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傳承1600多年的康公廟會衝擊“非遺”

傳承1600多年的康公廟會衝擊“非遺”

  民間自發建設的謝靈運紀念館。

  祭拜。 每年農曆七月廿三,臨川素有“抬康公菩薩”的習俗,這一習俗就是為了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在臨川為官時為民辦實事而興起的、集民間祭拜和商貿活動為一體的民俗集會。

  由於每年抬“康公菩薩”出來遊行時,吸引了周圍許多百姓前來瞻仰祭拜,商販們便從中看到了商機,於是便在這一天到寺廟的周圍擺攤設點,進行商品交易,生意十分紅火,因此形成了“康公廟會”。這種民間祭拜和商業貿易相結合的民俗集會,從古至今一直延續了1600多年,這在我國極為罕見。目前,我市文化部門正在將這個民間活動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愛辦實事的詩人內史

  謝靈運(公元385年至公元433年),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出身東晉大族,少年好學、博覽群書的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南北朝時代與陸機齊名,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東晉時其祖父謝玄在“淝水之戰”中,以少勝多,立下赫赫戰功,封康樂公。公元393年,謝靈運8歲時襲承康樂公。南朝劉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劉裕取晉立宋國後,降謝靈運的封爵為康樂候,初為散騎常侍,轉為太子左衛率,永初三年(公元422年)降為永嘉太守。劉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文帝劉義隆徵謝靈運為秘書監,還被指定撰修晉史。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宋文帝又讓謝靈運出任臨川內史。

  謝靈運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常常放情山水,並善於用富豔精工的語言記敘遊賞經歷、描繪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鮮明、意境優美的佳句。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對後來唐代的詩歌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對於自己的才華,謝靈運曾說過一句很狂妄的話:“天下才共一石(即十鬥),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吾佔一鬥,天下才共分一斗。”

  謝靈運雖熱衷遊山玩水、作詩題賦外,但更牢記自己作為一名官員的使命,勤政親民、體恤百姓。上任伊始,謝靈運來到城外沿河一帶(含洋洲、孝橋)遊玩,看到那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莊稼茂盛,感覺這一帶應該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當他進入一個村子時,卻發現房屋低矮,村民們個個面黃飢瘦,衣裳襤褸,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向一老人打聽。原來這裡的百姓以種田栽菜為生,當時的水利設施十分簡陋甚至缺乏,一年溫飽全靠老天爺恩賜。連日不雨則大旱,連日降雨則大澇。百姓經常是辛苦一年顆粒無收,一遇大災便家破人亡、四處逃荒。謝靈運在積極救濟貧困百姓的同時,實地勘察地形和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之後決定挖掘蓄水湖、興修中洲圍,大規模興建水利工程。謝靈運除做好組織領導工作外,無論颳風下雨,都堅持來到修堤現場,親自挑土剷土。中洲圍竣工的那天正好是農曆七月廿三,百姓們家家殺豬擺席設宴,鳴放鞭炮以示慶祝。各項工程建成後,城外的旱災和洪澇災害大為減少,農作物年年豐收。

  兩年後,謝靈運調到廣州任職,出身貴族的他經常利用詩發牢騷,並懷有政治野心,引起出身比較卑微但掌握了政權的劉裕王族的不滿,最後以謀反罪被殺。

  延續1600多年的康公廟會

  謝靈運遇害後,臨川百姓為了紀念他的恩德,便在孝橋中洲梓子樹下興建了一座祠堂,祠堂裡塑了謝靈運的像。因為謝靈運曾經襲封康公,所以稱為謝康樂祠,也稱“康公廟”,人們把他的塑像稱為“康公菩薩”。每逢農曆七月廿三,臨川的百姓都要把“康公菩薩”從廟裡抬出,走村串坊、穿街過巷,供人瞻仰,附近的百姓都頂禮膜拜,同時也祈求風調雨順、無災無難。由於每年抬“康公菩薩”出來遊行時,吸引了周圍許多百姓前來瞻仰祭拜,商販們便從中看到了商機,於是到那天便在寺廟的周圍擺攤設點,進行商品交易,生意十分紅火,因此形成了“康公廟會”。這種民間祭拜和商業貿易相結合的民俗集會,至今一直延續了1600多年,這在我國極為罕見。

