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大型民間傳統活動紀念閩王王審知+珨瑚公王(公太)

大型民間傳統活動紀念閩王王審知 珨瑚公王(公太)

  閩西在長汀、連城兩縣交界處的“河源十三坊”(即 1 3個村社 )輪流祭祀珨瑚候王。當地人把瑚候王尊稱為“公太”(公太 ,在閩西客家地區即祖先之意 ),因此 ,十三坊輪流 )奉祀珨瑚侯王又被通稱為“迎公太”。十三坊中最早參加輪流祭祀珨瑚侯王的姓氏 ,大都是在宋末元初到元末明初這段時間遷入的。經過世代發展 ,當地的社會經濟日益發達,宗族社會也逐漸形成 ,因此 ,從明代中葉起 ,便開始有了十三坊輪流祭祀珨瑚侯王的活動了。這種祭祀活動透過“十三坊聯盟”來組織,每年都要召開十三坊代表會 ,而且一年之中還要舉行各種集體性活動,如遊公太、參公太等。透過這些活動 ,各鄉村 (或宗族 )之間經常溝通、合作 ,也就必然不斷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和友誼 ,因而平時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容易及時得到化解 ,這對一個地區的相對穩定,顯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據調查 ,該區域在歷史上沒有發生過什麼械鬥事件。

  鎮川廟祭祀珨瑚公王,據傳即五代十國時建立閩國的閩王王審知(長汀稱白馬公王),廟在縣南城外。宋紹興(1131~1162)間建,明洪武(1368~1398)間重建,崇禎(1628~1644)末年水圮,順治七年(1650)復建,後復圮,乾隆十年(1745)復建。為連城祀珨瑚公王最早建的廟宇。此外,祀王審知的還有莒溪璧洲的永興廟、新泉和朋口馬埔的珨瑚廟。

  馬埔珨瑚廟 建於明英宗正統(1436~1449)年間,佔地約700餘平方米,屬斗拱梁結構,飛簷翹角,雄壯肅穆,是目前連城保護得比較完整的古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河源(過去宣和全鄉叫上河源,朋口的馬埔、張家營、洋坊、文坊、朋口五個村叫下河源,統稱河源裡)十三鄉的群眾都要舉行祭祀廟會,文亨的湖峰、莒溪的璧洲、長汀縣的塘背村曹屋等鄰近鄉村也參加十三鄉的祭祀廟會。奉祀的鄉村每年農曆七月初四把珨瑚公太送

  回廟裡,叫“入廟”,二月初二讓十三鄉和鄰近鄉村的人去頂禮膜拜;二月初三或初四接去奉祀的鄉村就將珨瑚公太抬去,叫“出廟”,也叫“入公太”。凡是輪到“入公太”的鄉村就要遊公太、請戲班唱戲和招待客人。

  在長汀、連城一帶,有一大型的傳統活動為“祭公太”。這活動在長汀南山鎮塘背村曹屋輪流舉行,目的似為祭祀王審知。

  活動從去蛤瑚廟迎接“公太老人”開始,由舉行這個活動所在地派人去接,時間為陰曆七月初始,公太老人被安置在各家祠堂。兒童扮八仙騎著竹馬去迎接,還有其他人如彩旗隊, 放銃開路的,非常熱鬧(本人曾在11歲時騎布馬接公太,印象尤為深刻)。

