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華池民間喜慶活動

華池民間喜慶活動

  華池民間喜慶活動分為大慶和小慶。給兒女辦婚事、老人賀大壽等為大慶。凡大慶必辦數十桌酒席,席桌多擺“八挎五”、“十三花”、“十二樓”等。結婚紀念日、普通生日、給小孩做滿月、喬遷之喜及一般傳統節日等,多為小慶。所有傳統節日,均為家庭成員之慶。其他小慶也可請親朋好友參與慶賀,只不過規模較小,僅辦數桌酒席而已。近年也有做滿月過大事的。

華池民間打扮

  華池民間,打扮之風俗世代相傳,女性尤為重視,分為髮飾、裝飾、頭飾3類。改革開放以來美容美髮之風日盛。

  髮飾 清以前,華池男子多留全發,成年人上梳挽髮結,插荊簪。清代沿滿族習俗,將前額頭髮剃去,腦後蓄長髮梳辮,垂於背。民國時期,男子剪去長辮,留齊領短髮。民國後期,仍有少數老年人留髮辮,多數男子剃光頭或留分頭。共和國成立後,農民多剃光頭,幹部、學生等留平頭、寸發、分頭等。80年代後,髮式漸趨多樣化、個性化,由過去的大背式、中分式、偏分式、小平式改變成平圓式、長髮式、方便式、新潮式和自然波紋式。少數青年燙髮,或將前額一小撮頭髮染成彩色,或乾脆將頭髮整體炯油染色。

  民國時期,華池女子婚前梳獨辮,垂於腦後,務求其長,視為美,婚後則挽成髮髻,戴網路,插簪子。青年婦女戴絨花帽;中老年婦女戴一種絲質黑色網罩,俗稱“絡絡”。共和國成立後,婦女髮型有剪髮、雙辮、獨辮等式樣。80年代以來,城鄉婦女髮飾變化極快,最初流行燙髮,有拉絲頭、螺絲頭等,接著流行妹妹頭、不等式、青年頭,後又長髮披肩風行一時。進入90年代,婦女髮式一度流行挽髮髻,現則時興削短髮。很多女青年將頭髮染成黃色、棕色等色彩,在城鎮大街形成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

  裝飾 清至民國時期,華池女子婚嫁時,講究滿頭“銀貨”,即頭戴製作精美的銀花、銀簪和銀耳環。兒童多戴銀質“長命鎖”、銀項圈、銀手鐲、銀腳環等;男人多系毛、布腰帶;已婚女人別銀簪、閃簪等。今男女一般無頭飾,但少數婦女也束彩色髮帶,別花式髮卡,辮梢結花等。白銀首飾已不甚時興。女子結婚講究“三金”、 “五金”,即24K金項鍊、金耳環、金戒指、金手鍊、金手鐲等。如今,白金首飾和鑽石戒指已在華池開始流行。

  現時男女出門作客或上街、上班,多要修飾打扮。男子要剃鬚、換衣服。女性要塗抹脂粉、口紅,描眉梳妝,灑香水。化妝品以羽西、雅芳、旁氏等或高檔進口貨為時髦。條件好的婦女還經常進美容院做皮膚護理。

  包頭 包頭是一種包裹頭部和前額的絲制物,為舊時華池中老年婦女的傳統頭飾。其形制為長L 6~2.4米,寬約30釐米的烏綾,常頂於頭部,現已不多見,僅有少數老年婦女用之。

華池民間住宅

  窯洞

  本縣群眾多靠山臨溝、因地就勢,掘窯而居。80年代調查,華池農戶窯居佔98%。窯居習俗世代相傳,已有數千年曆史。其型別包括土窯洞、石箍窯、磚箍窯、土坯箍窯、石窟窯、窨子窯、拐窯、高窯等。

  土窯洞 本縣世代相傳的主要民居之一,一般高寬各約4米,深8米。少數大窯洞可容納五六十人集會。東部山莊、南梁、林鎮、紫坊畔一帶,窯山牆上部多做成木質花格,配以大型木窗,美觀大方,採光良好。其餘地方,均為一門二窗,山牆頂端留有小窗,以利通風采光。掘窯而居,節省人力、物力,且冬暖夏涼,優點頗多。清光緒進士惠登甲曾賦詩讚之(見《附錄·詩詞集萃》)。

  石箍窯 按照設計尺寸,將石料鑿成塊石、五角石和楔形石三種形狀,在木架或土餡上箍成石洞。山牆上部多采用本縣東部土窯洞門窗形式。窯洞頂以黃土墊實,前高後低,利於出水。簷頭用新磚做成多層出簷鏤花狀,既遮雨又美觀。石箍窯一般較土窯洞為小,高、寬各約3米,深6米。此種拱頂結構的建築,堅固耐用,防震效能極好,不僅可就地取材,節約木料、磚瓦,且冬暖夏涼,非常適合本地的氣候特點,尤以山莊、林鎮、南梁、紫坊畔一帶被廣泛採用。石箍窯按後背的不同可分為靠山窯和四明窯兩種:後背靠山崖的叫“靠山窯”;平坦地上所箍石窯叫“四明窯”,後背多用石料封死(也有留小窗的)。

  磚箍窯 以磚砌箍而成,建造形式集中了石箍窯的優點。

  土坯箍窯 以土坯砌箍而成,建造形式與石、磚箍窯相同,且較之更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石窟窯 舊時,直接在較為整齊的石壁上開鑿出的石窯洞,早已廢棄。本縣東部尚有遺蹟。

