種為祭祀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可以看作是後世民間廟會的雛形。實際上,從“廟會”兩個漢字本身也可以看出這點,“廟”最初就是指供奉神靈尤其是祖先神靈的建築。

  廟會起源於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久而久之,“廟會”演便成了如今人們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

  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廟會為舊北京過年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鉅富顯貴外, ...

傳承1600多年的康公廟會衝擊“非遺”

  民間自發建設的謝靈運紀念館。   祭拜。 每年農曆七月廿三,臨川素有“抬康公菩薩”的習俗,這一習俗就是為了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在臨川為官時為民辦實事而興起的、集民間祭拜和商貿活動為一體的民俗集會。   由於每年抬“康公菩薩”出來遊行時,吸引了周圍許多百姓前來瞻仰祭拜,商販們便從中看到了商機,於是便在這一天到 ...

長空棧道 華山第一天險

  長空棧道位於華山南峰東側山腰,是華山派第一代宗師元代高道賀志真為遠離塵世靜修成仙,在萬仞絕壁上鑲嵌石釘搭木椽而築。棧道上下皆是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成尺許路面,下由石柱固定,遊人至此,面壁貼腹,屏氣挪步,被喻為“華山第一天險”。   長空棧道,位於華山極頂南峰東側南天門外的山腰間,經燕子叼表、朝元洞 ...

廟會 老北京的蠱宴

  相對於故宮、北海、頤和園這些佇立百年的宏偉建築,北京廟會的生命力或許更為強大,因為它植根於中國民間,更接近民間的人文情懷與生活氣息,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八百年,廟會對北京人的影響極為深遠。在當地人的心目中,逛廟會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像“蠱”一樣讓人無法抗拒,而且也不想抗拒。據《北京廟會》一書中記載,北京地區的 ...

黃大仙出巡 香港大型廟會慶國慶

     黃大仙自建祠以來26日首次移鑾出巡,慶祝國慶60週年及建祠88週年。   中新網9月27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甲子國慶萬眾歡騰,一向“足不出祠”的黃大仙也來湊熱鬧。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週年及香港黃大仙祠建祠88週年,祠內的黃大仙首次擺駕出巡,與善信共慶盛事,祝願祖國和香港風調雨順、國泰 ...

春節習俗-逛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

中嶽廟會

  在河南省登封縣城東4 公里處,有一座古老的廟院,它就是坐落在太室山東南麓黃蓋峰下的中嶽廟。中嶽廟四周群山環抱,景色秀麗。廟內古木參天,建築精美,所以歷來是帝王將相、達官顯貴中原之旅必到之處。   中嶽廟的廟會興於何時,當地的老百姓也說不清楚,他們只知道是從老輩子那裡傳下的規矩。每到春季農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