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林是製作紫砂壺非遺專案的傳承人,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77歲的施純獻坐在自家堆滿紅薯乾的儲物間裡,正在翻修一個米螺篩。他戴著老花鏡,神情專注,靈巧的雙手將桐絲線緊緊地纏繞在篩框邊。
許久沒有接到訂製米螺篩的業務了。以前,他一年可以賣出成百上千個,現在一年也難得做幾十個了。
施純獻住在晉江市龍湖鎮魯東村,一個只有1000多人的海邊小村。他是晉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米螺篩製作工藝的唯一傳承人。
米螺篩是一種在海灘上撈米螺和花蛤用的工具,由竹子、雜木和鐵絲做成,狀如大簸鬥。不同的是,下面多了一個由幾根竹子做成的底座,上面多了一根拉的竹竿和兩條腰帶。使用時,把腰帶綁在身上,手裡握著竹竿,邊斜著把米螺篩往沙裡鏟,邊提起竹竿抖動,沙從縫隙裡漏掉,筐裡就只剩下米螺了。
魯東村委會主任尤儉信說,篩米螺是一項體力活,村民站在海灘上,海水齊腰甚至更深,用腳探出海灘上是否有米螺,然後就開始篩。頭頂烈日,身子浸泡在海水中,可謂“水深火熱”。篩好後,還要挑著百十斤重的米螺回村,非常累人。三四十年前,魯東及周邊的村莊,家家戶戶都有米螺篩,家家都會去篩米螺。米螺全身是寶,把它磨碎之後,肉可以當菜吃,殼可以燒成灰,磨出來的米螺湯可以當肥料。在那個化肥還是稀罕物的年代,莊稼要種得好,肥料不可少,米螺湯就是上好的莊稼“補品”。因為米螺篩浸泡在海水中,竹子很容易爛掉,所以米螺篩的需求量很大。整個周邊村鎮,只有魯東人會做,所以大家都要到魯東村來買。
米螺篩的歷史有多長,誰也說不清了。施純獻說,從他懂事的時候,就看到爺爺在做,他的技術是跟著父親學的。要製作一個米螺篩並不簡單,得完全依賴手工,是一種非常細緻的活兒。小小的一個篩,就有編篩網、篩嘴、篩邊、篩柄等近十個步驟,得花上兩三天才能完成。篩網的製作也不容易,從剖竹到削竹再到編篩絲,把一根竹子變成細絲,不僅要有靈巧的手,還要有極大的耐心。
改革開放後,晉江的經濟發展起來了,漁村人的生活也開始改變,人們出外打工和掙錢的門道多了。篩米螺這活太累人,而且海灘上的米螺越來越少,如今還願意到海里篩米螺的村民已沒有幾個了。米螺篩的需求量直線下降,近十多年來,就只剩下施純獻一個人在編,現在也只有他一個人懂得全部的工序和細節了。如今,他做米螺篩,主要是賣給花蛤養殖場,讓他們用來撈花蛤。不過,一年也就幾十個。
幾年前,施純獻開始用鐵絲網當篩底,節省了剖竹、削竹、編篩絲的時間,並且因為用的是不鏽鋼絲線,不易損壞,因此更受歡迎。經這樣技術改良,現在做一個米螺篩,可以賣400多元,但成本材料費就要100多元,算下來工錢也不高。因為收益低,並且業務量少,所以,學編米螺篩的人一個也沒有。
米螺篩製作工藝雖然被列為晉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施純獻不知道這對自己有何幫助:因為既沒有資金方面的資助,也沒有具體的政策扶持,對學習者也沒有任何獎勵,這門技藝依然還是在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也許有一天就消失了,誰知道呢?”施純獻不知道,尤儉信也不知道。
記者手記
面對消亡 做好收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些生產工具的消亡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曾經的耒耜、曾經的犁耙、曾經的碾車、水車、戽斗……許多我們先人的發明都已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面對消亡,我們仍然可以有所作為。我們應該對所有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品、技藝進行收集、整理、存檔。可以建立這樣一個博物館,透過音像、文字等手段,對這種技藝和實物進行儲存、展覽。多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後代,可以看到先人的智慧結晶,瞭解到先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
今天的物質積累和技術手段讓我們有能力來做好這項工作。對於那些傳承不下去的技藝和物品,就讓他們永存在博物館,永存在電子資料中,那不也是一種傳承?
本屆腰鼓大賽的每支隊伍都是各區縣精選出來的
鑼鼓震天,紅綢飄逸、獅舞威風……北京市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大賽暨第四屆“白紙坊杯”健身腰鼓邀請賽”今天在大觀園鳴鑼開賽。今明兩天,來自全市14個區縣的28支腰鼓隊和23支秧歌隊的千餘人將一決高下。據介紹,本屆“白紙坊杯”腰鼓賽的水平是歷屆最高的,參加比賽的28支腰鼓隊和23支秧歌隊都是從14個參賽區縣層層篩選出來的“精英隊伍”。比賽將按照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健身腰鼓”競賽規則進行,對完成情況、編排設計、服裝服飾以及動作的完整性、協調性、感染力進行最終評分。
方法:1、當地文化主管部門下發申報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通知。
2、下轄地區和單位組織申報。
3、傳承人填寫申報書和申報片。
4、文化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
5、評審結果公示。
6、正式公佈被選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申報傳承人必須具備日下條件: ...
河南省非遺專案有113個,分別為:河南豫劇、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中醫正骨療法(平樂郭氏正骨療法)等專案。
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是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 ...
山東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啟動儀式23日在濟南舉行,同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62名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啟動。組織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橫向交流活動,切磋技藝和交流傳承經驗,提高代表性傳承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傳承責任意識和保護傳承能力。當日啟動儀式上,舉行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 ...
“妝糕人”,閩南地區的一朵藝術奇葩。昨日,導報記者在泉州一產業創意園,看到了這別具一格、惟妙惟肖的“妝糕人”展覽。
據瞭解,泉州“妝糕人”製作工藝源於中原的“捏麵人”。原來泉州家家戶戶都做“妝糕人”,如今只剩幾家逢年過節才做“妝糕人”。 ...
民間自發建設的謝靈運紀念館。
祭拜。 每年農曆七月廿三,臨川素有“抬康公菩薩”的習俗,這一習俗就是為了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在臨川為官時為民辦實事而興起的、集民間祭拜和商貿活動為一體的民俗集會。
由於每年抬“康公菩薩”出來遊行時,吸引了周圍許多百姓前來瞻仰祭拜,商販們便從中看到了商機,於是便在這一天到 ...
在莘莊鉤針編結的“黃金時代”,金龍華組建的編結社幾次三番改善了村民、同事、殘障人士困窘的生活。她過去生命中所有的榮耀和辛酸,都與這門手藝緊緊相連。當年的“十萬織女”莫不如是。鉤針編結之於她們,不止是一門手藝,還是與個體記憶緊密扣合的一種生活方式。傳統的生活方式消逝了,傳統文化和工藝技巧的DNA,如今正透過 ...
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AutoPlay=false&guid=2044ae02-afd2-4bc2-8e37-293aa231fc19&fromweb=ZHVPlayer
在計劃經濟年代,17歲的邢香蘭因為一個“服從分配”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