  謝康樂祠和七月廿三祭拜康公的活動一直延續到宋朝。由於活動的迷信色彩日益濃重,巫婆神漢藉機敲詐勒索鄉民,再加上貿易活動缺乏規範管理,時常發生一些糾紛,致使官府多次勒令禁止,謝康樂祠在宋朝便已破廢。《臨川縣誌》卷十五壇廟一章記載:“謝康樂祠,在府治內,宋廢。”可見在宋朝以前,謝康樂祠一直受到人們的祭拜。

  謝康樂祠被廢以後,民間百姓對謝靈運的崇拜和祭祀活動一直沒有停止。若干年後,城外百姓自發集資捐款重修謝康樂祠,經過整頓後的“康公廟會”比之前更繁盛,百姓們抬著“康公菩薩”到各村各堡遊行後,七月廿三這一天又把“康公菩薩”抬進縣城(今撫州城區),當時的官員出於對謝靈運的敬仰,也親到塑像前祭拜憑弔。隨著“康公菩薩”抬進城,民間的貿易活動也由在寺廟的周圍擺攤設點發展到進城開店擺攤,前來祭拜、購物、觀光的人們絡繹不絕,十分熱鬧。由於“康公廟會”的影響不斷擴大,城裡的貿易不斷增長,由此也吸引了湖北、浙江、安徽、福建等附近數省的商人在七月廿三前後趕來臨川開展貿易活動,其影響還遠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此後的廟會,外地的商人、遊客眾多,本地百姓成千上萬湧進城裡,街道攤點無數、店鋪林立,商品十分豐富、交易非常繁忙。連續四五天,城裡都是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康公廟會”已經由最初的祭拜活動演變成以物資交流、商品貿易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物資貿易集會。

  民國時期,“康公廟會”仍然十分盛行。每年的七月廿三,成千上萬的人湧進城裡,祭拜康公、購買時新物品,或湊個熱鬧。解放以後,“康公廟會”延續下來,繁盛程度不亞於民國時期,但在“文革”期間也曾被禁止。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外百姓自發捐款重修“康公廟”,當時在文化等相關部門的支援下得以重修,然而規模遠不如前,商貿活動也僅侷限在寺廟的周圍,前來祭拜、集會的人也很少。

  期待入選“非遺”

  古時有“北邊祭孔、南方祭康”之說,證明“康公廟會”古時就有深遠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時任北京文化旅遊資源研究所的石建國所長曾到臨川考察,對“康公廟會”這種民俗集會極其推崇,稱這是一項巨大的文化旅遊資源,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據臨川區第一文化館館長楊雲介紹,我市文化部門目前正在將這一民間活動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康公廟會”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民間祭拜與商業貿易相結合的民俗集會,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這種民間祭拜的民俗文化活動一直與商業貿易緊密結合,形成了商品貿易和物資交流的大型商業集會,對推動當地的商品貿易和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然而,由於這種民間集會缺乏規範的組織和管理,使得“康公廟會”的民間祭拜活動傳統文化內涵日益減少或流失,商業貿易活動受到限制,廟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越來越小。因此,保護和正確有序地傳承這一民俗文化產物在今天具有十分迫切且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精神文化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人們不斷創造“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方式以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挖掘、傳承優秀的民族民俗文化為經濟發展服務卻往往被人漠視或遺忘,這實為對古人的不敬。人類歷史文化發展到今天,就是因為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因此,“康公廟會”作為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影響深遠的民俗文化現象,理應得到今人的重視和保護,並將它正確地、規範地、完整地傳承下去,使它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子孫後代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康公廟會”一直是民間自發的民俗活動,由於缺乏正確引導,如今每年的“康公廟會”雖然如期開展,然而其活動力、影響力和市場的購買力已大大削弱,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也越來越小。楊館長說,如不及時加以挖掘、保護和正確地傳承,這一豐厚的民俗傳統文化資源很可能將在歷史長河中消失殆盡。我們期待這一傳承了1600多年的民間活動能夠入選“非遺”,以便得到更好保護,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山東啟動扶持千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

