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也叫廟市,最早見於唐代,常在寺廟節日,或以農曆規定的日期,於寺廟內或其附近舉行,故稱“廟會”。本縣廟宇種類繁多,祀奉神佛、先賢、精怪的均有,早年以敬神祈福、求子求藥、祈雨禳災為主,後來逐漸增加了“物資交流”的成分,遂演變為廟會文化與經濟貿易活動相雜糅的混合體。廟會一年一會, 日期固定不變,會期可長可短,一兩日至十數日不等。
凡廟均有“社”。敬奉該廟神靈的附近群眾組“社”,共同出資建廟、過會。“社”的範圍可跨縣越省,不受行政區域的約束。柔遠山、菩薩山等著名廟會,每會必唱秦腔大戲。規模較小的廟會則唱皮影戲或說書。香火鼎盛的廟會,收人十分可觀,已不需社內群眾出資。民國時期,華池已有懷安老爺廟、白馬菩薩山、柔遠山無量祖師廟、城壕娘娘廟等數十處著名廟會,共和國成立後,各處廟會仍繼續保留。“文化大革命”中,本縣廟宇多被毀壞,廟會停止。近年來,本縣重建廟宇活動曾一度盛行。據粗略統計,2000年底,全縣已有廟宇57處,窯殿300多處。現今比較著名的廟會達20多處,即:
二月初九,悅樂新堡天德觀廟會。
三月初一,柔遠山無量祖師廟會。
三月初三,林鎮四合臺娘娘廟會、林鎮東華池娘娘廟會、懷安染砭興隆山無量祖師廟會。
三月十五,懷安小城子聖賢廟會。
三月十八,五蛟三霄娘娘廟會、懷安廖坪水晶宮娘娘廟會。
三月二十,白馬菩薩山娘娘廟會、白馬柴砭三皇廟會。
四月初八,白馬黃岔顯神廟會。
四月二十四,五蛟關帝廟會。
五月十三,山莊老爺嶺關帝廟會、元城關帝廟會、懷安老爺廟會。
五月二十三,林鎮黃渠龍王廟會。
六月十九,五蛟劉溝岔南海觀音菩薩廟會。
七月十五,城壕娘娘廟會。
七月十八,懷安糖坊咀四娘娘廟會。
九月九,白馬麥地溝大聖廟會。
華池民間,打扮之風俗世代相傳,女性尤為重視,分為髮飾、裝飾、頭飾3類。改革開放以來美容美髮之風日盛。
髮飾 清以前,華池男子多留全發,成年人上梳挽髮結,插荊簪。清代沿滿族習俗,將前額頭髮剃去,腦後蓄長髮梳辮,垂於背。民國時期,男子剪去長辮,留齊領短髮。民國後期,仍有少數老年人留髮辮,多數男子剃光頭或留分頭。共和國成立後,農民多剃光頭,幹部、學生等留平頭、寸發、分頭等。80年代後,髮式漸趨多樣化、個性化,由過去的大背式、中分式、偏分式、小平式改變成平圓式、長髮式、方便式、新潮式和自然波紋式。少數青年燙髮,或將前額一小撮頭髮染成彩色,或乾脆將頭髮整體炯油染色。
民國時期,華池女子婚前梳獨辮,垂於腦後,務求其長,視為美,婚後則挽成髮髻,戴網路,插簪子。青年婦女戴絨花帽;中老年婦女戴一種絲質黑色網罩,俗稱“絡絡”。共和國成立後,婦女髮型有剪髮、雙辮、獨辮等式樣。80年代以來,城鄉婦女髮飾變化極快,最初流行燙髮,有拉絲頭、螺絲頭等,接著流行妹妹頭、不等式、青年頭,後又長髮披肩風行一時。進入90年代,婦女髮式一度流行挽髮髻,現則時興削短髮。很多女青年將頭髮染成黃色、棕色等色彩,在城鎮大街形成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
裝飾 清至民國時期,華池女子婚嫁時,講究滿頭“銀貨”,即頭戴製作精美的銀花、銀簪和銀耳環。兒童多戴銀質“長命鎖”、銀項圈、銀手鐲、銀腳環等;男人多系毛、布腰帶;已婚女人別銀簪、閃簪等。今男女一般無頭飾,但少數婦女也束彩色髮帶,別花式髮卡,辮梢結花等。白銀首飾已不甚時興。女子結婚講究“三金”、 “五金”,即24K金項鍊、金耳環、金戒指、金手鍊、金手鐲等。如今,白金首飾和鑽石戒指已在華池開始流行。