  拐窯 在主窯內壁一側挖掘的小窯洞叫“拐窯”,多為儲藏糧食或堆放物品之用。拐窯採光困難,多潮溼,且極易影響主窯的堅固性,一般土質差的莊基禁挖拐窯。

  高窯 在崖莊正面兩窯之間高處側上部挖掘的小窯洞,登階而上,可高瞻望遠,住宿、儲物乾燥,又能避開禽畜侵擾。

  窨子窯 於懸崖高處開掘的深達數十丈的土洞(或石洞),有的內壁還掘有數孔窯洞,光線昏暗。舊時,為防匪禍兵災而掘,至少有兩處以上出入口。本縣各地均有遺存。

  房屋

  舊時,本縣修建房屋者多為富戶,且為數甚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農家修建磚木結構平房已十分普遍;城郊的農民還蓋起了一磚到頂的平頂子房或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小樓。如今,房屋的建築式樣日漸趨向美觀實用;室內裝飾也很考究,石膏吊頂、瓷磚鋪地、白粉刷牆,落地式窗簾、頂燈、壁燈等一應俱全。華池民間用房,按所處位置、用途、形式等,分正房、廂房、門樓、場房、井房等。

  正房 院子正面所建造的房屋為“正房”。房頂魚脊形,雙向流水,當地稱安架房,多建3間或5間(一般不建雙數)。房屋質量有土木與磚木結構之分磚木結構中有空鬥牆與實扎牆之分。正房每間寬度多為3米,深5米,亦可大可小。檁條可多可少,有5檁與7檁之分。瓦有機瓦與小瓦之分。磚有青磚與紅磚之分。椽以松木為佳,檁以小葉楊與松木為上品。棧子有劈柴、葦稈簾子與薄木板之分。大梁及門、窗有木質與鋼料之分。上房一般起架較高,窗大門闊,通光效能良好。建平頂屋者,房屋頂部用水泥、砂石等抹平,或蓋以油毛氈,以防漏水。

  廂房 上房兩側的廈房稱“廂房”。廈房也叫廈子,一面靠牆,單向流水,寬2.5米、深3米左右,多為3間,面積較小,採光較差。

  門樓 門樓即大門樓子,有三檻、平頭等幾種。門扇多為木質、雙扇,也有鐵質院門。門框以上雕刻圖案,鐫書題字,一般為“耕讀傳家”、“紫氣東來”等語。

  場房 在打麥場邊修建的小房,用於看守場院和臨時儲糧。

  井房 水井之上所蓋小房,主要用途為防汙保潔,也有防小孩及小動物掉人井內之功能。


民間人生的禮俗

  華池民間,講究人生的禮俗由來已久,名目繁多,其中既有迷信色彩,又包含著美好的企盼。   祈子 每逢娘娘廟會,華池城鄉一些不孕或無男孩的婦女即由家人陪同到娘娘廟燒香求子,抱回神像前擺放的泥娃娃或布娃娃,如果懷孕,來年再去還願,進獻燈油、現金等,並送上加倍的泥娃娃或布娃娃。縣內最著名的是白馬鄉菩薩山娘娘廟會, ...

大型民間傳統活動紀念閩王王審知 珨瑚公王(公太)

  閩西在長汀、連城兩縣交界處的“河源十三坊”(即 1 3個村社 )輪流祭祀珨瑚候王。當地人把瑚候王尊稱為“公太”(公太 ,在閩西客家地區即祖先之意 ),因此 ,十三坊輪流 )奉祀珨瑚侯王又被通稱為“迎公太”。十三坊中最早參加輪流祭祀珨瑚侯王的姓氏 ,大都是在宋末元初到元末明初這段時間遷入的。經過世代發展 , ...

民俗“廟會”

  廟會也叫廟市,最早見於唐代,常在寺廟節日,或以農曆規定的日期,於寺廟內或其附近舉行,故稱“廟會”。本縣廟宇種類繁多,祀奉神佛、先賢、精怪的均有,早年以敬神祈福、求子求藥、祈雨禳災為主,後來逐漸增加了“物資交流”的成分,遂演變為廟會文化與經濟貿易活動相雜糅的混合體。廟會一年一會, 日期固定不變,會期可長可短 ...

阿壩縣民間文藝活動

  世世代代生活於遼闊草原,廣袤土地上的藏族人民,寬廣的草原給了他們像草原一樣寬廣的胸襟,巍峨的雪山鑄就了他們堅強而粗獷的性格。因此,藏族從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更是一個熱情大方、好客的民族,每當閒暇或節假日,他們都要舉行這樣、那樣的民間文藝活動,或唱山歌,或跳鍋莊,用歌聲和舞蹈來消除一天的疲勞。因此,川 ...

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盤鼓

  盤鼓:過春節,逢節慶,打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恢宏,深受廣大市民和中外遊人的喜愛。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鼓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開封盤鼓隊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廣受讚譽。 ...

貴州民間文娛活動-花燈

  花燈是貴州民間舉辦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文娛活動,大約在明朝初年,由來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貴州駐守和屯耕的軍士們傳入貴州。到清朝,花燈在貴州已經十分流行,民國年間更普及到貴州絕大部分的鄉村集鎮,其中尤以遵義、獨山、福泉等地為盛。   貴州花燈包含花燈歌舞和花燈劇(戲)兩種藝術形式。花燈歌舞(俗稱“地燈”、“鑼鼓燈 ...

白城民間娛樂活動

  狩獵   東溝狩獵場是經國家林業部批准的全國第一個草原溼地狩獵區,總面積達5萬多公頃,區內有人造林4000公頃,有野生動物13科36種,佔全省野生動物的44.4$Cts%,可供遊人狩獵的有13種。狩獵區按水禽、獸類、草原鳥劃分9個狩獵場,狩獵季節主要在春、秋冬三季。   騎馬   白城市內草原遼闊,有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