  山東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啟動儀式23日在濟南舉行,同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62名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啟動。組織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橫向交流活動,切磋技藝和交流傳承經驗,提高代表性傳承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傳承責任意識和保護傳承能力。當日啟動儀式上,舉行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收徒拜師儀式,濟南形意拳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出席儀式的領導向師徒頒發了證書。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徐向紅在講話中指出,“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是山東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推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措施,是培植基層文化隊伍、實現從“送”文化到“種”文化轉變的有效途徑,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省九屆十三次全會精神,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舉措。徐向紅強調,全省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傳承人重要作用的認識,以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為重點,採取多種措施,加大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開展傳習活動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資助傳習經費,支援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活動,創造良好的傳承條件。要研究落實對學藝者的助學、獎學等政策措施,鼓勵他們掌握傳統知識或技藝,培養更多的後繼人才。要完善扶持和培訓規劃,加大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的培訓力度,進一步做好對傳承人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據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介紹,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入選聯合國非遺專案最多的國家,全國共有非遺傳承人1488人,其中,山東省共有省級傳承人262名,市級傳承人766名,縣級傳承人2976名,各級傳承人共收徒19570多名,均走在全國前列。

泉非遺專案米螺篩瀕臨滅絕 77歲傳承人生意慘淡

  

  77歲的施純獻坐在自家堆滿紅薯乾的儲物間裡,正在翻修一個米螺篩。他戴著老花鏡,神情專注,靈巧的雙手將桐絲線緊緊地纏繞在篩框邊。

  許久沒有接到訂製米螺篩的業務了。以前,他一年可以賣出成百上千個,現在一年也難得做幾十個了。

  施純獻住在晉江市龍湖鎮魯東村,一個只有1000多人的海邊小村。他是晉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米螺篩製作工藝的唯一傳承人。

  米螺篩是一種在海灘上撈米螺和花蛤用的工具,由竹子、雜木和鐵絲做成,狀如大簸鬥。不同的是,下面多了一個由幾根竹子做成的底座,上面多了一根拉的竹竿和兩條腰帶。使用時,把腰帶綁在身上,手裡握著竹竿,邊斜著把米螺篩往沙裡鏟,邊提起竹竿抖動,沙從縫隙裡漏掉,筐裡就只剩下米螺了。

  魯東村委會主任尤儉信說,篩米螺是一項體力活,村民站在海灘上,海水齊腰甚至更深,用腳探出海灘上是否有米螺,然後就開始篩。頭頂烈日,身子浸泡在海水中,可謂“水深火熱”。篩好後,還要挑著百十斤重的米螺回村,非常累人。三四十年前,魯東及周邊的村莊,家家戶戶都有米螺篩,家家都會去篩米螺。米螺全身是寶,把它磨碎之後,肉可以當菜吃,殼可以燒成灰,磨出來的米螺湯可以當肥料。在那個化肥還是稀罕物的年代,莊稼要種得好,肥料不可少,米螺湯就是上好的莊稼“補品”。因為米螺篩浸泡在海水中,竹子很容易爛掉,所以米螺篩的需求量很大。整個周邊村鎮,只有魯東人會做,所以大家都要到魯東村來買。

  米螺篩的歷史有多長,誰也說不清了。施純獻說,從他懂事的時候,就看到爺爺在做,他的技術是跟著父親學的。要製作一個米螺篩並不簡單,得完全依賴手工,是一種非常細緻的活兒。小小的一個篩,就有編篩網、篩嘴、篩邊、篩柄等近十個步驟,得花上兩三天才能完成。篩網的製作也不容易,從剖竹到削竹再到編篩絲,把一根竹子變成細絲,不僅要有靈巧的手,還要有極大的耐心。

  改革開放後,晉江的經濟發展起來了,漁村人的生活也開始改變,人們出外打工和掙錢的門道多了。篩米螺這活太累人,而且海灘上的米螺越來越少,如今還願意到海里篩米螺的村民已沒有幾個了。米螺篩的需求量直線下降,近十多年來,就只剩下施純獻一個人在編,現在也只有他一個人懂得全部的工序和細節了。如今,他做米螺篩,主要是賣給花蛤養殖場,讓他們用來撈花蛤。不過,一年也就幾十個。

