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非遺”的“活態傳承”莘莊鉤針編結的“黃金時代”

“非遺”的“活態傳承”莘莊鉤針編結的“黃金時代”

  在莘莊鉤針編結的“黃金時代”,金龍華組建的編結社幾次三番改善了村民、同事、殘障人士困窘的生活。她過去生命中所有的榮耀和辛酸,都與這門手藝緊緊相連。當年的“十萬織女”莫不如是。鉤針編結之於她們,不止是一門手藝,還是與個體記憶緊密扣合的一種生活方式。傳統的生活方式消逝了,傳統文化和工藝技巧的DNA,如今正透過“非遺”保護來傳承延續。極少有民間工藝一開始就以“純藝術”的姿態面世,而往往是為了迎合實用需求而出現,有市場,才有它們的形成和發展,才有存在的必要。在今天的“非遺”保護中,透過新需求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找到新的“生存基礎”,是一種積極的思路。上海在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先後公佈了三批共計157項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49項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區縣也陸續確定了區縣級名錄專案。對這些專案,上海的保護思路大體一致: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路和做法,對“非遺”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品牌價值、符號價值進行深度挖掘,以生產性保護融入大眾、融入當今生活;對於因時代變遷而失去生存基礎的專案,透過功能轉換等努力讓它們重新實現價值。

王華林是什麼非遺專案的傳承人

  王華林是製作紫砂壺非遺專案的傳承人,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山東啟動扶持千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

  山東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啟動儀式23日在濟南舉行,同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62名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啟動。組織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橫向交流活動,切磋技藝和交流傳承經驗,提高代表性傳承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傳承責任意識和保護傳承能力。當日啟動儀式上,舉行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收徒拜師儀式,濟南形意拳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出席儀式的領導向師徒頒發了證書。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徐向紅在講話中指出,“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是山東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推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措施,是培植基層文化隊伍、實現從“送”文化到“種”文化轉變的有效途徑,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省九屆十三次全會精神,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舉措。徐向紅強調,全省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傳承人重要作用的認識,以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為重點,採取多種措施,加大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開展傳習活動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資助傳習經費,支援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活動,創造良好的傳承條件。要研究落實對學藝者的助學、獎學等政策措施,鼓勵他們掌握傳統知識或技藝,培養更多的後繼人才。要完善扶持和培訓規劃,加大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的培訓力度,進一步做好對傳承人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據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介紹,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入選聯合國非遺專案最多的國家,全國共有非遺傳承人1488人,其中,山東省共有省級傳承人262名,市級傳承人766名,縣級傳承人2976名,各級傳承人共收徒19570多名,均走在全國前列。


專案米螺篩瀕臨滅絕 77歲傳承人生意慘淡

     77歲的施純獻坐在自家堆滿紅薯乾的儲物間裡,正在翻修一個米螺篩。他戴著老花鏡,神情專注,靈巧的雙手將桐絲線緊緊地纏繞在篩框邊。   許久沒有接到訂製米螺篩的業務了。以前,他一年可以賣出成百上千個,現在一年也難得做幾十個了。   施純獻住在晉江市龍湖鎮魯東村,一個只有1000多人的海邊小村。他是晉江市 ...

傳承1600多年的康公廟會衝擊“

  民間自發建設的謝靈運紀念館。   祭拜。 每年農曆七月廿三,臨川素有“抬康公菩薩”的習俗,這一習俗就是為了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在臨川為官時為民辦實事而興起的、集民間祭拜和商貿活動為一體的民俗集會。   由於每年抬“康公菩薩”出來遊行時,吸引了周圍許多百姓前來瞻仰祭拜,商販們便從中看到了商機,於是便在這一天到 ...

料器大師邢香蘭 50年傳承 存珍品拒高價收購

  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AutoPlay=false&guid=2044ae02-afd2-4bc2-8e37-293aa231fc19&fromweb=ZHVPlayer   在計劃經濟年代,17歲的邢香蘭因為一個“服從分配”的選擇 ...

“武術窩子”傳承精髓

  昨天,天津北辰區武術協會在“武術之鄉”北辰區雙街鎮成立。全國20多個省市十多個武術門派的近500名“高手”到場祝賀,並現場展示技藝,以武會友。協會將匯聚八極拳、少練老會等多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武術,弘揚民族文化精髓。在昨天的“全國八極拳技藝交流大會上”,不僅匯聚了八極拳各路高手,更有太極、形意、 ...

:泉州妝糕人傳人展絕技

     “妝糕人”,閩南地區的一朵藝術奇葩。昨日,導報記者在泉州一產業創意園,看到了這別具一格、惟妙惟肖的“妝糕人”展覽。   據瞭解,泉州“妝糕人”製作工藝源於中原的“捏麵人”。原來泉州家家戶戶都做“妝糕人”,如今只剩幾家逢年過節才做“妝糕人”。 ...

漳州沙坂村續百年習武風 宋江九洲八卦陣欲申省級

  習武之人而言,能與各路“武林人”切磋技藝,一決高低,此乃樂事。   上月底,在香港舉辦的第10屆國際武術節上,各路武林高手亮出十八般武藝。   這屆武術節,共有來自中國內地、港澳臺及泰國等29個國家和地區的一萬多人參賽,創下了歷史新高。不得不嘆人才濟濟,而龍海角美鎮沙坂村“耀德堂”武館的4位參賽者在賽場上 ...

少數民族民間藝人調演鬧元宵 精彩紛呈

  扭起歡快喜慶的秧歌,跳起活潑熱情的弦子舞,悠揚婉轉的鄂倫春族民歌繞樑不絕……27日晚,“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演活動”在北京民族宮大劇院拉開帷幕。為期一個月的活動期間,2000多名少數民族民間藝人將為首都觀眾呈獻9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 由文化部和國家民委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