  活動在一定的區域內舉行,主要以姓氏為依,十三年為一週期。活動正式開始時場面極其宏大,期間伴有各種活動,包括搭臺唱戲等,許多人還將牲畜送到“公太老人”前宰殺,既表示對他的尊敬,也祈求好運。當活動在某個地方舉行時,其餘地方也要派人來參加,稱為“迎公太”。這個活動保留了許多風俗,較有特色客家人祭祖不只是敬自己家祖先,也不忘祭祀當年率河南子弟兵開閩奠立基業的閩王王審知。在客家聚居地,多有祀奉閩王的廟宇,如連城各地的珞瑚廟、永興廟,祀奉的便是被尊稱為“各府公太”的閩王王審知。傳說明朝初年河源裡十三鄉輪流祀奉“公太”,規定每年農曆二月初三送“公太”回馬埔珞瑚廟,初四日迎奉“公太”進村。明朝中葉這三地群眾就分出香火各自建廟祭祀。隨著時間推移,各地祭祀閩王的儀式逐漸演化成為一種帶有很大娛樂成分的民俗活動,如長汀縣南山鎮塘背村曹屋每逢13年農曆七月初四,廣大群眾從初一清早洗盥後就提著大閹雞和香燭紙炮,前往廟裡焚香點燭、割雞獻紅花,也有的獻三牲(魚、肉、雞),還有抬豬到廟裡頂禮膜拜。處四早飯後,集合鑼鼓、十番樂隊、舞獅隊、樂隊、三角大彩旗、花臺、神銃,抬著神像、香案等,排成長隊,由廟坪出發,從村頭游到村尾。沿路各家擺設香案食品焚香點燭燒紙放炮,以示誠敬。廟會期間還請來地方劇團演戲助興,晚上游龍、遊船燈、游龍燈。全村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樂聲不絕,各地親屬朋友都藉此機會探親訪友喝酒娛樂,喜慶非凡。中原古老的這些民間娛樂活動形式也由此遺傳下來,並與閩地原有民間娛樂形式相融合。

大暑節氣的風俗是什麼 24節氣大暑民間傳統活動

  大暑節氣的風俗是什麼 24節氣大暑民間傳統活動

  1、暑月遊船

  大暑時期,古人絕不是獨守在家裡,做“宅男”“宅女”,相反,倒把這樣的酷暑時節當節日來過。“暑月遊船”是當時的民俗之一。舊時每至六月,士女雲集。

  2、喝暑羊

  “喝暑羊”就是大暑時節喝羊肉湯,是流行在魯中南革命老區沂蒙山區和魯西南地區的大暑習俗。其中,以山東單縣羊湯最為聞名。伏暑的羊湯湯質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健脾益氣、溫補腎陽的良好功效,成為人們飯桌上的一道營養美味的滋補佳品。

  3、吃麵條

  大暑到,臨沂城鄉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湯)或者吃麵條的傳統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殺上一隻羊,做上一鍋涼麵條,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吃麵條,熱熱鬧鬧過大暑。

  4、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曆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裡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5、煎青草豆腐

  大暑節氣來臨,浙江溫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習俗。青草豆腐指的是將仙草、甘草、夏枯草與菊花、金銀花等中草藥煎製成豆腐形狀,冷卻後食之,清涼解毒,生津止渴。過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6、送瘟神

  三伏暑天,赤日炎炎,也是瘟疫疾病的爆發期。過去人們在河船上要舉行祭祈活動,將船劃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以示送走瘟神,百病無蹤。

  7、海邊過大暑

  深圳人在海邊度過炎熱的大暑日。在夏季防曬很重要,不僅僅是愛美怕曬黑的女性,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的男性也一樣需要防曬,尤其是去海邊或水上樂園,更需要使用防曬霜,並不時補塗防曬霜。

  8、賞荷花

  大暑所在的六月也稱“荷月”,六月二十四日,相傳是荷花生日,所以民間有賞荷花的習俗。江蘇常熟、通州、吳縣等地,是著名的觀荷之處,觀荷納涼,遊船眾多,景象頗為壯觀。

  9、大暑吃童子雞

  湘中、湘北有“大暑吃童子雞”的進補方法。童子雞指的是不會打鳴,飼養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到1——1.5斤,還未配育過的小公雞。

  和老雞比起來,它們熬的湯沒那麼油膩,蛋白質也更易被人們吸收,據說其體內的生長激素對成長期的孩子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10、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11、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於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嚐。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12、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還有吃米糟的習俗。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說可以“大補元氣”。