  幾年前,施純獻開始用鐵絲網當篩底,節省了剖竹、削竹、編篩絲的時間,並且因為用的是不鏽鋼絲線,不易損壞,因此更受歡迎。經這樣技術改良,現在做一個米螺篩,可以賣400多元,但成本材料費就要100多元,算下來工錢也不高。因為收益低,並且業務量少,所以,學編米螺篩的人一個也沒有。

  米螺篩製作工藝雖然被列為晉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施純獻不知道這對自己有何幫助:因為既沒有資金方面的資助,也沒有具體的政策扶持,對學習者也沒有任何獎勵,這門技藝依然還是在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也許有一天就消失了,誰知道呢?”施純獻不知道,尤儉信也不知道。

  記者手記

  面對消亡 做好收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些生產工具的消亡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曾經的耒耜、曾經的犁耙、曾經的碾車、水車、戽斗……許多我們先人的發明都已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面對消亡,我們仍然可以有所作為。我們應該對所有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品、技藝進行收集、整理、存檔。可以建立這樣一個博物館,透過音像、文字等手段,對這種技藝和實物進行儲存、展覽。多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後代,可以看到先人的智慧結晶,瞭解到先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

  今天的物質積累和技術手段讓我們有能力來做好這項工作。對於那些傳承不下去的技藝和物品,就讓他們永存在博物館,永存在電子資料中,那不也是一種傳承?


”的“活態傳承”莘莊鉤針編結的“黃金時代”

  在莘莊鉤針編結的“黃金時代”,金龍華組建的編結社幾次三番改善了村民、同事、殘障人士困窘的生活。她過去生命中所有的榮耀和辛酸,都與這門手藝緊緊相連。當年的“十萬織女”莫不如是。鉤針編結之於她們,不止是一門手藝,還是與個體記憶緊密扣合的一種生活方式。傳統的生活方式消逝了,傳統文化和工藝技巧的DNA,如今正透過 ...

料器大師邢香蘭 50年傳承 存珍品拒高價收購

  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AutoPlay=false&guid=2044ae02-afd2-4bc2-8e37-293aa231fc19&fromweb=ZHVPlayer   在計劃經濟年代,17歲的邢香蘭因為一個“服從分配”的選擇 ...

長沙廟會---規模大、影響遠的陶廟會

  長沙自古廟宇林立,香火盛旺,由廟宇產生的大小廟會多不勝數,形成了舊時長沙城鄉的民間文化生活。廟會既是彙集民族風物和民間文藝的一種形式,又是古代傳統市集的一種形式。而春節期間則更是熱鬧非凡。   舊時長沙城鄉的廟會中,陶公廟會是規模大、影響遠的廟會之一。該廟位於長沙縣榔梨鎮臨湘山上。   據《晉書》和《長沙 ...

“武術窩子”傳承精髓

  昨天,天津北辰區武術協會在“武術之鄉”北辰區雙街鎮成立。全國20多個省市十多個武術門派的近500名“高手”到場祝賀,並現場展示技藝,以武會友。協會將匯聚八極拳、少練老會等多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武術,弘揚民族文化精髓。在昨天的“全國八極拳技藝交流大會上”,不僅匯聚了八極拳各路高手,更有太極、形意、 ...

顯示卡版和版哪個好

  顯示卡公版和非公版各有好處。如果注重豪華用料、可靠、不在乎貴幾百元的差價,又或者信仰人群,那麼公版顯示卡比較好。而如果注重價效比、效能以及在乎靜音的裝機使用者,非公版比較好,在選擇非公版顯示卡時不要一味貪圖便宜,切記一等價格一等貨,廉價肯定就是縮水產品。   顯示卡公版和非公版各自的特點如下:   1、公 ...

王華林是什麼專案的傳承

  王華林是製作紫砂壺非遺專案的傳承人,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 ...

:泉州妝糕人傳人展絕技

     “妝糕人”,閩南地區的一朵藝術奇葩。昨日,導報記者在泉州一產業創意園,看到了這別具一格、惟妙惟肖的“妝糕人”展覽。   據瞭解,泉州“妝糕人”製作工藝源於中原的“捏麵人”。原來泉州家家戶戶都做“妝糕人”,如今只剩幾家逢年過節才做“妝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