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董仲舒新儒學與宋明理學的異同

董仲舒新儒學與宋明理學的異同

  理學是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人們習慣於稱呼理學為宋明理學。

  同: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形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化改造之後,對儒學的佛老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後的韓李柳諸人繼其後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為一種與孟闢楊墨相類似的所謂闢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

  異:理學改換了先秦元典儒學的積極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頹廢,就其後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具有消極的一面。

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

  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是:“認為天與人息息相關,而皇帝是秉承天意統治人民的人,把皇權神化,以此來加強統治權”。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br>董仲舒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裡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

董仲舒新儒學的實質

  為統治者服務。

  它適應加強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需要,適應加強君 權的需要,適應維護大一統綱常的需要,將先秦多家(不止儒家)的相關思想改造成以“三綱五常為基礎的“忠孝”理論(人們往往認為“三綱五常”只是對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發揮,欠妥!因為至少“儒家”以外的法家韓非也提倡“忠孝”);適應維護和延續一統國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併,主張限田、薄斂、省役主張等等。


儒學的發展有何貢獻

  董仲舒認為天和人息息相關,皇帝要依照天意辦事;要用儒家思想統一天下,其他學說都要禁止,這樣法律制度才可以統一。應當建立太學等學校,用儒家經典作為教育內容。他倡導的儒學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實質:把君權神話,唯心主義。影響加強統治集權,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提供理論依據,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儒學的貢獻

  儒學發展史上呈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兩條脈胳,政治儒學在現代長期不被重視。董仲舒建立起了相容百家的董子政治儒學,為漢初解決了政治合法性問題,維護了封建政權統一和穩固;對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大一統的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成功正規化。董子在政治儒學理論上的創化和實踐上的貢獻,對創新發展 ...

漢朝儒學體系的內容

  內容:   1、理論上“天人感應”:將天道與人事相比附,系統提出“天人感應”之說。   2、政治上倡導“君權神授”,認為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於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須服從天子,同時天又對天子進行監督考察,透過祥瑞和災異予以褒獎或譴責。   3、倫理上強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 ...

儒學在哪些方面

  1、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2、針對加強君權需要,宣揚“君權神授”;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4、針對為人處事標準,提出“三綱五常”。 ...

儒學思想基礎是

  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吸收陰陽五行家,法家的理論,兼採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   內容:   1、為加強中央集權提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2、為加強軍權,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合天人合一的主張。   3、三綱五常,提倡孝道。三綱(君對臣、父對子、夫 ...

儒學思想有哪些內容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有: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大一統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 ...

論社會安定則注重“調均”

  “調均”的思想在先秦儒家那裡便已提出,孔子曾經說過:“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認為只有“調均”才能使社會安定。但是,由於孔子“罕言天道”,因此他並未為其“調均”思想進行形而上的理論論證。道家創始人老子以“道”為宗,認為“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 ...