  13、吃鳳梨

  我國臺灣則有吃鳳梨的習俗,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被用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

  14、吃“半年圓”

  另外,由於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間講究“過半年”,這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嚐甜食,象徵著團圓和甜蜜。

  15、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16、送大暑船

  大暑時節,浙江台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動。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的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在海上點燃,隨水而去,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祥和。

  大暑吃什麼水果好

  西瓜:是夏季最主要的水果,含有大量的水分,被喻為“天然的飲料”,而且營養豐富,成為很多人消暑的首選水果。西瓜味甘性寒,有消暑除煩、止渴利尿之效,有“天然白虎湯”之稱。患有水瀦留的人可以多吃,利尿,體質虛弱、月經過多、消化不良的慢性胃炎者不宜多吃。吃多了傷脾胃,還要注意西瓜變質後不可以吃,容易引起急性胃腸炎。

  蘋果:蘋果被喻為水果之王,一年四季都受追捧。吃蘋果既能減肥,又能幫助消化。蘋果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糖類、脂肪等。它富含的糖類和鉀鹽塞,有清熱止渴之功效,還能緩解精神疲勞。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但因蘋果富含糖類和鉀鹽,冠心病、心肌梗塞、腎病、糖尿病的人不宜多吃。

春節的民間習俗和傳統活動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開始,或稱元旦。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稱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公曆後,將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新年,定為元旦,而稱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但是春節不僅是一天,而是若干時日,一般都到初五,有的地方要過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動也極其豐富。

  (一) 迎年

  迎新年的活動,遠在臘八後就籌備了,如買年貨、寫對聯、做年糕等。無論過節還是喜慶,都祈求富貴平安、親人團聚。春節更不例外,外出者紛紛歸來,家家戶戶要吃團圓飯,飲屠蘇酒,以示家庭團結,和睦相親。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正月初一要把祖先牌位供在正廳,或者掛有象徵祖先的“神馬”剪紙,擺上供品、蠟燭、香等物。除在中堂、祠堂祭祖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祭祖以後,根據曆書所示吉利方向,點燃燈籠,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擺上供品,迎接喜神。接著人們向喜神方向走去,遇廟燒香叩拜,祈求一年的吉利。為喜神設的供品多為甜料——紅棗、冬瓜、花生、糖果等。由於春節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古代地方官又多向皇帝獻媚,所謂“靈草嘉禾”就是一例。民間還有春節插芝麻稈。

  過春節要放爆竹。爆竹有悠久的歷史,原來以竹節置火中燒烤而爆出巨響,用於驅鬼避邪。爆竹種類很多,有單響、雙響、三腳炮、二踢腳、多響爆竹、大龍炮、水鴛鴦、老鼠炮、沖天炮等等。爆竹起源於避邪驅鬼,後來又增加了除舊年、卜來歲等巫術意義,甚至成為祈求平安的象徵。但是燃放爆竹容易傷害人體,又會汙染環境,現在有些城市已禁放爆竹,因而出現不少代用品。

  (二) 拜年

  春節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拜年,又稱走春、探春。過去如果主人親戚朋友多,拜不過來,就由僕人送名片,或送福字,這是上層社會拜年“泛愛不專”的反映。在拜年時,受拜之人往往給晚輩壓歲錢。民間拜年對上層社會也有一定影響。在明清時期宮廷內也流行團拜。《點石齋畫報》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團拜圖就是上述官場活動的記錄。此活動至今仍在民間流行。