現時男女出門作客或上街、上班,多要修飾打扮。男子要剃鬚、換衣服。女性要塗抹脂粉、口紅,描眉梳妝,灑香水。化妝品以羽西、雅芳、旁氏等或高檔進口貨為時髦。條件好的婦女還經常進美容院做皮膚護理。
包頭 包頭是一種包裹頭部和前額的絲制物,為舊時華池中老年婦女的傳統頭飾。其形制為長L 6~2.4米,寬約30釐米的烏綾,常頂於頭部,現已不多見,僅有少數老年婦女用之。
窯洞
本縣群眾多靠山臨溝、因地就勢,掘窯而居。80年代調查,華池農戶窯居佔98%。窯居習俗世代相傳,已有數千年曆史。其型別包括土窯洞、石箍窯、磚箍窯、土坯箍窯、石窟窯、窨子窯、拐窯、高窯等。
土窯洞 本縣世代相傳的主要民居之一,一般高寬各約4米,深8米。少數大窯洞可容納五六十人集會。東部山莊、南梁、林鎮、紫坊畔一帶,窯山牆上部多做成木質花格,配以大型木窗,美觀大方,採光良好。其餘地方,均為一門二窗,山牆頂端留有小窗,以利通風采光。掘窯而居,節省人力、物力,且冬暖夏涼,優點頗多。清光緒進士惠登甲曾賦詩讚之(見《附錄·詩詞集萃》)。
石箍窯 按照設計尺寸,將石料鑿成塊石、五角石和楔形石三種形狀,在木架或土餡上箍成石洞。山牆上部多采用本縣東部土窯洞門窗形式。窯洞頂以黃土墊實,前高後低,利於出水。簷頭用新磚做成多層出簷鏤花狀,既遮雨又美觀。石箍窯一般較土窯洞為小,高、寬各約3米,深6米。此種拱頂結構的建築,堅固耐用,防震效能極好,不僅可就地取材,節約木料、磚瓦,且冬暖夏涼,非常適合本地的氣候特點,尤以山莊、林鎮、南梁、紫坊畔一帶被廣泛採用。石箍窯按後背的不同可分為靠山窯和四明窯兩種:後背靠山崖的叫“靠山窯”;平坦地上所箍石窯叫“四明窯”,後背多用石料封死(也有留小窗的)。
磚箍窯 以磚砌箍而成,建造形式集中了石箍窯的優點。
土坯箍窯 以土坯砌箍而成,建造形式與石、磚箍窯相同,且較之更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石窟窯 舊時,直接在較為整齊的石壁上開鑿出的石窯洞,早已廢棄。本縣東部尚有遺蹟。
拐窯 在主窯內壁一側挖掘的小窯洞叫“拐窯”,多為儲藏糧食或堆放物品之用。拐窯採光困難,多潮溼,且極易影響主窯的堅固性,一般土質差的莊基禁挖拐窯。
高窯 在崖莊正面兩窯之間高處側上部挖掘的小窯洞,登階而上,可高瞻望遠,住宿、儲物乾燥,又能避開禽畜侵擾。
窨子窯 於懸崖高處開掘的深達數十丈的土洞(或石洞),有的內壁還掘有數孔窯洞,光線昏暗。舊時,為防匪禍兵災而掘,至少有兩處以上出入口。本縣各地均有遺存。
房屋
舊時,本縣修建房屋者多為富戶,且為數甚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農家修建磚木結構平房已十分普遍;城郊的農民還蓋起了一磚到頂的平頂子房或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小樓。如今,房屋的建築式樣日漸趨向美觀實用;室內裝飾也很考究,石膏吊頂、瓷磚鋪地、白粉刷牆,落地式窗簾、頂燈、壁燈等一應俱全。華池民間用房,按所處位置、用途、形式等,分正房、廂房、門樓、場房、井房等。