  (三) 節日活動

  春節並不限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其實包括正月裡的許多活動。

  在湖南、江西交界的萬石山地區,初一要到井裡打水,沏茶上香,過敬水節。

  初二依然拜年,又是出嫁女兒的歸寧日,與雙親、兄弟姊妹團聚,敘骨肉之情。但當天最突出的活動是迎財神。北京的五顯廟曾是當天人們必祀之地。每家每戶貼上招財進寶畫。有些地方還進行跳灶活動。晚上家家戶戶放燈。 初二還是一個有趣的日子,浙江寧波地區又稱為財神節,人人要沐浴更衣,在房內供奉關公和財神像,以豐碩供品獻之,且喝財神酒。

  初三也有不少活動。杭州地區宅旁有井的人家,早晨拿香燭、素菜供於井欄,並將井上除夕時所封的紅紙揭去,名曰“開井”。臺灣居民認為初三為小年,又是“赤狗日”,一般不出門,不請客。當地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所以深夜不點燈,在地上撒米、鹽,人要早上床,不影響老鼠的喜事。從表面看來,這是慶祝老鼠娶親,祈求老鼠子孫繁衍。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利用老鼠嫁女的巫術,把老鼠送出去,以免老鼠在家為非作歹。本來老鼠是害人的,平時人們以捕鼠為要事,此時忌鼠則是民間認為透過這些活動可以防止鼠害。

  初四是迎神日。諸神要下凡,但接神必須在午後。供品有香、食品、水果,放爆竹,燒神馬、天兵,象徵請神。然後諸神騎神馬下凡。

  初五為“破五”。破五以後就可以正式炊煮了,人們也可以往外倒垃圾了,民間稱“倒殘土”。初五也是撒供品的日子,人們根據天氣晴陰判斷年內牲畜安全與否。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商店都祭祀利市仙官,開市大吉,在招幌上掛紅布。

  初六為送窮日,送窮是重要的節日活動,唐代詩人姚合有一首《晦日送窮三首》,其中一首曰:

  年年到此日,瀝灑拜街中。

  萬戶千家看,無人不送窮。

  豫西地區正月初五送窮,由家長主持,把自初一堆積的垃圾送往村外,口中要念叨:“窮、窮、窮,你走吧,俺家沒錢難打發!”並從麥田中抓幾把土,撒到院內,稱“迎富貴”。 有的地方還開始清理廁所。

  臺灣漢族過“清水祖師誕”,該祖師為宋代人。

  初七,為人日或人勝節。

  初八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民間信仰認為每人有一個星宿值年,一年的命運,都操在該星之手。初八群星聚會,因此要拜星君。晚上點燈、上供,然後散花燈。湖南、湖北地區視初八為“穀日”。北京的居民都習慣到白雲觀參拜星君。逛廟會時,觀花會,購玩具,買節日食品,市場上的糖葫蘆是兒童必購的食品。有些地方還在初八踏青。在內蒙古、山西等地則稱初八為敬八仙節。

  初九為玉皇誕辰日。玉帝又名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玉皇、元始天尊,為道教的最高神。所以初九要祭天公,此日講究和氣,不能冒犯天神。

  初十,河南為“石頭過生日”,必祭拜石頭,為孩子認“石父”。廣西岑溪地區則過花燈節。此外,正月十一,河南寶豐過馬街會;十二日,山東惠民過胡集書會;十三日,安徽繁昌過六龍會;十四日,浙江紹興流行白虎祭;正月二十五為填倉節,流行祭祀倉神。

  (四)打鬼

  傳說春節期間諸神要回天上述職,此時各種鬼怪就會紛紛出動,行妖作惡,殘害百姓。因此,春節時就有一系列驅鬼、避邪活動,還有不少禁忌。

  驅鬼之神是鍾馗。鍾馗為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傳說唐明皇在夢中見一大鬼捉小鬼,大鬼就是鍾馗。他生前應武舉未中,死後託夢,決心滅天下妖怪。唐明皇醒後,命畫家吳道子畫鍾馗像,於是傳播開來。所以在除夕或春節家家掛鐘馗像,以鎮諸鬼。民間還有鍾馗嫁妹傳說,有的地方打鬼驅邪要進行到月底。春節還有不少避邪性裝飾畫,如門神就有多種,其中以文武門神為主。

  至今在春節期間還有貼老虎畫、鳳凰畫,或者剪若干紙雞貼在門、窗、牆上。上述剪紙,一般都是各種公雞報曉形象。民間認為雞有報曉、避邪作用,也可招財,正如民諺說:“戶戶貼雞,人人添官。”春節也要掛桃符。後來在掛桃符的基礎上,發展為貼對聯。民間也喜歡貼牧牛圖,象徵天下太平。山西興貼觀母娘娘,則為了防止地震。

  春節有許多禁忌,例如婦女不出門拜年,曰“忌門”;初一婦女不可回孃家;小孩子不準哭鬧;老少不可說不吉利的話;左鄰右舍不能吵架;不許打破工具、傢俱;不能請醫生;從初一到初四不能動針線、剪刀;不能掃地;元旦不能吃稀粥,等等。

  (五) 娛樂

  春節期間既是祭神日,又是一個娛樂活動最多的日子。古代流行的玩具和遊戲很多,如百戲、六博、投壺、猴戲、魚戲、高蹺、弄丸、踢球、木偶戲、打陀螺、騎竹馬、老鷹抓小雞、藏鉤戲、雜技、玩紙牌,近代還有投骰子、推牌九、麻將牌、四色牌、擲小謠兒、升官圖、臥遊山湖、葫蘆問等。春節在少數民族中也極為流行,如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回族、東鄉族、土族、裕固族、錫伯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苗族、布依族、壯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仫佬族、瑤族、毛南族、京族、黎族、畲族都過春節,但漢族春節已與各民族習俗結合,每個民族又有自己的春節特點。

  綜觀春節活動,都是辭舊迎新,祈求更美好的生活,包括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吉林民間皮藝藝人懷民 皮塑美猴香港拿金獎(圖)

  吉林民間皮藝藝人王懷民 皮塑美猴王香港拿金獎字號: 大 中 小 2012-12-13 9:08:00 ...

開封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盤鼓

  盤鼓:過春節,逢節慶,打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恢宏,深受廣大市民和中外遊人的喜愛。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鼓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開封盤鼓隊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廣受讚譽。 ...

開封民間傳統博戲活動-鬥雞

     鬥雞:是開封人喜愛的一項民間傳統博戲活動。鬥雞比賽勇猛激烈,精彩有趣。鬥雞的選擇、飼養、調教、訓練都有一套嚴格、科學的方法,極富樂趣。近年來,開封飼養鬥雞的居民逐年增多,開封鬥雞協會每逢旅遊文化節日都要舉行鬥雞比賽,引得中外賓客競相觀看,場面十分熱鬧。 ...

元宵節民間習俗活動 元宵節有哪些傳統活動

  元宵節民間習俗活動 元宵節有哪些傳統活動   元宵節的習俗——吃湯圓   元宵節傳統食俗為吃元宵,意味團圓、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元宵又叫“圓宵”、 ...

的典故

  王審知生於862年。他家兄弟3人,他排行老三。唐末政治腐敗,農民紛紛起義。王審知兄弟三人投奔王緒起義軍,隨之入閩。由於王緒濫殺將士,引起了兵變,將士們推舉王審知兄王潮為帥。後來,王審知接受唐朝廷任命,為威武軍節度使。梁開平三年,封王審知為閩王。他治閩的29年間,實行保境安民,發展生產的政策,使人民安居樂業 ...

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民間習俗活動

  佤族是少數民族中的一個民族,他們有著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而且他們對於這些節日也是非常重視的,那麼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有哪些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佤族的傳統節日   “便克”節   每年農曆6月24日為節日,類似其他民族的火把節,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過節這天,家 ...

畲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有哪些民間習俗活動

  在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社會,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自己民族的文化以及傳統節日。那麼畲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呢?有哪些民間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畲族的傳統節日   年節   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