正房 院子正面所建造的房屋為“正房”。房頂魚脊形,雙向流水,當地稱安架房,多建3間或5間(一般不建雙數)。房屋質量有土木與磚木結構之分磚木結構中有空鬥牆與實扎牆之分。正房每間寬度多為3米,深5米,亦可大可小。檁條可多可少,有5檁與7檁之分。瓦有機瓦與小瓦之分。磚有青磚與紅磚之分。椽以松木為佳,檁以小葉楊與松木為上品。棧子有劈柴、葦稈簾子與薄木板之分。大梁及門、窗有木質與鋼料之分。上房一般起架較高,窗大門闊,通光效能良好。建平頂屋者,房屋頂部用水泥、砂石等抹平,或蓋以油毛氈,以防漏水。
廂房 上房兩側的廈房稱“廂房”。廈房也叫廈子,一面靠牆,單向流水,寬2.5米、深3米左右,多為3間,面積較小,採光較差。
門樓 門樓即大門樓子,有三檻、平頭等幾種。門扇多為木質、雙扇,也有鐵質院門。門框以上雕刻圖案,鐫書題字,一般為“耕讀傳家”、“紫氣東來”等語。
場房 在打麥場邊修建的小房,用於看守場院和臨時儲糧。
井房 水井之上所蓋小房,主要用途為防汙保潔,也有防小孩及小動物掉人井內之功能。
華池民間喜慶活動分為大慶和小慶。給兒女辦婚事、老人賀大壽等為大慶。凡大慶必辦數十桌酒席,席桌多擺“八挎五”、“十三花”、“十二樓”等。結婚紀念日、普通生日、給小孩做滿月、喬遷之喜及一般傳統節日等,多為小慶。所有傳統節日,均為家庭成員之慶。其他小慶也可請親朋好友參與慶賀,只不過規模較小,僅辦數桌酒席而已。近 ...
華池民間,講究人生的禮俗由來已久,名目繁多,其中既有迷信色彩,又包含著美好的企盼。
祈子 每逢娘娘廟會,華池城鄉一些不孕或無男孩的婦女即由家人陪同到娘娘廟燒香求子,抱回神像前擺放的泥娃娃或布娃娃,如果懷孕,來年再去還願,進獻燈油、現金等,並送上加倍的泥娃娃或布娃娃。縣內最著名的是白馬鄉菩薩山娘娘廟會, ...
虎丘金秋民俗廟會是景區根據山塘地區舊有的山塘出會習俗,創新發展而來的大型遊園活動。景區自 1994 年創新推出廟會以來,一直堅持“弘揚中華民俗文化、展現傳統廟會特色”的辦會宗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廟會已經成為蘇州旅遊市場中最具地方民俗特色和傳統文化氣息的旅遊活動。廟會為再現傳統民俗,展示民間 ...
清明節黃帝陵祭祖 每年4月西安古文化藝術節 每年9月中國華山國際攀巖比賽 每年9月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友誼賽 每年11月第1個週日長安國際書法年會 隔年11月 。 ...
秀洲區連泗蕩劉公園是人們祭祀為民除蝗的劉承忠將軍場所,每年除夕、清明和中秋都要舉行系列民間活動,尤以八月十四日最為隆重,江、浙、滬、皖等地民眾紛至沓來,船隻雲集... ...
到達該處後調查旁邊的奇怪平臺會得到一段密語“循長存者之跡,叩密寶之門。”。
這裡的長久是指目前尚未風化的遺蹟柱子,因此用火屬性攻擊三個完好柱子旁邊的機關,秘境入口就會開啟。 ...
在原神遊戲中,淥華池區域中的三個雷柱子的解鎖方法就是使用雷屬性傷害進行攻擊,且速度要快。原因是這三個雷柱子在全部未點亮時,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動熄滅,只有快速點亮全部三個柱子才會出現寶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